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明:近日有幸结识重庆川江针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秀乾先生,这是一位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他认为,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在给实体经济带来一定影响的同时,也给一些民营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证明了民营企业不可少、中小企业不可少、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可少”,冯秀乾说,现在政府已经高度重视过分集中垄断的不利因素,重视过分垄断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重视利益集团谋取暴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性,并开始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调整经济结构,这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离开家乡外出务工经商,形成了很大的农民工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在与企业农民工接触中,冯秀乾意识到农民工养老问题不解决将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他是改革开放受益者,本着淳朴的报恩意识,很想为改革开放健康发展出一些力,2004年出资二十余万组织开展全国性农民工养老保险调查,调查历时三年,形成的调查报告及建议通过民盟中央呈送全国政协、党中央、国务院。
农民工养老保险调查受到社会高度肯定。农民工社会养老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高度重视,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附:关于重庆流动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
冯秀乾
流动就业人员是指没有相对稳定工作,随时可能被解聘或辞职离开单位的务工人员,包括民营、乡镇集体企业员工、机关单位临时聘用工勤人员、城镇个体经营者及帮工。目前,流动就业人员已经占到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50%以上,解决他们老有所养问题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事,引起越来越多社会人士的关注。2004年7月,重庆市政协委员、綦江县政协副主席、民营秀乾倡导并全额资助,民盟重庆市委和綦江县政协联合组成调查组,开始对流动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采用座谈讨论、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历时一年半,调查了中西部地区重庆、贵州、四川、湖北、安徽五省市18个县市区,东部地区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五省市11个县市部分流动就业人员及家庭、农村村社及城镇社区干部、企业主、社会保障部门干部。调查涉及16268人,其中农村村社和城市社区干部、流动就业人员家庭成员5631人,流动就业人员10238人,企业主183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干部216人。在所调查的流动就业人员中,男性占59.4%,女性占40.6%,高中文化程度占21.8%,大专以上占2.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8.1%。务工每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占26.5%,不足800元的占22.6%。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占8.2%。
一、 大量人员流动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 流动务工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形式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以“商品”形式在各地流动,开始时是农民工,随着城镇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计划安排的取消,大量城镇居民,包括下岗工人、各类学校毕业生也加入流动就业队伍。广州市白云机场一家中介服务公司,500多名员工全部是外地大中专及职业技校毕业学生。调查统计,流动就业人员中,90%左右是农民工,10%左右是城镇劳动力。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就业人员绝大多数为外出流动就业。如重庆市綦江县东溪镇、贵州省桐梓县娄山关镇、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城镇劳动力80%外出流动就业。
2、 大量人员流动就业减轻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相当一批国有、集体中小企业倒闭破产,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比较缓慢,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有限,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工人、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当大,随着流动就业渠道的开拓,大部分城镇及农村劳动力参加了流动就业大军,政府就业压力减轻了。
3、 大量流动人员就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调查组所到农村有一个共同特点,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超过1亩,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通过不同渠道参加进流动就业大军。调查组所调查的3241个农民家庭,外出流动务工人员占总人口32.5%。同时,调查发现,相当一些地区的农村由于耕地少,农民依靠农业生产解决温饱尚有困难,正是因为流动务工挣钱,解决了农业生产买种子、肥料、农药以及日常生活所需费用。四川渠县一个农村干部说:如果没有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生活水平要倒退10年。
4、 大量中西部地区人员流动就业保证了东部经济发展所需劳动力。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流动就业人员总数在二亿五左右,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事二、三产业人员,80%是中西部流动到那里的务工人员,浙江省义乌市本地人口只有60万,外来务工人员高达90万,广东省深圳市、东莞市,外来民工数均超过600万,是本地人口的四倍。这些地方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技术骨干、普通工人都是流动就业者,所以说,东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西部流动务工人员所作的贡献。
5、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调查发现,相当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挣了钱,在城镇购置住房,举家迁入。贵州省桐梓县新店镇街道原来不足2000人,近十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民在镇上购置新房,镇上人口已超过万人,新店镇有一条太白大道,数百幢崭新的楼房全是外出务工农民所建。正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康在2004年推进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所说:“农村劳动力跨区流动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动力。”
