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奇观


      

       奇观

 

 翟智高

 

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组合虚拟多种生物优异形象,并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 其形象作为美术装饰相继应用在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中,并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是整个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的象征。

洛阳伊川天然石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龙体最大、龙形象最逼真、龙文化底蕴丰厚、开发潜力巨大的自然奇观,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之一。

 

天然石龙是华夏神州最祥瑞神奇景观。

 

《周礼·职方氏》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这个华山是少典氏祖居地熊耳山伊洛河之间的华山,称为“岳顶山”,即宜阳的花果山,位于宜阳县西南,海拔1900余米,为熊耳山主峰。“炎帝族因居于岳山有时又被称作大岳……炎帝族以岳山周围为中心,披荆斩棘,开发山林河谷,努力发展原始农业生产。”《帝王世纪》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世与少典氏婚。”

熊耳山脉是伊河洛河的分水岭,北尽头就是伊阙龙门山,伊洛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伊洛之水,涝有山丘可退,自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少典、有蟜氏即居住于此,更把这里看作天下之中,最早的“中国”一词也出自这里,如西周时期的“轲尊”铭文中讲到周武王定都洛邑:“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此中国”

伊川龙头沟这里有九条沟溪,世称九龙之地。有泉曰龙凤泉,泉水长流不息。

石龙全长九十多米,高九米五,头西身东,尾藏匿于山中,头、须、牙、眼、爪、翅、鳞俱全,头长方如鳄,利齿上下两排,张口长舌居中,印吻、吻前双须前伸上昂,下颌平,眉上龙颜,顶生双角,一角斜上,一角斜下,龙头平展仰起,龙颈向后复向下弯曲,又平与腹相连,龙背生巨翅,龙爪从龙胸向前伸出于颌下,落爪于地,通体连贯,三波九折,宛若腾云驾雾,为名符其实的“神龙首”。

天然石龙所含蕴的龙文化信息非常丰富,为中华龙文化研究和探源提供了难得的实物。巨型天然石龙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之一。 洛阳伊川龙头沟有巨型天然石龙,呈伏卧欲腾飞状,一年四季随着太阳照射角度和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而显现出或潜龙在渊,或见龙在田,或飞龙在天等神奇变幻的不同形象(参见春、夏、秋、冬四季照片)

“自秦、汉以来,文献所记有氏安登(女登)游华阳感神龙首于常羊生炎帝之说,学者均不知所指为何地,今伊川大莘常元羊家坡之石神龙,于此证实。故有炎帝本起烈山(厘山)之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中国社会出版社)

远古时代先民四处迁徙,他们需要通天的龙来护佑自己。龙是人们敬畏的通天神灵和寄托的精神象征,

 

炎帝神农诞生与天然石龙

神农炎帝文化的肇端来源于少典妃有蟜氏女登感神龙首的传说。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华儿女,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虚拟多种生物优异形象,并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并被升华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实际上炎帝神农氏应是新石器历史时期的一个延长时间很长的部落氏族。炎帝神农氏即神龙氏族,龙祖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及黄龙氏。

炎帝神农氏族崇拜神龙,与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创世传说有关。

《竹书纪年》记载:“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继国耆,合称,又曰伊耆氏。” 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帝王世纪纂要》均沿袭《竹书纪年》的记述。伊川古有“伊侯国”之称,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有“又牧于伊侯”的记载。

“炎帝神农氏,其初国伊”。第一代炎帝神农氏诞生即在伊,据《春秋纬·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始为天子。” 这是流传千载的创世传说,历代经久不衰。华阳之华,宜阳花果山的华山东方。神龙即伊川龙头沟的天然石龙,这里有常海山、羊(洋、杨)海山、常水、羊架坡、牵羊坡、姜沟(降龙沟),石龙在常水之源北侧沟壁。

炎帝神农氏的母亲有蟜氏安登,在伊川“常羊”游玩时看到此地巨大的天然神(石)龙首,激动万分,竟有所感,生下儿子,长大后有盛德,教民种五谷,发展农业,尝百草,创中医中药,称为农业之神,“故人号曰神农氏”。我们常说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来自这个传说。

