中国儒学研究者将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划分为两种,或者说从两具方面来认识儒学,从而得出了“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结论。政治儒学在政治层面上推动社会的进步,追求建立合理的政治制度,实现社会的治理。孔子所编《春秋》实际上是通过对春秋各国政治黑暗的批判,从反面表达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政治秩序的述求。心性儒学则在文化层面,在社会大众的精神道德方面,以强化人的自身修养为核心,促进社会合理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相辅相乘,为中国社会建立起合理的社会制度做出了核心的贡献。使得中华民族在封建社会时期取得了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成就,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现在各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思想大行其道,有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也有主张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也五花八门。每个人都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片面解读来阐述自己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我们也应该学习现代儒学和儒学研究者们研究历史儒学的视角与主法,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再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有哪些方面,或者说现代人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人们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哪些方面?支持马克思主义的又是哪些方面?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给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时代一个公正的结论。
说到马克思主义,我们很多人首先都会想到自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产生以来,蓬勃兴起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与这些运动相关的政治理论与思想。社会学者及理论研究者除想到上述因素外,还会想到马克思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包括经济学、社会学在内的一个庞大、复杂的思想体系。这一庞大的理论思想体系是自马克思、恩格斯以来,一个半世纪里,无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社会学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社会实践与理论研究中,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基本原理(哲学方法、视角)发展起来的。这一体系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众多人文社科领域研究中形成的理论与思想。中国是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最深的国家,中国的大多数学者、研究工作者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的运用,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的运用,很多学者与社会研究者已经由“自觉”上升到了“自由”的高度。其结果造就了现在的中国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与主体,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为补充的社会文化。我们把前一种马克思主义观称之为“政治马克思主义”观,把后一种马克思主义观称之为“文化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学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是从著书开始的,他们的第一本合著书是《神圣家族》,其后又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书中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从社会文化发展角度来讲,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及其唯物主义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他们都来源于当时德国的社会文化,是当时德国社会文化中唯物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只不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资产阶级为了实现资本积累,对外实行殖民掠夺,在国内,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给予工人的待遇极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生活艰难困苦,甚至生存无法获得保障。社会民众充满了对目前社会制度的不满,对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民众自发的反抗接连不断。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情工人阶层,逐渐投身到工人阶层的反抗运动中,并将自己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由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研究向批判资主义制度方向发展,向服务于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阶级的社会斗争与政治斗争方向发展,最终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披上了浓重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这层政治色彩的核心就是“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制度”,《资本论》的核心就是对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成功的成为了工人阶层反抗斗争的思想武器,并进而推动工人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在全球的蓬勃发展。
但是,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应该更深入的思考,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什么叫没有剥削?什么叫没有压迫?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材和有关书籍的解释,剥削应该是指私有制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者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他人(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或者部分财富。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利用自己对生产资料占有,雇用工人为其进行生产,并支付工人的工资,但是工资远低工人劳动所创造的财富或价值。压迫应该是指掌握优势社会资源(政治、经济资源)的阶级(集团、人)运用其掌握的社会资源迫使其他阶级(集团、人)从事其不愿意从事的事情,为本阶级(集团、本人)的利益服务。
我们说资产阶级剥削工人阶级的依据是资本家能过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雇用工人为其劳动,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这个问题,我们反过来讲,如果,资本家出资建厂,雇用工人进行生产,而不占有剩余价值,那么,资本家的利润为“0”,这样,资本家无偿的进行了投入,而没有获得回报。由于剩余价全部支付给工人,则资本家在“0”利润的情况下还面对经营中的意外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的资本投入没有利润回报,并不断缩水,最终变为“0 ”。工人获得了全部劳动价值的工资,这样工人就有了足够的购买力,由于资本投资不能获得剩余价值,因此,工人将全部的收入用于消费,而不用于投资(投资意味着成为资本家)。在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不会出现因购买力不足而引发的“产品过剩经济危机”,但不排除产品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产品过剩经济危机”。这样,由于没有剩余价值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则社会经济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水平,社会只能在原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生产规模的情况下循环生产(这还是最理想的状况,更现实的情况,生产不断衰退、萎缩)。对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反问一句,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剥削吗?利用自已的劳动力去无偿的占有别人的生产资料。在这种剥削下,没有人愿意成为资本家,就好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没有愿意成为工人,都愿意当资本家一样。
另一种方式就是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什么是真正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到目前也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上个世纪中叶,部分国家的工人阶级通过武力夺取政权之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到目前,我们回过头来看,这种所谓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转变了,都进行了改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又重新的回到了社会经济制度中,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似的经济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而且大量的研究认为,之前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更科学的名称应该是“生产资料国有制”。以生产资料国有制的的视角来分析剥削的问题,一样也可以推论,生产资料国有制,那么国家成为了生产资料的占有者(产权归国家),谁来行使这种产权,或者说谁来行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呢?答案是国家机器的管理者—国家官僚阶层。由于生产资料归国家,生产资料运营的好与坏,对管理者而言并不能带来巨大的自身利益与损失,因此,管理者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管理效率受到影响,相反,管理者手里掌握有相当的权力,权力能给其自身谋取利益,以权谋私的“腐败行为”或者“特权行为”成为这种制度的必然的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被资本家用来进行个人消费(消费属于需求,一样能拉动经济增长),另一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在生产资料国有制度下,国家为了进行社会简单与扩大再生产,一样要占有剩余价值。总之,在生产资料国有制和生产资私有制度下,工人都不能全额占有自己创造的价值(或者说财富),之不过剩余价值的占有主体发生了变化。同时变化的还有剩余价值占有主体对运用剩余价值进行简单再生与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效率,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私有制改革。
在马克思的晚年,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股份公司大量产生,资本的积累不再单纯依靠资本家的剥削和野蛮的原始积累来实现。并且,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通过组建政党,参与选举,民主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等途径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已初见成效,马克思和恩格斯均开始放弃其早年的政治主张与追求,主张工人阶级通过民主参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活动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更先进、更民主的、更合理的社会制度会自然而然的实现。1893年5月11日恩格斯73岁时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发表谈话,否定了年轻时设计的未来社会模式。恩格斯说:“我们没有最终目标。我们是不断发展论者,我们不打算把什么最终规律强加给人类。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由此,我们可以判断,马克思和恩格本人晚年反对的不是剥削与压迫,而是反对过度的剥削与压迫,反对的在过度剥削与压迫下工人阶级等下层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也没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标。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政治理论、思想和主张上的变化并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如果成为主流,那么就不会有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了,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社会主义国家),而其早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主张继续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
二十世纪以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主流的政治理论、思想和主张(反对剥削、反对压迫、反对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早已被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抛弃。马克思主义政治方面的理论、思想与主张自产生以来,对人类政治生活的最大贡献就是推动、加速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型与制度改良(迫使资本主义制度改良与转型压力来自于工人阶级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到如今,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作、生活于资本家剥削下的工人比工作、生活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有更好的社会待遇和社会保障。借助于民主政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待遇与社会保障已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成功使自称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暗然失色。
从文化上理解、评价马克思主义,笔者已经发表了《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简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的致命缺陷:止步于二元辩证法 》三篇文章,在此不再祥述。二十世纪以来,占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思想和主张,从目前来看根本不具有政治实践与指导意义。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不足与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以二元思维方式研究、思考社会现象与规律而产生的社会理论与思想已经走到了他的顶峰,也到了他的尽头。二元思维方式将无助于全新的社会理论与思想的诞生与发展,没有全新的社会理论与思想,也就无从谈起探索建立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与社会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