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多诵读一点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孩子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
经调查发现,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情况不甚乐观。读完了小学六年,能完全正确且熟练背诵小学教材中学到的古诗的学生仅占少数,对于教材之外的古诗文能吟诵的更是寥寥无几。更有甚者是知道诗句却忘了诗题或作者,继而张冠李戴。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教材编排、教师因素、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改革等是上述情况存在的主要弊病。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全社会上上下下将兴奋点更多地关注到现代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诗文,自上而下一直以来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笔者也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
2、教材编排的制约。现在我们普遍使用的省义务教材也存在这种“厚今薄古”的状况。小学阶段六个学年共12册语文课本中,总计编录了24首古诗,仅占课文总数的7.4%。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则较多地呈现无序、随意状态,内容本身之间,与学生学习、生活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易引起学生兴趣,也不易记忆、回顾。而这恰恰是学生学习、诵读、积累古诗文的障碍和难题之一。
3、教师知识的缺陷。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个人的学生生涯中便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淫,古典诗文底蕴丰厚之人鲜见,对古典诗文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等缺乏足够的认识。从以下调查结果就可见一斑:教师掌握的古诗中除因教学接触较多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二十余首,及尚为学生时在教科书上学到的个别诗篇外,其他的掌握较少,且篇幅都较短小。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下一代的接班人。
4、教学方法的呆板。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积淀的“贫血”,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体现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其主要表现:重内容轻意蕴;重传授轻感悟;重背默,轻朗读。学生也逐而渐之的“熟识”了古诗文学习的“绝招”,渐渐遗失了对它的“好感”。
5、评价改革的守旧。传统的评价工具────试卷在古诗文方面的测试题,方式十分单一,缺乏综合性,灵活性,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而且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青春颜容”:写课内古诗(整首或其中几个诗句),解释词句。这一“套路”为师生们所熟悉,加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反过来必然影响教与学的内容、形式、方法及效果,也必然使学生对于古诗文的诵读积累存在着局限性。
综合上述原因,使我们的古诗文教学黯然失色,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也是轻描淡写,而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在缺失“情感”的人们眼中变成了光秃秃的汉字,是那般的索然无味。
展现古诗文诵读新精彩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特别是课外阅读,只要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感受。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正如杨振宁博士谈到的:在他上一年级时,父亲教他背诵了几十首唐诗宋词,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70多年来,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后,才逐渐领悟体会到“高处不胜寒”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犹恐相逢是梦中”等只有过来人才可能真懂的诗句。诗文源于生活,所以应该回归生活。在教学时,我们要开发创设各种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古今联系,使古诗文的诵读呈现一方新天地。笔者结合自己学校在这方面鲜亮的做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兴趣是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是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引路石”。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切关于智力方面的工作,都离不开兴趣。”而创设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将深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种渴望被点燃了,那种心智被开启了,学习就成为了一种精神之旅。
将经典国学班的课堂搬进了新华书店。学生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进行经典古诗文及《论语》片段的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学生摇头晃脑,吟诵得津津有味,周围掌声不断。同时通过给国学班的首届“小先生”颁发聘任证书,激发了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清风明月本无书,远山近水皆是课”!教育必须针对每一个孩子的心智特征、个性特点,直面生活,积极创设无墙课堂情景,贴近生活,走向社会,拥抱大自然,进行个性化、开放式、原创性的无墙教学活动,使课程真正地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带着童心快乐地探索,让每一个孩子都畅开心灵自由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无墙的课堂里绽放灿烂的笑容。
二、“对接”阅读,真心接触
古诗文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前固有的课堂模式和沉闷的气氛。《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当然也应体现这一点。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草》在这方面可称经典之范例。
