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改革要服从“保增长”大局
白 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老一套”的税收制度越来越显得不适应,相关的税制改革势在必行。然而,税制改革的推进也有一个因势利导的问题。现阶段,由于相关条件业已具备,有些方面的税制改革完全可以大胆推进;也有一些相关条件的成熟要经历一个渐进过程,这些方面的税制改革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还有一些相关条件在短时间内并不具备,某些方面的税制改革还不能轻举妄动。
在日益严峻的全球金融危机形势压迫下,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为此,2009年的各项经济工作都必须围绕着“保增长”这个大局来展开。然而,如果离开必要的财政预算作为保障,“保增长”的口号则无异于“画饼充饥”。现在看来,在财政政策方面,主基调已经逐渐由“稳健”向“积极”靠拢。为了刺激经济,国务院前不久出台了规模达4万亿元之巨的经济振兴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项目。
积极的财政政策并不仅限于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多上项目,在税收方面同样能够做到有所作为。事实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减税本身就是一种刺激经济的财政手段。现在,中国正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资本主义国家可以用减税的办法刺激经济,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在观察财政政策过程中,笔者更多看到的是通过扩大公共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相比之下,在财政收入方面,特别是在税收方面,尚存进一步“积极”的空间。
从中国的现状出发,不难看出,我们对各级税收工作的政绩考察往往倾向于税收收入最大化。尽管一些政府官员也经常将“不收过头税”挂在嘴边,但收了“过头税”又当如何?至少不会掉乌纱帽。相反,如果税收收入增长速度减缓,即使还在增长,有关官员则不免要“挨板子”。
众所周知,制度设计的目标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在行为上的取舍,在税收方面更是如此。现在,民间要求减税的呼声越来越高,而部分官方人士对减税的呼声却很不以为然。当然,各自有各自的道理,不去理会也罢。毕竟,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决定嘴巴。
的确,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近来国家在减税方面“吐血”不少。据报道,在已经过去的2008年下半年和
就税收的本质而言,无非是两大功能,一个是出于创造公共产品的需要,另一个是出于转移支付的需要。固然,税收增加了,国家就可以集中更多财力来办大事,也有利于做到社会财富更加公平分配。可是,不要忘记“过犹不及”这个成语。如果收了过头税,不仅会使创造公共产品的过程要负担过高的机会成本,而且也会使得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过程要以更大的社会不公平为代价。集中财力能够办大事是对的,但不能绝对化,难道钱放在老百姓的口袋里就不能办大事了吗?老百姓口袋里实际可支配的银两多一些,把日子过好了可是天大的大事啊。藏富于民不仅能够有利于安居乐业,也有利于带动各种消费品的生产。
当然,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现在的大道理就是要“保增长”。为此,在减税与不减税之间的选择不应当是非此即彼为前提“质”的选择,而是一种兼而有之为前提“度”的选择。至于这个“度”要怎样选择,其实也很简单,这就是怎样有利于“保增长”就怎样选择。在国家通过大举扩大公共支出来“保增长”的过程中,大幅度减少各种税收固然并不现实,但“适度”减税还时可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