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禁售:感情,还是利益?
——写在商务部否决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之际
文/管益忻
商务部终于否决了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要约,由此又引发出了新一轮的关于品牌的热议。一些人认为,这是朱新礼的失败,偌大的一笔收入——眼看到手的24亿美元泡汤了;一些人认为,这是前一段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民众乃至学者反对并购“惹的祸”;还有一些人认为,本来就是企业的事儿,就是企业老板朱新礼的事,其他人何必多嘴瞎掺和!
当然,在我看来,朱新礼的“猪”之所以没有卖掉,这一美梦之所以没有做成,主要的还不是官方所谓的垄断问题,而是源于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汇源品牌价值的缩水,致使老外、洋人放弃收购,这倒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现在要明明白白地提出反品牌垄断。应当明了,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前制定的反垄断法规则,现在看来是很传统的了,传统的反垄断法矛头所向主要是指资本硬实力,硬资产。而在今天,反垄断尤其应指向软实力,特别是品牌。因为,无须论证的现实是,以品牌为代表的软实力已经成为整个企业资本结构、资产结构的主体部分、主导部分。而可口可乐之所以以原价三倍的额度,即出资24亿美元并购汇源,正是看中了汇源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老大霸主地位,是世界最大市场——在中国果汁市场占有40%份额的“链主”气派;另一方面,一旦并购成功,他就很快可以取汇源而代之,独霸、称雄中国市场,而且这种称雄又特别是战略考虑——碳酸饮料的主导地位正在日益为果汁饮料所替代。
显然,在这里有一个偌大的品牌垄断的新问题,这是我们在反垄断的时候尤其要强调的一点。
第二,(民族)情结,还是(民族)利益?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同仁以很雷人的话语诘问道:(百分之八十的人)反对可乐并购汇源,完全是出于一种民族情结,出于一种民族情感。言外之意是说,不讲任何经济法则!此话差矣!其“差”不是说没有民族感情问题,而是说,第一位的还不是民族感情,而是民族利益——中国这个大经济体的实实在在的利益问题。因为,品牌资产越来越成为公司的、乃至国家的主体性、主导性的资产,它对企业、对国家发展越来越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和意义。
实际上,真要“指摘”民族感情——民族利益的话,那么,美国人可能比中国人讲得更雷人。试问,他们为什么要收购,还是不是利益的计较吗?在今天,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据研究计算,品牌价值在美国的GDP当中已经占到了60%的份额,是绝对不可小觑甚至加以忽略的!
第三,当我们强调企业经营自主行为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品牌体现消费者价值主张的问题。是的,并购是企业的自主交易,但是,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任何一个品牌的生成和强化以至再造,都是千千万万消费者价值主张、消费意志的体现,甚至消费人权的体现。
无须再重复可口可乐本身的例子了。可乐集团的先生们自己明白,当他们想改变配方而引起消费者反对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迅速地改弦更张的。道理很简单,他们是无论如何不敢拗违消费者的价值主张的。这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而在今天,消费者(价值主张)是一票否决的;消费者意愿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最后底线。
第四,作为个别企业,作为民营企业,汇源的发展的确遇到了“天花板效应”。对此,我们应当同情,也应当理解朱新礼内心的苦衷。但是,这不应当成为把这个品牌“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门槛儿之外的理由。对于这样一个领航的品牌,从国家这个角度上来讲,是有若干个解决办法的——打破天花板效应的办法是很多的,并不是只有这样一个下策的。如:人们早就提出过,由一家或几家民营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单独或联合收购的种种方案。
第五,汇源“卖身”的教训是深刻的。现在应当坐下来冷静思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中国企业,其国企、民企的嫡庶之分、上尊下卑的体制应该打破了!我们总是念念不忘国有企业是“共和国长子”,凭什么只有国有企业是“长子”?!难道海尔、联想、万科、阿里巴巴等等,不已经是“长子”吗?他们不应该是“长子”吗?就说这个从中国贫困地区、老革命根据地沂蒙山走出来,又发展成为果汁行业“带头大哥”的民营企业汇源,难道不可以成为“共和国长子”吗?!
对不起,我这里不是要抠字眼,而是要强调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为什么他们在资金、税收等等方面就这么困难?!
第六,必须深刻地洞察所谓市场公平交易背后的第二主体、第三主体,就是身处企业之外的广大消费者、社会民众的权利、意志和价值取向。尤其应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基本的事实——顾客至上。品牌之所以形成,品牌威力之所以大,均在顾客这儿。当企业之间进行种种交易——买卖的时候,必须从品牌、软实力的非企业主体视角考虑消费者的权利、意志和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新问题,就是说原来的反垄断法没有也不可能顾及到这些新情况、新内容、新问题。
第七、我们不单要反对国有资产流失,还要高度警觉品牌资产流失。品牌资产流失造成的危害绝不亚于国有资产流失。我本人说过,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品牌短缺。我们虽然告别了短缺经济,但我们今天遇到了短缺品牌,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种种惨痛的教训。不论是机械行业、家电行业、纺织行业、食品行业、汽车行业……只要是在FDI中,相当一部分老外先生们,他依仗着“老师”的优势,总是会或多或少地拿品牌来卡我们这些可怜的学生。比如说,一个零部件本来仅为几十块钱,但是因为用了他们的品牌,他就要求你必须到他指定的供应商那里去买价格几百块钱的同样的供应件。几年前,已经退休的一汽老板
第八、这是一场软实力的“战争”。一批一批的品牌的流失,被人雪藏,曾经给我们造成了严重地被动局面,甚至一些行业正在或已经被肢解。长此以往,我们的产业将永远处于全球化价值链的下游,或者说永远处于U字型微笑曲线的底部;我们就会总是在OEM上打转转,永远无法跨越到OBM上去。这是不能容忍的!我们不是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嘛!如果品牌一批一批地被别人灭掉,何日能走上“强国”之路?
许多中国人都已经知道,美国人穿的鞋80%是中国造的,日本人穿的衣服90%是中国人造的,但是,这里边有几个中国产品是世界名牌呢?当美国人在庆祝芭比娃娃诞生多少华旦的时候,我们却不得不在那儿“安亨”那可怜的“35美分”加工费,试问,你是什么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