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赤壁


那么怎样才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呢?那要先从品牌定位开始。一个产品要想打造它,宣传它,首先给他起个名字,名字一是要好听易记,二是要有意义,三是要有独特性,就是惟一性,不要成为第二第三,甚至是第十几“赤壁”,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前几日在北京几位朋友吃个饭,这个饭店在北京朝阳区北四环外一个叫小营路的地方,没想到北京朝阳区四环外有两个小营,一个是小营桥,一个是小营路,出租汽车司机大多是记大的地名,况且他们又都是远郊区的人,并不知道此小营非彼小营,结果都朝着四环外小营桥开去了,而饭店是在四环外小营路。一个北京市朝阳区就能够闹出这样的笑话,何况一个湖北省呢。所以我说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妨命名时将名字的惟一性和排他性考虑周全。

那赤壁怎么定位才能具有惟一性和排他性呢?去年电影《赤壁》上部公演前夕,我采访了吴宇森导演,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节的题目叫“周瑜是个理想男人”。吴导演对周瑜很崇拜,他认为周瑜能文能武,懂音乐,爱国亦爱家,所以在他的电影里对周瑜的描写一反《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周瑜。吴导演对周瑜的认可和赞赏我也深有同感,赤壁大战的胜利应该说是周瑜的胜利,其次才是吴蜀联合的胜利。周瑜若不主战,吴国也就投降了。为什么这样说没有周公谨,就不会有赤壁大战有成功,有些人一直认为是孔明先先舌战群儒,后借得东风,其实当时孔明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鲁迅先生在评价描写孔明时说道他几近乎妖了。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作家在塑造人物时是可以虚构和神化的。说到虚构还有一事,就是蒋干。《三国演义》中有诬蒋干盗书一章但《江表传》说,赤壁之战周瑜大败曹军,使曹操对周瑜十分佩服,说:孤不羞走。意即败在周瑜手下不觉耻辱。第二年,周瑜又战败曹仁,夺取江陵,使曹操对周瑜更加刮目相看,忌惮有加。于是,曹操以为周瑜年少,易于用言辞打动,乃密派人下扬州,请蒋干出马,去游说周瑜归降。

  蒋干,字子翼,九江人,仪表出众,尤以口才见称,江淮一带无能与之抗衡者。蒋干受命,即着布衣葛巾,假托私行去见周瑜。周瑜闻蒋干来访,已猜出其来意,出帐迎接,先发制人道:子翼好辛苦啊!远涉江湖,是为曹氏做说客的吧?蒋干见被周瑜说破,忙矢口否认:我与足下同乡,久未见面,听说您业绩辉煌,故特来叙旧,并观军容。怎么疑我做说客呢?周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赏音,足知雅曲也。于是,周瑜领蒋干遍视军营、仓库、军资器仗等,尔后设宴招待蒋干。席间,周瑜将孙权赐予的侍者、服饰、珍玩等物一一向蒋干展示,然后说道:大丈夫为人处世,若遇知己之主,当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与共。假使苏秦、张仪更生,郦食其再世,我犹要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能够移我意乎?蒋干只是微笑,终未为曹操发一言。 蒋干回报曹操,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打动。曹操及中原士人,因此更高看周瑜。由此看来,周瑜乃真英雄也。

其二,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周瑜的描写也用足了笔墨:“小乔初嫁”是以美人为英雄增辉,“雄姿英发”写周瑜身姿壮伟、谈吐不凡,“羽扇纶巾”写周瑜的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从容临战、指挥若定。如此,一个相貌堂堂、风流儒雅、胸有成竹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综上所述,武赤壁不如叫“周郎赤壁”更具特色。为何?我翻看了赤壁市的一些资料,赤壁市对赤壁的定位有十几种,如文化赤壁,和谐赤壁,绿色赤壁,效能赤壁等等,这些对打造文化赤壁是有易的,也是非常好的,但问题是挂在赤壁前面的这些形容词,却不具备惟一性和排他性,把这些形容词挂在北京前行不行?如和谐北京,绿色北京,文化北京,可以。挂在上海、广州和任何一个城市都很响亮,因为没有特色,不具备惟一性,排他性和品牌意义。但如果你们用“周郎赤壁”,别人就不好套用了。如周郎北京,周郎上海?会让人贻笑大方的。

赤壁之战借字起了很大作用。如今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在全国全球热播,我们应该借其势,搭上这条顺风船,再借用苏东坡诗词中“三国周郎赤壁”六个字中的四个字——“周郎赤壁”,无论借古还是借今,“周郎赤壁”之品牌都是非常契合的。我相信该品牌一经打出,会立刻叫响全国,及至海内外。

有了品牌,再说一下品牌的运用。赤壁大战的成功在于吴蜀联合,“周郎赤壁”,的品牌战略也应该是联合为佳。虽然千百年来文武赤壁令人摸不着头绪,但我们可以把不利变为有利,而这利是有利于双方,要强调双赢,多赢。比如两个赤壁相距不过200公里,能否相互商量联合打造旅游文化?你的旅客可以介绍到我这里来,我的旅客也可以推荐到你那里去。既不打内战,也为旅客着想,这才是多赢。

赤壁得名始于《三国演义》,赤壁名扬得益于苏东坡的一词一赋,赤壁发扬光大要靠赤壁市的领导与人民像当年孙刘联盟一样,借经济发展之东风,靠文化宣传之力度,依上下一心之合力,让赤壁品牌在新时期打造成世界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