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社会事业发展重要进展


  
     

  一、教育方面

  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五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6倍。2008年,中央财政教育投入预算1562亿元。到2007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一)义务教育

  ——从2003年开始,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工程”、“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实施力度。到2007年底,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2万多所农村中小学改造危房、建设7000多所寄宿制学校。远程教育覆盖36万所农村中小学,1亿多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到2007年,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

  ——2004年8月,中央提出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到2007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

  ——从2006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从2008年秋季开始,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

  (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2005年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国家计划专项支持1067个实训基地、1280个县级职教中小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学院建设。

  ——到2007年,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2000万人和861万人。

  ——计划2009年,国家将启动农村中职免费政策试点。

  ——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 推进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到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达到1144万人。

  ——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中央财政此项支出从2006年20.5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98亿元,高校资助面超过20%,中等职业学校资助面超过90%,资助标准大幅度提高。

  ——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部分地方也开展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

  (三)其他

       ——2008年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将对2020年前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规划。

  二、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

  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629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27倍。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卫生事业经费832亿元。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达73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婴儿死亡率为15.3‰,孕产妇死亡率为36.6/10万,两项指标均有明显下降。到2007年,全国卫生机构数量增加到29.84万个;每万人口执业医师增加到15.4人。

  (一)公共卫生

  ——自2003年“非典”后,着力加强公共卫生。中央和地方共投入276亿元,建设项目5000多个,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

  ——自2004年起,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启动,实现了37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自2004年开始,国家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国家规划免疫预防的疾病由7种扩大到15种。全国儿童免疫规划接种率超过98%。

  (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从2006年开始,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资217亿元,改善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国家安排资金改造和新建1.88万所乡镇卫生院、786所县医院、285所县中医院和534所县妇幼保健院,为1.17万个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医疗设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

  ——到2007年底,全国建立了2.4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已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从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已覆盖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实现了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农合制度的目标。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继续完善。到2007年底,覆盖人群达到1.76亿人,比2002年增加近1倍。

  ——自2007年开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启动,国务院确定首批88个试点城市。2008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确定试点城市229个,参保人数超过1亿人。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

  ——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200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

  ——进一步扩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实施范围。到2007年,全国奖励扶助目标人群为219.4万人,“少生快富”工程惠及7万个家庭。

  ——2006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三、文化和体育方面

  全国财政用于文化体育事业支出五年累计3104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3倍。

  ——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进一步繁荣。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取得积极进展。到2007年底,全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超过7000家。

  ——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国有文化企业不断重大,民营文化企业大量涌现,股份制文化企业加快发展。

  ——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快,群众性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新突破。2008年,我国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双双获得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异成绩。

  四、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

  (一)就业

  ——2003年以来,坚持实施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从财税、金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2003~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五年累计666亿元。据统计,2007年,我国就业人数76990万人。

  ——2003~2007年,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到2004年底,基本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累计2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

  ——统筹城乡就业,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2003年~2008年累计介绍劳动者成功就业5800多万人次。

  ——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2007年,颁布《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

  (二)社会保障

  2003年~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累计1.95万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41倍。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预算2762亿元。

  ——2005年,进一步完善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制度规定和政策措施。到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2亿人,比2002年增加5400多万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2008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提高128元。中央财政五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295亿元。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参见医疗卫生部分)

  ——失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逐步提高。

  ——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到2007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4140亿元,比2002年增加2898亿元。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福利、优抚安置、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

注:本文作于2008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