6、 大量人员流动就业有利于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发展。
由于区域位置及其他一些原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有快有慢,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有多有少。需要形成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合理调配各地劳动力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大量人员流动就业有利于全国性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发展,按照市场规则调配劳动力资源,既能减轻政府就业压力,又能让各个地区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二、多数流动就业人员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即将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流动就业人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老时生活不保,成为潜在的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强制力度不够;二是现在执行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与跨省区流动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现实需求不相适应。
1、 有关法律法规对流动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力度不够。
目前,有关政策法规虽然对流动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提出了要求,然而没有强制性。加上政策上的一些缺陷,没能得到广大流动就业人员的支持。接受调查的流动就业人员中,88.2%的人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88.2%的企业主不愿意为流动务工者缴纳养老保险费。调查发现,91.8%的流动就业人员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广州市一家拥有800多员工的商贸企业,没有一个员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广东省中山一家制锁厂老板告诉调查人员,由于劳动部门督促,他们厂部份管理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包括本地人在内的二百多名工人都没有参加。整个调查活动中,调查人员仅在广州番禺区南沙镇发现有两个企业的大多数员工参加了养老保险,但并没有按照当地社保部门要求缴费,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求,每个月每个工人应缴纳养老保险费100元左右,企业缴纳近200元,而这些企业每月只让工人缴了养老保险50元,企业缴了100余元,实际上是两个员工合缴了一份养老保险费。
2、 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区域统筹不适应跨省区流动就业人员参加。
调查发现,流动就业人员中跨省区流动比例高达65.3%,而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区域统筹,跨省区流动后很难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因此,多数流动务工人员在一个地区参保,离开时只得退保。有的地方规定城镇流动就业人员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以将个人帐户部分转到户籍所在地以个人名义继续参保缴费,农村居民则不行。然而即使是城镇居民,要把养老保险关系转回到户籍所在地也十分艰难。重庆川江针纺有限公司有两个员工,想从沿海地区转回养老保险关系,托人帮忙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办好手续。重庆市綦江石角镇有一残疾青年,在浙江务工5年,解除劳动合同后想转走养老保险关系,由于是农村户口,关系转到户籍所在地后被退回,这位残疾务工者想重返浙江务工都想重返浙江领回个人帐户部分,但路远费用高且身体不便,终于放弃了,几年养老保险费白缴了。据统计,由于无法转移关系,据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该省一些地区流动务工人员退保率高达89%。
3、 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连续缴费年限长,流动就业人员工作时断时续,很难适应。
调查发现,流动务工人员中三年时断时续换过两个以上的单位的占72.3%,有工作时务工,没有工作时回乡务农。而现阶段执行的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连续缴费15年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务工者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保留养老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续接,也可将个人帐户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调查发现,很多地区由于体制的缺陷无法转移关系,成了“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于是,务工期间时断时续,不停地变换工作地点、工作单位,不断地参保、退保,再参保、再退保,很难保证参保的连续性,即使务工期间年年月月缴费不止,也很难跨越连续缴费15年这道高高的门槛,晚年同样与养老保险无缘。
4、 相当部分流动务工青年没有养老保险意识,不愿意参加。
调查发现,相当一些流动务工青年没有养老保险意识,认为“到老的时候还早”,应及时“享受生活,“喜欢吃、喜欢穿、喜欢玩,花光务工挣得的钱,有的还将务工所剩的钱用于赌博等不正当消费,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接受调查的流动人员中,空余时间喜欢赌博且每月花费100元以上的占38%。
5、 一些企业主认为组织员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白花钱,不愿意参加。
流动务工者流动性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后很难在同一地区连续缴费15年,退保或转移关系只能退转个人帐户部分,享受不到社会统筹的实惠,没有参保积极性。调查中多数企业主表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企业缴费员工不能享受,起不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不愿白花这笔钱。
三、建立包含流动就业人群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刻不容缓。
1、 缓解贫富差距引起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城镇劳动力流动就业比例越来越大,如果不解决好这些人老有所养的问题,将增加大量城镇贫困人群,加剧贫富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城镇大批下岗人及各类学校毕业学生参加进流动就业行列,约占城镇应就业人员的50%左右,且每年新毕业的各类学校学生绝大多数将流动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镇流动就业比例越来越大,预计10年后将涉及到80%以上的家庭,如果不解决好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会有很大的一批城镇居民老时生活无着,沦为城镇贫民,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危及社会稳定。
