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N年度十大投资书——《战胜标准普尔》


  如果说共同基金界人士把长期战胜指数作为其梦寐以求的一件事的话,那么,莱格-梅森(又译美盛)价值信托基金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的业绩足以“笑傲江湖”:截至2005年,比尔·米勒连续15年战胜了标准普尔指数。而在此之前的纪录是由彼得·林奇创造的,后者曾经连续7年战胜基准。显然,光从时间跨度看,这应该是共同基金界的一项空前的成就,且在投资圈中并不输于巴菲特的光芒。毕竟,巴菲特并不存在来自共同基金持有人的种种压力和空前煎熬。

  也许,在大众看来,比尔·米勒似乎缺乏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那样的“超级明星”般咄咄逼人的光芒。用本书作者珍妮特·洛的描述来说,比尔·米勒似乎并不像一个超级投资明星的候选人:“声音柔和、高个谢顶的米勒貌不惊人,喜欢沉思冥想。如果不是他身材高挑、举止优雅,你甚至不会在人堆里注意到他。”但事实上,在华尔街林林总总的格言中,就把“看谁活得长”作为考量一名职业投资者能否最终修成正果而成为投资大师的先决条件。

  从基本的投资观而言,与其他股票大师一样,比尔·米勒都坚持价值投资的精髓,即买进市场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大幅折价的股票。但值得注意的是,比尔·米勒将上述源于传统行业的基本投资观念引入了“新经济”的高科技领域。从美国在线、戴尔、亚马逊到谷歌,比尔·米勒将价值投资原理和股票估值方法成功地运用在高科技股票的投资上,从而在赋予价值投资新内涵的基础上,取得了骄人业绩。

  在去年3月,本报曾专访过和比尔·米勒共事约20年的玛莉·克斯盖伊(Mary Chris Gay)。作为莱格-梅森价值信托基金的投资组合经理人,玛莉·克斯盖伊在专访中多次提及比尔·米勒,这不仅因为他是她的上司,事实上在梅森公司乃至全球投资界他都是一位传奇人物。

  如果想尽快了解比尔·米勒的基本投资原则,读者可以迅速翻到本书的第137页,上面所列举他的9条基本投资原则:1.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进投资策略,永远坚持价值导向;2.扬竞争对手标准普尔500指数之长,避其之短;3.观察经济和股票市场,但不要预测;4.寻找具有有先进的商业模式和高资本收益率的公司;5.利用心理驱动的思维错误,而不是成为其牺牲品;6.买进大大低于内在价值核心趋势的企业;7.以最低的平均成本取胜;8.精心照料由15到50家企业构成的集中投资组合;9.最大化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而不是最大化选股的正确率。他的“卖出准则”主要有三条:1.公司股价达到了合理的价值;2.发现了更好的品种;3.投资的基本条件发生了变化。

  比尔·米勒提醒投资者注意一个事实,投资的关键在于“当你正确时你赚了多少”。他认为,大多数人试图使自己正确选股的次数最大化,但不幸的是,单笔投资的成功率的重要性比人们所相信的要低得多。

  此外,比尔·米勒很在意投资组合换手率。如果说,低换手率对于发生在巴菲特这样接近于私募投资者的身上并不稀罕,那么,对于一位随时需要面临申购和赎回的共同基金经理来说,长期维持低换手率就显得十分奇特。数据显示,比尔·米勒平均持股时间达到了5年,有时长达10年,而海外市场上大盘价值型基金平均每18个月就完成一次整个投资组合的换手。因此有批评者说,比尔·米勒有种和自己股票“走得太近”的倾向。另外,该书也对比尔·米勒的资产配置风格进行了勾勒,比如,他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小心地避免在任何一个市场板块上持仓过重。他另一个特点是厌恶周期性公司,他很少买这类股票。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写于2001年,在之前的2000年的3月,代表“新经济”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触及了历史高位5132.52点后一落千丈。令人回味的是,以价值投资方法在“新经济”领域大展宏图的比尔·米勒在2000年4月4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时称:科技股就像一只脱了线的热气球一样飞向高空,尽管价格已经稍微落回地面,但后面还会有更多的挫折。后来的事实,让比尔·米勒再度赢得了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