历代对少典妃安登(亦称女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的记载不绝于史:

《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

《宋书·符瑞志》:“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山,生炎帝神农。”

《路史·后纪三》:“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轨,一曰石年,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

《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炎帝神农氏世居伊洛地区

少典与有蟜氏,是中原地区两个著名的氏族部落。据河洛文化研究院杨作龙先生《炎帝文化发端伊洛论》考证:《帝王世纪》、《外纪》、《通志》、《路史》注引《古今通系》云:八代炎帝为炎帝石年、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宜)、帝来(釐)、帝哀(里)、帝榆罔。石年即第一代炎帝,“母有娇氏,为少典妃”。

河洛文化研究院院长杨作龙先生亲临伊川平等乡,考察大莘店之龙头沟巨型石龙,面对清晰现出巨龙欲腾飞的奇观风姿,感叹说:“在布满植被的上古大地唯有石龙突显,定十分壮观。在盛行感生观念的母系社会,以巨型石龙为感生图腾,正符合炎帝神农诞生的传说,石龙与神农读音很相近,第一代炎帝的活动范围可以坐实在嵩山以南及以西地区。”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之石龙地区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的故里。

《水经注·伊水》记“南望墠渚,陂方十里,佳绕鱼苇,禹父之所化。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长而有贤德,即伊尹也。伊水又北过新城县南”。新城故城是崇伯鲧的封地,《淮南子》记载:“鲧作三仞之城,城之始也。”该地区早期是第一代炎帝神农石年故里

炎帝神农文化

 中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裴李岗文化,洛阳伊川龙头沟一带发现丰富的裴李岗文化遗存。八千年前,中原大地的先民们已开创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明、家畜饲养业和手工制造。大批出土文物证明,裴李岗文化的农业文明起步比仰韶文化时期早的多。中原地区最为强盛的部族是少典氏,长期活动定居于中原地区。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少典氏与有蟜氏的祖居地在中原,由其分化而来的炎帝神农氏族与轩辕黄帝氏族。 

中华最早的农业文明是炎帝神农文化

炎帝神农氏时的情况,《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史记·补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斩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有以上记载,可知炎帝神农氏时代是非常和谐的男耕女织社会,农业得到优先发展。

伊川龙头沟发现有裴李岗文化时期的文物。

刻划符号的骨片:

用大型动物牙齿磨制而成的骨针,大小与现代的一号缝衣钢针差不多,而针眼仅只有一号缝衣钢针的三分之一,不仅是缝衣,针灸的实用器物,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中国文物报}1996317日“考古新发现:伊川发现裴李岗文化骨针”:

著名的“伊川缸”上,出土于天然石龙以东的图门遗址,缸上分别画有太阳、月亮一年四季运行图案,一年有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四时(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春龙惊蛰谷雨、夏龙芒种炎暑、秋龙露霜、冬龙雪寒)。月亮每个月从朔日满月到上弦月和下弦月变化情况,一年发生十二次。锯齿石镰的使用,表明当时的中原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准确的农历历法与农耕时令要素,不然无法种庄稼,也不会有成熟的庄稼可用锯齿石镰收割。是中华文明之光肇造开创与中原沃土的实物见证,改写了中国神农时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历史。

天然石龙与龙文字:

伊川龙头沟出土的西汉空心砖上,有模印有“人龍和谐图”,画面表现的是苍龍腾飞跳跃,尾部有一小人将手中的网状物撒向龍(左),与王孙遗书钟铭文的字(右)意蕴极为相似,后腰尾右上角也有一个人。

而这个空心砖上的龍又与天然石龍极其相似

龙图中龙与人的关系也很有趣,龙在跳跃,欢喜腾舞。人手中一个小网,显然不能捕住前面的巨龙,只是一种艺术性戏龙或舞龙。这个龙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人龙和谐” ,“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把天然石龍与炎帝神农氏有密切关系形象化。石龙地区故称大辛,西周《轲尊〉铭文之字和《颂壶》铭文上之字均是辛字头:王孙遗书钟铭文的字也是辛字头:意蕴更特别。特别之处是王孙遗书钟铭文的字龙的后腰右角有一个人形,由此可以推断,龍字的起源很可能与大辛的天然有密切联系。  

