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视界


    题记:大三已经过半,也预示着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同时我的读书生活也将阶段性的完成。毕业,生活的大转型即将到来,为此我一直在准备着。希望能平稳过渡而不会出现迷惘与阵痛。期间,一直勤勤恳恳的读书,在这方面“得陇望蜀”。世界读书日就要到来,所以想写点这期间的读书阅历以及感受。

  

  时下,经济衰退明显的影响到人们的预期。由美国触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是难以乐观的。同样,世界呈现一片混沌,带来的不确定性将整个世界人民的心放在火上烤。金融危机是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在经济一体化中世界各经济体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是来的让人猝不及防,表面上看是世界经济供需矛盾的暂时失衡,其内在逻辑是毫无约束的资本(器)深度扩张,没有自律、监管(德),是制度构架滞后于技术创新的一次深刻调整。根据货币的性质可以说是交换功能与储存功能间的矛盾是通货膨胀或紧缩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它可以造就经济泡沫。所以经济调整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道)的。或许我们应该对美国式民主的反思,但作为个人,首先吸取的是德才不兼备的人对社会造成的无序与失衡,这在后工业化时代完全有可能。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在信息极度流动的社会中如何幸福的生存,也就是如何面对变化。无疑,需要我们想象并且找到解释、行动的方案。

   读书,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变化的主要途径。让我们知道柏拉图认为变化是可恶的。他认为形式或理念不仅是恒久不变的、不可毁灭的和不会腐败的,而且是完美的、真实的、实在的和善的;事实上,在《理想国》中,“善”曾被解释为能保存有助益的一切事物,而“恶”则被解释为能毁灭或能破坏的一切事物。完美的善的形式或理念先于那些摹本、那些可感知的事物,而且它们是一些如同变动世界中的所有变化的始祖或是起点一样的东西。这种观点被用于评价可感知事物世界之中的所有变化的总体趋势和主要指向。因为假如所有变化的起点是完美的和善的,那么变化只能是导向远离完美与善的一种运动;它必定趋于不完美与恶,趋于衰败。达尔文认为变化是有益的;进步的。通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生存斗争法则来保存物种性状,在代际或代内将遗传信息选择性的保留。社会达尔文主义也为殖民时代的掠夺、种族屠杀找到了合法性外衣。我们知道孔子、老子、墨子等一些先人智者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面对变化激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学说,带领人们寻找精神的家园。在严复将《天演论》翻译完成后,康有为运用这一理论发展儒学,写出《新伪学经考》,推动戊戌变法从而写下志士寻求自强求富的凯歌。更不用说《圣经》产生的渊源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总能显出他所处那一时代的精神。凯撒是的,列宁是的,毛泽东是的。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讲述过伟大人物产生的背景与机缘,他的笔端至今流露出睿智。

   读书,不光给我们重演了变化的景象,也给我们展示了那么多的解决方案。历史舞台上真正重要的演员要么是伟大的国家或伟大的领袖,要么就可能是伟大的阶级或伟大的观念。人们试图理解历史舞台上演的这幕戏剧的意义;试图理解历史发展的法则。若在这方面获得了成功,就能预测未来的发展了,就可以给政治学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并给我们提供可行的忠告,告诉我们哪些政治活动可能成功,哪些政治活动可能失败。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以及文化上的冲击力改变了世界体系,最重要的后果是产生两个主题:政治变革的正常性与由此而来的合法性;认为国家主权不体现于统治者和君主或立法机构,而体现于“人民”。然而“人民”是谁,谁能代表“人民”以及怎样体现民意,也就是代表这个社会的善或公意。这些随之而来的思考与论述,使得确立的政权得到威胁,又产生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社会主义。这些主义对社会的理解与建构又可以分为:社会工程取向与社会道德取向。对这两种取向又产生左派与右派以及中间派。又让我们继续思考是需要激进的、全面的社会变革还是渐进的、零星的社会变革。有关这方面的讨论、著述汗牛充栋,或许其本意让我们避免1789年那场世界变革中,巴黎所充斥的恐惧与革命;或许其本意是让我们期待莫尔的《乌托邦》;或许其本意让我们走进法西斯主义。他们有意识的讨论无意识的又将我们带进现在的金融危机。怪不得秦王嬴政厌恶那些儒家弟子,在实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时候说他们是古非今,以至于焚书坑儒。

   读书,不光是让我们认识变化,知道应对随之变化而来的挑战,还让我们知道如何来应战以及怎么避免应战带来的风险。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详细说明了文明的产生、夭折、发展等情势。在讲到人口压力对雅典与斯巴达的影响时,他讲到雅典通过民主来应对,而斯巴达用征服殖民的办法来应对,结果是雅典成为希腊的学校,而斯巴达枯萎了下来。同样,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也讲述了罗马帝国不同时期各贵族、君主的做法。如果照搬书本上的解决办法,那么就容易导致教条主义,即便是善意的,后果也有很大的破坏性:不是右倾机会主义就是左倾机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看到就是不断与这些斗争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来中国化,就只能像红宝书那样:人人都在念经,却有不少投机客心怀鬼胎。记得马克思说过句话大意是:人类像革命这么大的事,第一次总是悲剧,后来的模仿者总在上演闹剧。也许这也给文革做了个注脚,因为它在模仿巴黎公社。

