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东京先生商磋
田忠国
在“中国网”专家博客栏,读到了王东京先生以“政府限薪是治标不治本”为题的文章,也想就此问题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向王先生请教。先不说限薪令的利弊,咱就从王先生自称月薪数千元一事上聊起吧。
王先生月薪数千元,在先生看来,确实不低(与我相比先生的确是巨富),由此可知,先生的月薪,也就是某些经济学家一支烟的水平。但先生一定不知企业实情,仅从一些数据上得出的结论。不知从何时起,企业管理层的工资,都是由自己自由的定了,这样一来,一个企业的底层管理人员,月薪就扶摇直上,动不动最少数千(近万),多则数万,中层管理人员就不用说了,到了高层呢,就如王先生所说了。
这是工资收入部分,其它的呢?比如说吃喝住行,日常家用,没有不可以报销的,所以,工资就成了每月递增不减的固定资产。住房问题呢?比如,一套百万或数百万元的别野,十万元二十万元就搞定了。所以,管理层家家拥有数套住房的,毕毕皆是。王先生或许更想不到,现在的企业管理职务,哪个都是值几万元几十万元的。没有,如果没有特殊才华,非用不可的人才(用而不提,也就是副职),没钱副职也是没得份的(少花点,意思、意思)。当然,这不仅仅是国有企业的常态,也是私有企业的常态,只是私有企业数量少点而已。
当然,从王先生的本意来说,王先生是从经济学的激励机制上说的,如果我国有完善的约束机制,先生之言或许是可资借鉴的“善见”,用之则为“善举”,但问题是,我国的现实是激励是自我加自由的,那么问题就来了,自我加自由的激励机制,就是自由的掠夺。
再看王先生最担心的企业利润问题。我国的企业利润,一方面与国家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普通工人的工资低有关。比如,一个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工人的工资相对提高了(表面上),但同原利润工资比率相比,却大大减少了,我称这种现象为“每增必减律”,也就是说,利润每每增加,工人工资的利润比率就相应减少,而同期物价也呈上升趋势。加之,从幼儿园开始的教育高收费(和实际收入比),医疗高收费,房价高涨等综合因素,工人实际上在提高收入的同时,陷入了苦不堪言的境地。这就是我国收入提高,但生活水平相对降低,精神不堪承受压力之苦的根本原因。
再说,政府不仅仅要从企业利润考虑,还要从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因为,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平正义。当然,王先生是从企业发展(利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也就是说,先生担心企业家不尽心尽力,导致企业发展受阻。我却认为,这个担心是很没有必要的,因为,一个企业家或地方官员的责任心,不仅仅来自于激励,更不来自于自我自由的激励,而是来自于民众和政府双向的问责制。举个例子说,现在企业家动则数百万的年薪不算少了,但是,并没有激发他们的责任心,有的还要故意决策失误,从失误中捞取其设定的好处。
王先生可能会说,过去政府没有出台过限薪令,而这一事实,只能证明政府没有尽到政府的责任。现在政府出台限薪令,也不过是尽到了一点点责任而已。
王先生出了一招,用自由竞岗代替限薪,是个很好的主意,但问题是,这个自由竞岗的规则由谁制定?大家知道,现在国企高管(包括中层)都是“自由”竞岗的,但这个“自由”,却由竞争者买定了竞争规则,所以,无论怎么竞争,总是那位出钱最多的获胜。
所以,我到认为,竞争规则由民众民主制定,民众监督,这才不失为良策。
当然,我是赞成王先生对激励机制问题的判断的,也赞成先生的“经济学的分粥原理”,但这个分粥原理,还需要加上民众监督,如果不加上民众监督,而是由“精英”制定分粥规则,还是照旧,因为,现在国企高管的年薪,大多是经过“精英”评估,拿出方案,而后才在企业执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每到国资委,一报就能通过众多原因中的一个。
但问题是,为什么“精英”一评估,企业即便巨亏,照样也能拿到高薪呢?
王先生大概没有搞过此类评估,内在原由,大概不知道。我虽然在南方搞过评估,但严格按照利润比率,也不知道其中内幕。但我估计,其中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因为,国企高管的年薪,大多是年初评估,年终上报并结算的。另外,国企薪酬的评估方案,据一位了解内情的朋友说,都是花了大价钱的。至于这个大价钱是多少,不得而知,但总不会是三十万、五十万元吧?我到是见识过评估报告文本,上面有评估公司和经济学“精英”的签名。
由此可知,分粥原理虽然不错,但原理的制定权,还是个重要问题。
当然,本文说得是现有机制。虽然我不赞成这个现有机制,但既然谈的是现在的经济问题,也只能就事实谈看法。我还以为,没有好的民主政治机制,经济机制怎么玩都会一损国家利益,二损民众利益,因为,只有做到两个损害,有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个人利益。以上所言,不当处,请王先生原谅。
2009年2月25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