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美国逐渐将制造业转移到国外,而自己制造业的工人则进入服务业。服务业不能解决衣食住行这些物理需求,因此美国人必须进口制造业产品;而作者还指出了另外一个现实:服务业不能产生足够的收入。这样美国人就只有一个选择,借钱消费。当整个国家都习惯于借钱来维系高消费的生活方式时,美国就由战后的第一大债权国,逐渐演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大债务国。
作者将这一现象以两个农场主的故事作比喻。农场主琼斯先生生产苹果,而常先生生产橙子,两人每年以剩余的产品交换,如此年复一年,相安无事。有一年琼斯的农场遇到病害颗粒无收,不仅无法交换常先生的橙子,甚至自己要挨饿。于是琼斯打了一张欠条,许诺一年后用苹果偿还这张欠条,并且附加10%的利息。常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可是第二年,琼斯的农场又遇到飓风,他依照前例又开了一张欠条,常先生也接受了。
这样年复一年,琼斯发现自己的农场不用生产也能衣食无忧,就把农场改成了高尔夫球场;由于琼斯声望良好,他的欠条可以用来与其他农场主进行交换,常先生也逐渐忘记了当初接受欠条的原因,反倒把这些欠条当作唯一的财富。然而现实是,琼斯早已没有了农场,他永远不可能用苹果来兑现这些毫无价值的白条。
美国和亚洲制造国之间的关系正如这两位农场主。那么这种关系又如何维系呢?关键在于战后的美元体系维持了美元的统治地位,亚洲的制造业国家接受了这种印刷出来的信用。他们源源不断地为美国消费者提供廉价的消费品,然后又用获得的美元购买美国国债,以及房地产、股票、次贷等等一切的美元资产。显然在这个体系中,美国消费者、美国政府,以及华尔街都是受益者。所以自然不会有人把希夫的话当一回事情——如此太平盛世,怎容得下有人说三道四?
但是迟早有一天,常先生和小镇上的其他农场主会发现琼斯可能永远无法偿还苹果。各国的央行,尽管官僚主义使得它们曾一度大量买入美国国债,也会开始谨慎评估单一外汇储备的巨大风险。那些投资美元资产的投资者,也会担心美国经济而逐渐撤走投资。如此一来,美元的崩溃就无法避免。
与一般的看法不同的是,希夫认为美国订单的消失对中国等亚洲制造业国家而言是件好事情。因为这些国家可以转而将自己的制造能力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作为一个外国人的希夫可能想象得过于简单了。中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的低收入阶层甚至连基本的医疗、教育需求还没有有效满足。但正如学者许小年所指出的,要释放这些需求,必须打破管制,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如果我们与美国人一样因为“怕疼”而拒绝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那么同样也有可能面临新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