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反对贸易保护但自身壁垒或遭类似指责


  *政府采购和投资方面仍存壁垒

  *贸易顺差居高不下,或遭更多批评

  *刺激出口或令人民币汇率更受关注

  *产能过剩问题恐进一步激怒贸易夥伴

  路透北京2月25日电---中国虽未有"购买美国货"般张扬的贸易保护主义计划,但在自由贸易与投资方面所存的壁垒,亦或在未来受到类似指责.

  此前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买美国货"内容,引发了贸易保护主义忧虑,中国对此亦表示反对,其官方媒体称,贸易保护主义是危害贫困国家的"毒药"。

  分析师表示,这或让贸易夥伴稍放宽心,因其表明中国并无计划设置新的关税贸易壁垒阻碍进口;但中国对外商参与其经济活动设置了不透明、且巧妙的重重限制,仍令其难以摆脱可能的指责.

  因此,虽然中国暂时或能避免在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民币汇率方面受到批评,但仍需面对在经济失衡和贸易顺差方面受到的指责.

  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表示,"中国没有足够的工具来刺激消费支出,以弥补国外需求萎缩的影响.这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渡时期,我担心贸易保护主义将令问题雪上加霜",.

  首先是政府采购.西方商业社团和外交人士称,尽管中国政府承诺,在实施4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方案中,将不会执行"购买中国货"条款,该方案已经对许多产品规定了很强的本地化内容.

  这些限制并不总是像"购买美国货"那样显而易见.

  但实际操作中,外国公司在竞标政府合同或投标时,通常在繁琐的竞标程序、技术壁垒和其他规则方面处于不利位置.

  北京谘询公司龙洲经讯(Dragonomics)葛艺豪(Arthur Kroeber)称,"中国之所以没有选择'购买中国货'条款,是因为已经这样去做了."

  **公平竞争环境**

  欧盟商会举了一个西方公司的例子,这家公司的合资企业竞标一个城市的加油站网络运营权,但中标的却是一家报价远不及该公司的国有竞争者.

  省级官员通常也会更为青睐辖区内的本地公司,这种情况在近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因地方政府要关注自身经济发展.

  除了政府采购之外,中国政府还对外国公司参与其国内经济实行严格控制,禁止它们进入战略性行业,如资源开采等诸多领域.

  以汽车业为例,国外汽车制造商只能通过合资公司的形式在中国生产汽车,并且每家国外企业允许开设的合资公司不能超过四家,其中两家生产乘用车,另两家生产商用车.

  商业团体亦表示,列车等一些行业涉及大量技术转让,再加上有证据表明,中国公司并不将这些技术局限在国内使用,而是将其出口至非洲等地,这亦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构成了另一种障碍.

  "我们只不过想要一个良好的机会,大家在公平竞争下投标而已,"伍德克表示.

  **仍在鼓励出口**

  西方的公司一直都在推动中国允许其进入从保险到物流业等更多的市场.这些公司在本土的业务增长陷入停滞,这使他们和政界更有强化此种努力的动力.

  "有一个领域是我们感觉格外重要的,那就是服务业.这对于美国来说是强项...但在中国,这个行业相对来说是封闭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会长Robert Poole说.

  印度此前曾宣布对中国产玩具施行为期半年的进口禁令,并称将对从中国进口的铝徵收保护性关税.尽管中国不会采取这样的对抗性政策,但它的一些措施还是给国外批评者以口实.

  中国于去年出台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主要通过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资提振国内需求.但政府同时也为一些行业提高了出口退税率,包括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等十多个受到扶持的行业.

  去年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创纪录的2,663亿美元,而中国在此时出台这些明显是在扶持本国出口的政策,可能会刺激国外的不满情绪,并可能使其汇率政策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人民币汇率是个问题,然後就是出口退税,"穆迪旗下Economy.com的分析师Sherman Chan表示.

  在过去七个月中,中国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保持在6.84元左右的窄幅区间内,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19%.

  她说,"大家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地保持在很低的水准,以维持中国出口竞争力."

  **产能过剩受关注**

  中国的行业补贴容易受到外界攻击,这也是其会采取主动姿态的部分原因:中国周二向欧洲派出了大型采购团.

  但是一些分析师认为,中国政府此番努力只不过是公关手段,不太可能避免外界未来的抱怨,其中可能就有反倾销调查和在世界贸易组织(WTO)进行的诉讼.

  欧洲最大商业团体BusinessEurope称,中国限制原料出口,可能违反了WTO规定.

  问题的根源在于,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中国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还在于能否迅速扩大国内消费并减少过多产能,以缩减海外需求疲弱导致的缺口.

  北京谘询公司龙洲经讯(Dragonomics)葛艺豪表示,虽然中国在汽车等行业的振兴规划中,强调了行业整合,但有迹象表明,一些重工业企业正在接受特别的贷款注资,以助其生存下去.

  葛艺豪说,"这意味着,(他们)产能过剩的情况得以维持,中国继续出口钢铁等产品的可能性增加.这就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