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众多,西部地区涉及到90%以上家庭。农民传统的养老方法一靠家庭,即靠子女赡养年老父母;二靠土地,即靠耕种土地维持老时生活。然而这两种传统的养老方法已不能真正让农民老时生活无忧。由于实行计划生育,预计10年后80%以上农村家庭夫妇二人要赡养三、四个老人,加上抚养子女,生活负担难承受。我国农村承包地的划定是在1984年,其后实行了减人不退、增人不补的政策,二十年来,农村新增了不少人口,由于害怕计划生育罚款,一些农村还存在不少无户口的“黑人”,目前农村有相当多的人没有承包地。调查发现,一个家庭两人以上没有承包地的约占被调查农户的21%,很多流动务工都年老返家时已无地可种,根本无法依靠土地养老。如果不解决好外出流动就业者老有所养的问题,10年后中西部地区将有大量的农村老人生活无着,需要社会救助,有些地区还会出现返贫现象,严重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
越来越多的农村外出流动务工都因为积蓄不多,回农村生活无着,将滞留在打工地,如果不解决好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势必沦为城市贫民,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城乡交接处的租赁屋内一些偏僻角落,已经出现了不少流浪贫民,生活无着时或偷或抢,严重影响城市治安,这些地方大部分刑事犯罪案件是流动人口所为,如果加上大量老无所养滞留城市的外来务工者,形势势必更加严重,成为劳务输入地沉重的负担。
综上所述,搞好流动务工者的养老保险,让他们老有所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否则,占全国人口六分之一强的流动务工者老时生活不保,势必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十六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根据无法实现。
2、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需要。
调查发现,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障碍是我国多数农村人多地少,土地零散地分布于千家万户,只有解决好外出流动务工农民老有所养的问题,让他们大胆放弃土地承包权,进入城镇生活,加快土地规模经营进程。四川省渠县曾担任38年支部书记、荣获达州地区优秀党员称号的邓先福说:如果靠种好承包地,农民只能解决温饱,要让农村走上富裕之路,只有让部分农民分流出去,让土地相对集中到一些种粮大户手里,搞产业化经营。四川渠县板桥乡一个农民向调查人员反映,他家五口人只有三亩承包田,却被分成十多个小块,分散落在两个山头,收割水稻时想请镇上农机部门派收割机割稻,由于土地太零星而无法进行。所以,要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机械化,首要的一个条件是要让土地适度集中。目前,虽然农民外出务工,但年老后生活没有保障,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一些种植大户暂时获得了土地耕种权,但承包权不是自己的,不愿意投资建设高质量生产基地。只有改革了养老保险体制,让进城务工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大胆放弃土地承包权,减少一半以上农村人,才能保证农村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工业及城市反哺农业有效进行,才能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3、 保证二、三产业有足够的人力及技术资源,从而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三产业发展需要相对稳定、懂技术、有责任心的工人队伍。很多流动就业人员因为没有参加医疗、工伤、养老保险,和企业只是临时雇用关系,工作不安心,流动性大。调查发现,广东、浙江、江苏等地民营企业工人年流动量一般在80%左右,个别企业工人年流动量超过100%。大量工人流动,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人队伍,不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同时,由于只是临时雇用关系,很多流动就业者只想挣钱,不愿学技术,以至很多企业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影响生产发展。只有改革养老保险体制,让流动就业者老有所养,免除后顾之忧,才能在企业安心工作,增强学习技术的积极性,让企业拥有相对稳定的优秀工人队伍,促进生产发展。
4、保证企业公平竞争,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由于有关部门没有强制性的规定,目前有一些企业组织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然而相当一些企业没有给员工买社会养老保险,成本相对较低,两者参加市场竞争不平等。调查中一些企业主说:他们不是不愿意承担员工社会养老保险中企业应该承担的部分,只是政府应加大强制力度,采取统一行动,这样竞争才能有一个公平的起点,组织员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才不吃亏。调查时一些企业主给调查人员算了帐,为员工买社会养老保险,产品成本只增加一至两个百分点,绝不会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
5、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保证全国各地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与东部差异,促进全国经济协调发展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改革流动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体制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现行政策规定,养老保险所缴费用分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两部分,中途退保和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只退或只转个人帐户部分,社会统筹归务工所在地社保部门使用。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60万外来流动务工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按最低水平统计每年征收的社会统筹高达12个亿以上,而这些流动务工人员绝大多数不可能在义乌务工15年,即不可能领到养老保险金,这笔本属中西部地区的巨额养老保险费用将被用工地区占用,照此推算,中西部地区每年被东部地区占用的养老保险费高达数千亿。同时,因为东部地区房价太高(乡镇每平方3000元至5000元,城市5000元以上,一对农民工夫妻一年一般能节约5000元左右,买一套住房需积蓄60年以上)以及其它种种因素,绝大多数务工都年老了只有回到老家,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沉重负担。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中西部和东部经济发展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改革养老保险制度,让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从流动务工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缴费中社会统筹部分划回其户口所在地,让其享受到老有所养的社会福利,有利于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保证全国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6、 社会保障体制自身完善及发展的需要。