   写到这里,我不由的想起:华尔街那么多的精英,难道就不知道毫无约束的资本扩展所产生的后果吗?在危机爆发前,有不少著作专门讲了美国在贸易赤字以及经常性项目赤字的后果,从历史的观点讲到美元脱离金本位的后果以及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维金那本《美元的坠落》与沃勒斯坦的每月评论或许没有让那些丧失理性的资本家意识到清醒与谦虚的欠缺给世界带来的灾难。这是新自由主义在自拆神像,同时也预示着美国霸权的衰弱。布什政府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自负让他们轻蔑越南战争的后果。

   所以,读书让我们知道应战的风险,还让我们悄悄的了解人性的奥秘。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史华慈将人性概括为“人的模式”。人是一种充满悲剧性与复杂性的受造物,这一“人的模式”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得益体现。这种模式坚持人的哪怕是有限而脆弱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又警示了他的随时起作用的可堕落性。自主性是人有运用思想,通过反思超越自身的利益和视野从而做出真理宣称,并据以决定自身行动的能力。可堕落性是人运用这种能力过程时,由于自身利益和视野的限制,由于判断错误或意志脆弱而造成的失误和堕落。人的吊诡就在于他的自主性和可堕落性的共存,因为只有人有了自主性才有可能产生失误。所以我感觉人性本善或恶的争论是没有结果的,但这一争论可以给一些学科作为假设从而丰满某个大师的理论,也许给政治策略带来了出路。人或许正因为可堕落性,也就是非理性才有了预见能力,因为理性可以解构非理性,可以把握人性中不稳定的游离状态。

   可见,读书会让我们慢慢的产生预见未来的能力,让我们在混沌的世界中找到某种的确定性,产生对幸福生存的希望。希望,是建立在对事物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从而也给我们带来自由,因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让我们来看下一个例子。上世纪60年代末,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对当时政府政策的反思批判,如法国的五月风暴,嬉皮士、女权文化的产生,马丁路德金的逝去以及亚洲的动荡。这些世界各地的小型动荡改变了后来的政策走向,导致撒切尔与里根的新自由主义的上台,随后的发展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另外,资本主义的矛盾性: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与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生态危机,也就是将生产破坏环境的负担转嫁到别的地区乃至世界,同时环境成本难以计量;对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不利的趋势是世界的民主化;国家权力趋势的逆转。但这不代表共产主义的幽灵还在欧洲徘徊。当下,世界各地不也是在反思、批判、斗争与团结吗,只是没有上升到军事冲突。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长度为48年到60年、平均为50年的长期波动。现在我们或许又进入一个新的周期的初始阶段,也就是破坏阶段。但未来具体的会怎么样,恐怕只有上帝知道。知道今天的情势,抑或亚当斯密或马克思也不会在笑。

   读书,让我们慢慢有了预见未来的能力,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历史与意志的辩证。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个人意志之间的法则或桥梁需要文明的主要载体书来记录或保存,并非如唯识宗那种心性传递与感悟(这种心性哲学其实威权思想主导的排外概念)。

  这样我们就走到下一个拐点上:人的意义是什么?如儒家所说的八目(这点我比较倡导朱熹对论语的注解)。将个人的意志与历史的必然性相融合,站在先进点上,是积极的,所以毛泽东的对立统一说中的知与行也是建立在这一假设上的:矛盾是普遍的,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将个人意志与历史发展规律相结合也是先进的,所以导致下面的命题;矛盾总是有益的。因为进步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读书让我们了解在历史与意志之间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方法论,来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想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知识、爱情与获得富有美感的生活以及创造幸福。期间困难重重,这就需要中庸。简而言之就是立足当下、志存高远。中庸不是左右逢源、上下其手,而是不为眼前琐事干扰,气定神闲的自我实现。所以中庸的结果会是和,和谐才有合作的基础。这也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若按照理科的观点来说就是对规律的认识,比如解物理或化学方程,要知道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守恒定律,知道这些规律支配的过程,才可以得到客观的结果,对人事、自然、法则的认识也会得到和的结果,这一结果主要是如何认识的过程,放在哲学上说就是有什么样的认识论,方法论。认识到和合,才有自由可谈,自由就意味着勇于担起责任,并且是自信的承担。

   读书,只是给我们一些认识事物发展的基础,还处于抽象阶段,也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从书上获得的感情材料还不足以达到理性的统一。波普尔告诉我们一切理论都可以证伪的。这就要积极的实践,只有实践,达到认识的结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