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危机来临,人们收入普遍下降,而房产价格却没有同比例下降多少,在地产空置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政府出手相救只会扭曲市场的惩罚机制,只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住不起房子,地产商失去了自救与降低房价的意愿,其结果只会导致未来更多的银行坏帐,而老百姓的利益却受到更大的损害。
—— 李龙达
(文/李龙达)
华尔街绑定了美国经济,房地产绑定了中国经济。房地产的确对于中国经济十分重要,它的重新启动可以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中国经济“内忧外患”的情势下,一些经济学家确信,中国要保增长一定会在楼市上大做文章。
王石在2009年1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这样写:“这次的次贷危机就是因为过度刺激住宅的超前消费,所以出现并引发了其他问题”。细想一下,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要害,而且问题也十分严峻:
1998-2008年的十年间,全国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土地购置面积31.3亿平方米,而截至2008年底开发量仅为19.4亿平方米,仍有近40%的土地滞压于开发商手中。
2008年底国内商品房空置面积超过1.3亿平方米,可售面积需要起码15-21个月的时间来消化。细分来看,北京、广州、深圳、上海四大一线城市,未来库存消化的时间为 6-7个月左右,成都、厦门、长沙、沈阳、武汉等二线城市库存消化或需12-16个月。
2008全国平均房价下跌不到5%,但是开发商的股价平均跌去80%;开发商在海外发行的债券平均有50%的折让。
按理说,这个行业的“严冬”的确已经到来了,但这个行业“倒牛奶”的迹象似乎还看不到,这至少说明地产行业还没有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前两年的“超前消费”的确给房地产商帮了很大的忙。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房地产把中国经济推向一个两难的境地,救助地产短期内的确可以缓解经济恶化状况,但是它会延缓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投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并在未来导致更多的坏帐。
另外,救助地产的后果还将是人民福利的损害。因为,经济走向繁荣之时,房价快速上涨比多数人的工资涨得快;而经济放缓的时候,房价没有下降多少,而人们普遍面临收入缩水的风险。其结果依旧是,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而房地产行业也很难真正活跃起来。
这一轮房地产行业的过热,与政府的参与有很多的关系。在投资拉动的经济体系下,为追求GDP、财政及就业增长的政绩,地方政府难免对房地产业有很多偏爱。更为要紧的是,要素市场化改革导致土地收入可以为地方政府带来额外的财政收入,政府利益参与其中又进一步助长刺激地产投资的冲动。
房地产绑定政府与经济肯定不是好事情,它使政府不得不放弃市场自发性的调节,政府的利益参与其中将直接导致市场运行机制受到扭曲。为了缓解严峻的经济形势与就业压力(这是任何政府历来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不至于看到萧条的景象,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助,去消化过剩的库存,地产商可能放弃作为等待政府出手救援,其结果仍旧是维持了高房价,国内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危机来临,市场自发性调节更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房价下跌的确会导致很多地产商经营状况恶化,并短期内增加银行的坏帐,在价格下跌到位,又会重新激活市场。我们相信市场调节会比政府直接参与其中更加有效,市场调节不仅引入激励机制,也引入惩罚机制,这两种机制都发挥作用,房地产行业才会长期健康发展。
在现实经济中,政府只要参与征税就已经表明了它参与了市场调节,事实证明政府不仅可以参与调节,而且可以有效参与调节。问题在于,政府可以参与市场调节但不能扭曲市场运行机制,政府要做的是在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时候就去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市场调节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应重力参与,比如为低收入群体盖廉租房。
在当前条件下,无论是政府对这个在政策上行业松动还是不松动,国内经济与人民福利都会受到损害。在面临房地产危机的问题上,我们要做的是重塑市场惩罚机制,鼓励房地产企业实施自救,而政府更多的注意力应集中于解决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上。
(注:一些事实引自《博览财经研报》)
(本文谢绝网络转载与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