目前所执行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正在让政府背上越来越沉重的包袱。由于各地社会养老保险大多数是现收现支,即依靠征收参保人员缴纳费用来支付退休老人养老费。由于相当一些国营、集体企业解体,越来越多的工人成了流动就业者,新参保的人数越来越少,一些以前在国营、集体企业参保的人员,下岗后也中途停保。(如贵州省桐梓县,下岗人员中40%的中途停保),因此,在相当一些地区,社会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需政府财政补贴解决。以重庆市綦江县为例,每年社会养老保险收取保费8000万左右,需支付的退休人员养老费1.3亿,、缺口5000万左右需财政补贴。调查中,贵州省遵义地区一位社会保障部门干部说:如果社会养老保险不增加大批新的参保者,将来会成为政府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制定便于流动就业者参加的政策,让越来越多的流动就业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是保证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正常运转的需要。
并且,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目标应该覆盖社会各个阶层,让全社会的老人衣食无忧,生活愉快,绝不能把越来越庞大的流动就业人群排斥在社会养老保险范畴之外。
四、 改革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几点建议:
1、 清理各个地区政策法规,为搞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做好准备。
要认真清理各个地区已经出台的有关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法规,废止其中轻视包含农民工在内的广大流动就业人员的有关规定,消除流动务工者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所存在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同时协调各地区关系,统一有关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为进一步进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好准备。
2、 为社会养老保险单独立法,让能覆盖广大流动就业者在内的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在全国范围有效推行。
新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应该成为《保险法》的重要子法之一。制定的时候要增加强制社会各阶层就业者参加的力度,同时要充分考虑广大流动就业者的利益,考虑他们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比较灵活的政策规定,让流动务工者在一个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能顺利、方便地把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新的工作单位,使养老保险关系得以延续,只有这样,广大流动就业者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年老后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福利,做到老有所养。
3、 将社会老保险费中社会统筹部分改为社会养老保险税,认真做好征收工作。
调查中,一些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企业主建议将社会养老保险费中社会统筹部分以法宝税赋形式固定下来,以国税形式征收,有利于人国统一管理,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同时可以加大征收的强制力度,不论企业大小,工人多少,一律按产值、利润征收养老保险税,能有力地捉使企业主无条件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做到企业公平负担,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4、 适当降低流动务工人员与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增加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一些流动务工者工资低、负担重,无力承担过重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用,可适当降低,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参照西部地区职工年均收取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费。以重庆地区为例,近年职工年均工资1.2亿万元左右,参保人每月只需缴纳60元,企业缴纳120元左右,以最低缴费年限15年的标准静态计算,年老时每月每人可领取养老金350元左右,在西部地区能够维持两个人的生活。由于中西部地区生活所需费用比东部低,乡镇每月每人200元左右即可,按中西部标准缴费,流动务工人员年老时领取的养老金虽然可能低于东部一般水平,但回到中西部老家完全可以维持生活。如果夫妻两人同时获得养老保险金,就可以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
5、 尽快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分地区发放,建立方便合理的跨省区转移机制。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一是社会保险机构脱离地方,像人民银行一样建立全国垂直领导的统一机构,这样能减少地方政府的干扰,按照全国统一政策搞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二是资金全国统筹,由国税征收,统一管理,由于和地方财政脱勾,收支不影响地方财政,这样容易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也可以适度调平东中西部养老保险费征收的巨大差异,帮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展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全国统筹后应以个人为单位建立好社会养老保险帐户,即时将帐户中资金转回参保人员户籍所在地,以便参保者年老时在户籍所在地领取养老金,农村流动务工者如缴费时间不长,可根据自愿原则转入农村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分地区发放,按西部地区较低标准,一个工人每月可收取养老保险费(税)180元左右,全国2.5亿流动务工者一年可以收取5400亿左右,如果积蓄起来,15年后领取养老保险费高潮时可达8万亿以上,加上利息,以积累为主支付养老保险费应该能够办到。
6、 建立养老保险卡制度,凭卡在各个地区缴费,累计计算缴费年限。
养老保险卡应实行电脑全国联网,像银行卡一样,流动务工人中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工作,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有工作进缴费,无工作不缴,无需办理停保续保手续,累计计算缴费年期,参保者可随时凭卡查看养老保险缴费积累情况,激励参保者信心,年老时凭卡领取养老保险金,从而帮助流动大、工作时断时续、很难享受养老保险福利的流动务工者充分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福利。
关于流动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