诗中“荣”、“枯”二字的理解是难点,于老师从一年有四个季节这一常识入手,让学生先用简笔画画出每个季节小草的样子,再用自己的话说说各季小草的特点。然后,于老师在黑板上用一条线将四季划分成春夏与秋冬两个时段,请学生各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每个时段小草的特点,最后连起来说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于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世界出发,巧妙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语言积累与诗意、诗境和谐地形成“对接”,自然而准确地理解了“荣”与“枯”及整句诗的意思,体味了文字所传达的意蕴。“春风吹又生”句较易理解,于老师请学生自由上台用简笔画把自己的理解画出来。画好后,问大家对黑板上的画满意不满意,于是有学生提出没有画出春风,提出意见的学生添画风后,又有学生指出风是无形的,应从小草被吹弯了腰来表现……在活跃、充满生机的自主学习中,学生理解了诗意,感受了小草的勃勃生意。
三、主题链接,感悟经典
古之圣人是经典文化的始创者,在这些名士、贤人的作品中无不透射着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生活感悟,继承民族传统,弘扬先人文化,使经典诗文的诵读渗透人文情怀,才能使学生对于经典诗文的诵读、赏悟怀揣着一种深深的向往。值我国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诞辰2557周年之际,学校开展了追溯一代儒学大师踪迹,向教育家孔子“握手”活动。校内开展全校师生“学孔子思想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并充分利用早读、语文课、班队课、午间自主阅读等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论语》中的名篇、名句,对孩子进行文化的熏陶,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国学经典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以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完美人格。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一起品读评析“国学”经典,同时开展以“国学”为内容的朗诵比赛、展示交流、欢乐舞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做到用经典的文化熏陶人、高尚的思想感染人、丰富的精神培养人,真正发挥经典文化在孩子成长中的巨大作用。古诗文的博大精深,意韵悠远配上琅琅的诵读吟咏,可使诗篇意境表现更为深邃,耐人寻味。平时,晨读、课间、课堂(每日一诗推介)、课后、广播、班队会都是可利用的时间,或组织学生齐诵,或领诵,或轮诵,或游戏中吟诵,使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欣赏,在诵读中成长,使古诗文诵读为学生的再学习搭建了畅通的桥梁,包括师生在内还进行根据诗文编故事,编配乐朗诵等活动,让学生寓教于乐之中。
四、自搭舞台,滋养心灵
“凡物各自有根本,风云万变不离宗。”(顾况《行路难》)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已为大家所共识,而古诗文的教学中,“读”尤其应当成为“正宗嫡派”之法。这一点,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优秀的经验,自无须赘言。《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学生自搭舞台,采用各种形式的诵读,在浓浓的诵读氛围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
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进行丰富多彩的“赛诗会”。古诗接龙、古诗对接、古诗倒背等形式多样的“大比拼”、“擂台赛”等活动,孩子们兴趣盎然,学得“不亦乐乎”。平时,他们快乐的身影时时出现在花坛边、小河边、杨柳下……孩子们朗朗的吟诵声不时赢得全校师生和外来领导、客人的啧啧称赞。他们完全沉浸在经典古诗文的海洋中,学习经典古诗文已经成为了孩子们幸福的精神乐园。
五、自编教材,拓展诵读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因此,《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宏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现在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古诗文编录上有所不足,但教材的修订同样是个不小的工程。一线教师与其坐等其变,不如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遵循学生特点,参考《课程标准》推荐篇目目录,统筹编选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进行教学。我们推出了学期必背古诗目录,根据年级的差异,确定古诗文的数量和难易。除教材中多见的写景诗篇外,对写人、记事、抒怀、寓理的诗文也适当增补。力求题材广泛,全面滋养。还可与生活联系,按时令、节日串珠成链,或选学一些描写古代孺子童趣生活的诗文等,不一而足。
六、综合评价,立体多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除了要求教师古诗文素养的提高、学案的撰写等纳入考核之外,还改革了学生古诗文学习诵读的评价,主要应体现以下几点:
①评价主体多维化:改变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指导学生的自评、互评,同时还鼓励家长参与评价,实现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交互评价的模式。
②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评价课内所学,还要评价课外的阅读;不仅评价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掌握情况,还应“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习惯、态度和方法等。
③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会背多少古诗文,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过程。《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评价有这样的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近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古诗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存量基础之上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应该注重平时的、过程的评价。
④评价形式多样化:除常规的解释、背诵、默写,采用朗诵、猜谜、赛诗会、单字接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高段还采用主题研究汇报的形式,使评价更具综合性。笔试形式也进行创新改进,如看图写诗,据文写诗,据诗配画,依画配诗等,而且鼓励不同答案。
“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古诗文,关乎人的素养和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家校联合、共同携手,将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与生活相结合,开展好古诗文诵读活动,加厚和刷新孩子的人生底色,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为孩子们的人生夯实文化底蕴。让我们努力,将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
将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