伊川大莘店有炎帝庙每年祭祀不断

天然石龙的发现,为解开“神龙首”之谜提供了新途径,使少典妃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由“神话”变成可证实的信使

有蟜氏女安登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地理方位符合“华山之阳”,在少典氏有蟜氏部落范围之内“神龙首”自然形成,年代久远,体形巨大,形象逼真,在少典有蟜氏时代更为逼真,是与炎帝神农有关的最有价值可信的“神龙首”实物。

神农又称神龙氏。作为第一代炎帝神农故里,伊川大莘店有炎帝庙和炎帝神农像(见图),每年祭祀不断:

 

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至“春分龙登天”时节,天然石龙地区百姓祭祀天然石龙的情景更为盛大隆重,

 

石龙南边有凤凰沟,沟壁有天然岩石构成的石凤凰,凤嘴似衔有宝珠,凤目美丽,双眼皮,头顶有石质凤冠,自然弯曲的石线组成凤头上的羽毛,腭下有石质凤胡,一波三折的岩石褶皱层恰好构成凤凰长长的尾巴。绿色的野生酸枣树成为天然石凤凰最巧妙的衬景,与天然石龙一道形成龙凤呈祥的自然奇观

 

龙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今信仰、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学家王大有论述天然石龙:“洛阳伊川大莘天然石龙是世界上仅有的祥瑞自然景观,兆瑞中华腾飞。龙种龙子龙的传人,乃是天造地设的大自然赋予,是自然风光奇迹旅游之最。文献典籍载神农母感神龙首于常阳(羊),帝尧母感生于伊川,商相伊尹生空桑,皆在此地。是则洛阳伊川有莘之地,当是炎帝神农氏、帝尧、伊尹的诞生地,石龙之乡则为中华始祖发祥之圣地,石龙为始祖圣迹,则宜同时做历史人文问祖开发。炎帝在九龙沟九卓常阳设灵台,树圭表,仰观斗魁,日观大明九皋,昏察星相,立四时八节,定天地之中,而肇有中原、中国。承伏羲少典之制,此地皆有遗迹可证。宜作中华文明(科技、天文、农业、历法)八千年圣迹开发。则自然景观使洛阳伊川九龙沟的远古遗址,成为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与历史人文、地理、中华文明发轫一体开发,使洛阳伊川九龙沟古空桑的远古遗址与中华始祖互证之圣地,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故当将泯没之史迹重新昭告天下,不然何颜面对祖先创业艰辛。”王大有先生为石龙题词:“神農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博士生导师、著名民族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对洛阳伊川天然石龙给予很高的评价:“龙,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有其深刻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如本地(伊川)发现的天然石龙、查海出土的巨型石块堆砌龙、濮阳出土的蚌塑龙、黄梅出土的卵石摆塑巨龙,以及我国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各民族神话、传说中的‘龙’等等,它已形成了我中华民族古今信仰、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天然石龙的发现,更加显示了中原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风采。”(摘自2001616日来信),李仰松先生为伊川天然石龙题词:“石龍騰飛中華志,古今敬仰民族魂。”  

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龙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过程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与作用。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历朝历代都尊崇龙。作为吉祥物,从百姓、官员到帝王,均视龙为通天神物。中国人每12个人中,有2个属相为龙。在各类节日庆典中,龙的形象尤为突出。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国徽旁,就是金光闪闪的腾龙图案。今天,龙文化在海内外华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天然石龙春夏秋冬实景春分时节祭神龙盛况。只见天然神龙似对人们祭祀感到兴奋,眯着眼睛,咧着嘴似在微笑。龙身上、身下的人们显得是那么渺小,更衬托出石龙的巨大,但见旌旗招展、鼓乐震天、万众欢呼、祥云现瑞、紫气升腾、龙腾盛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吻上方的烟雾,是人们祭祀龙时产生的香火烟气聚集而成,恰巧像似巨龙吐出的祥云瑞气,使之定格为永恒的“龙腾盛世图”。

洛阳伊川龙头沟发现的巨型天然石龙,揭开了中华龙神秘的面纱。所有关于龙的特征应有尽有。史料中关于神龙的记载,在这里均能得到印证。北京大学考古学家李仰松先生赞叹伊川天然石龙:石龙腾飞中华志,古今敬仰民族魂。中国古都学会会长史念海先生题词:天造地设,蔚为奇观。业内人士认为,天然石龙完全具备列入基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和联合国人类自然遗产的资格。洛阳天然石龙是开发潜力巨大的华夏神州最祥瑞神奇的天然龙景观。

 

=================

附录:

关于龙的来源的探索

常铵家

奥运会之后,北京市政府已批准有关部门在奥运村建中华和平龙,其造型正在向世界范围进行征集。他们把中国龙的精神归结为“团结合力、和谐共生、”,《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相继发表了多篇文章大力进行宣传。

作为这样一个世纪工程来说,我们究竟在向世人和我们的后代传递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信息?我详细研究了他们的文章,其中对龙的来源说法一致,仍是现在小学教课书上的那套说法。他们把龙的精神仅仅从舞龙这项活动中来归纳,让人对龙的来源和龙的精神的认识,看后还是一头雾水,证据显苍白。

一、龙的起源

龙应当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即文字未成形时期,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先民的心中,并被人们广为认识和尊崇。为什么先民会尊崇龙?龙的来源根在哪里?我认为其根源还是人与自然解不开的渊源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证据一:经过对天然石龙和易经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从天上雷电现象中看待龙的,因此龙的来源,首先一条是因为“雷电”。在现有文字记载中,《易经》应是人们将雷与龙相联系的最早的记载,先民早就有意把龙与雷进行了联系。《易经》震卦在动物取象时,即是以龙来取象的,在八卦中,只有龙是一种虚无的形象。其他七个卦皆是以实有动物比象的。如:乾象马、坤象牛、艮象狗、巽象、兑象羊、坎象豕、离象雉。人们把震卦的动物比象取为龙,意思是说龙具有这种巨大的震动的功能。在大自然中,雷电的震动威力是无与伦比的。先民把龙与雷电比似,其一,是以雷“隆隆”之声为“龙”命名,其二以闪电的形状也比似龙的形体。从这一点说,龙是多种动物特征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证据二、龙的根源出自天然石龙,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点:一是天然石龙所在地区为古中国所在地,四时季节分明,人们在一年四季中看到的石龙的景象不同。尤其是在石龙地区每年春分前后是不是响起新年第一声雷声,与当年旱涝和农业丰歉有很大的关系,通过多少年人们的观测和实践,当时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类祖先,即用雷电“隆隆”之声,来为在当时远比现在要分明生动得多的有石质动物形体的神物,加以命名。从而有“龙”的发音、形象,并为后来“龙”字造字奠定的基础。关天龙与雷电关系的论断,庞进先生也曾有过论述,他也认为龙的来源与自然界雷电现象有关。我想这是龙文化研究者共同的感受。这样远比把龙归结为多种动物特征组合要科学的多。

基于上述二个证据,我认为,龙的起源源于自然界的雷电现象,其原因与对当时农业文明影响深远的旱涝情况和人们生存息息相关有关。“龙”的声音与“雷电”有关。而字形和形象,则与天然石龙有着很沈的渊源关系。文明初始的先民,在脱离了蒙昧、开始走向农业文明时,其耕作和收成,完全依赖于大自然,也就是天的意思。所以在文明开化较早的中原先民,把神秘莫测的天上的雷与其核心区内的非常逼真的、有动物特征的石龙相联系,并且加以神化和崇拜,以致影响到后世把龙作为整个民族的图腾。说到底,龙图腾在于中华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

二、龙与炎帝神农氏的关系

关于炎帝与龙的关系史书多有记载,最早见于《春秋纬》,该书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农”。另:《易、疏》载:“任巳感神龙而生神农”;《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巳,有娇氏之女,名安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史记·五帝本纪正义》载:“有娇氏女安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炎帝母安登感神龙首于羊生炎帝神农。”炎帝即被称为是龙的后代或传人。炎帝尝百草、教民种谷,随为农业之神。后来我们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其根源在这里。从龙的产生,到人们对龙的崇拜,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中华先民把龙作为图腾和自认为是“龙的传人”这个普遍为先人接受的观念,产生年代较之相对较晚。“龙的传人”的来源是根据炎帝母感神龙首生炎帝神农来的。这里的神龙,并不是虚无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在《路史》还有尧帝母因感神龙首生尧帝的记载,尧帝与炎帝相差多少年,二个人的母亲都感神龙首于常羊,应当说明神龙首是确实存在的。这个天地造化之物就是我们洛阳伊川发现的天然石龙。天然石龙所在的沟在当地的传说中,一直就叫龙头沟,龙头与龙首是一回事。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三、龙图腾的根源

龙图腾晚于龙的产生,已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对龙的崇拜要归于三点:

一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原始人们,主要以农耕维持生活,主要靠天吃饭,自然首先要敬天。这是中华先民图腾不同其他民族图腾物的地方之一;

二是对炎帝神农氏对人类农业文明贡献的敬仰,因为他是人们传说中龙的儿子,所以中华先民作为炎黄二帝的后代,皆以炎黄子孙自居,以龙的传人来表达自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并不单纯是向往英雄和盲目攀附名人;

三是把天上喜怒无常、难于测度的雷电的“隆隆”之音,外化给古中国文明发源地——河洛文明核心区的天然的石质的物体——石龙,并加以命名。后来在先民造字过程中(造字之神仓颉故居就位于伊川西30公里的洛宁县 乡 村),从而形成龙的文字(先有象形文、金文、篆文等)。

四、龙的精神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龙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纽带,维系了华夏文明几千年兴盛不衰,其精髓表现为龙的精神。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龙的精神与大自然神力、神功有紧的联系,在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顺和创造。顺天从命一直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先民从崇拜自然,以至后来把它归纳、外化、定型为龙这个具体的形象。可是这个对大自然的崇拜,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中华先民知命而不认命,崇拜自然,而不随波逐流。还在于先民在适应自然中不屈不挠的抗争和自我完善发展。

所以龙的精神在易经中早有精辟的论述,这也是易经的点睛之笔。用二句话表白就是:一曰与时偕行,一曰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来源于《易经》,在原书上与时俱进叫与时偕行、与时消息,其意思是说人的思想和行动要与时机、天时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协调,要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这个“时”,可以时间、可以代表自然天地万物。“时”是“外”物,是自然的代表。“与时偕行”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这在中医上表现尤为突出。实际上我们的先祖早就有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们早就知道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而“自强不息”则是人性内在品质的升华,是中华先民在与自然抗争、顺应、发展中,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它“与时偕行”的延续,因为只有与时代发展相随,与自然大道相合,加上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能保持人种和文化的延续。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坚强信念支撑下,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能独特地保持住自己不灭的火种,成为世界仅有的延续不断的古文明之一。

五、我们该做些什么

作为当代龙文化的研究者,我们肩负历史的使命,有责任和义务厘清讹误、正本清源,还历史一个分明、还我们的后代一个负责任的论证。目前该做些什么?

(一)重启龙文化探源工程,找到中华龙真正的根源,统一海内外对中华龙的认识。这个活动“中华龙文化协会”已经启动。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创举。

(二)重塑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图腾形象,还“龙”和“龙的传人”一个真实的说法。

(三)大力弘扬“龙的精神”,亦即中华民族精神,举起时代的大旗,振兴民族经济,在二十一世纪唱响中华文明之曲的新篇章。

(四)加大宣传力度,让民族图腾圣物和其精神内涵深入人心,融入民众的血液。

(五)保护和开发天然石龙景区,以“中华龙源”或“中国龙根”为标志进行造势和相应的开发建设,建立“龙根”或“龙源”文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