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怀沙事件看文化包容!


 

    这是一个平凡的年代!这是一个精彩的年代!
    我们一边吃肉,触摸市井之乐;一边骂娘起哄,体验文化参与的快感。
    偶像终究有一天要走向黄昏。近日,集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等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文怀沙老先生,一不留神就被人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给黄昏了。
    学者李辉在2月18日北京晚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向文怀沙提出公开质疑,不但质疑其年龄、国学大师的头衔,还称文怀沙文革中入狱并非政治原因,而是因为文怀沙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冒充文化部顾问,猥亵、奸污妇女十余人被判诈骗、流氓罪入狱。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更有网民欢呼活埋围剿伪大师的时代到来了!显然,一场文化的道德审判大戏开演了!
    作为这起大师奸淫门、年龄造假门事件众多看客中的一员,我在享受大师体无完肤地被撕裂的快感的同时,尽管我曾努力地想让自己崇高和庄严,但始终还是无法摆脱对这起事件有点猥琐的第一观感——这就是在挖别人祖坟阿!引来的众多围观者不但没有阻止,反而沉浸在别人祖坟被挖的幸福和喜悦当中,并且还为挖坟者助威、呐喊。更有甚者跃跃欲试,准备亲自参与到挖坟这件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件中来。
    我与文怀沙先生素昧平生,完全处于我知道他,他不知道我的状态。我与李辉先生亦处于相同的状态,毫无瓜葛与恩怨。我想在理清楚跟这两位当事人中的任何人没有任何关系后,就可以勇敢地对这种挖祖坟及其怪现象开炮了!
    第一炮:有一种文化叫包容!21世纪什么最贵,厚道!     
     21世纪什么最贵?和谐!什么东西可以营造“和谐”呢?有一种文化叫包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上述堆砌的这些词汇,看似杂乱,但聪明的人应该知道我的用意,因为这些成语每一个背后都藏着一个历史,一个典故。无论是我们远古的先贤、圣哲,还是近现代的伟人、大家,其实早已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和谐共生的道路——那就是包容。
    把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放在历史这个大舞台上,并不是每个人的屁股都是干净的!不信,我想跟各位男性看客玩一个弱智的游戏,在当今这个浮躁、空虚和欲望无所不在、无所顾忌的年代,有几个男人敢打赌说自己没有打过炮,找过小姐,搞过情人,出过轨,动过邪念?如果有人说没有,那么你是君子,我是小人!
    游戏结束了,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是干净的,所以推己及人,还是要对人宽容一点吧。更何况是一个耄耋老人呢?
    做人要厚道!强烈建议冯小刚2010年的贺岁电影要重弹厚道的老调!
    21世纪什么最贵,厚道! 
   第二炮慎用道德大棒扼杀文化争鸣
    冷静下来,我们思考这件事以及由这件事引起的社会舆论,其中有两个最关键的东西。第一,文怀沙文革时期年龄造过假,犯过流氓罪和诈骗罪!第二,文怀沙是不是大师?
    我不知道李辉先生的本意和动机,我只知道网络和媒体的“暴力”,已经把舆情基本上导向为因为文怀沙曾经犯过罪、造过假,所以不能成为大师,或者不配当大师!
    多么经典的中国式逻辑和中国式结论!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逻辑带有非常浓重的文革的味道。
    文先生文革时犯过罪,并因此已在当时接受了法律的审判和制裁,难道我们在今天还要举起道德的牌坊和大棒,将其责追溯到底?
    说到造假,今天的中国,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达官贵人,为了获得某些体制内的利益,虚报年龄,购买假文凭等现象不是比比皆是吗?说到流氓、奸淫妇女,当今不是娱乐圈盛行潜规则?官员、富人流行包情人?请把他们一起推上道德的审判台吧!
    这些暂且不论,我们还是回到事件的两个关键问题上。其实,所有看客清醒的时候都明白,文怀沙能不能成为大师与他有没有造过假、做没做过流氓没有必然关联。就像克林顿的莱温斯基门与他是不是个称职的总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我们不会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影响我们对毛主席所葆有的那一份庄严的崇敬,我们也不会因为林彪仓惶出逃陨落他国,就将他的历史功绩一笔勾销。
   任何人都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来辩证地看,文怀沙是不是大师,是什么大师,这不是简单的算术和逻辑问题,而是一个可以上升到很严肃、很崇高层面的文化争鸣和意识形态的问题。
   在这里,为了捍卫文化的尊严,请允许我弱弱的呼吁,请不要用道德来干预!请不要用道德的大棒来扼杀文化的分歧!
   第三炮:文人明星化,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取向?
    归根到底,溯本求源,上演这出大戏,无论戏里戏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出问题了。套用哲学家和文化大师们的专业术语,叫价值失范。商业化社会的本质,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规则对社会每一角落都发起赤裸裸的攻击,薄弱的地方被击破,而新的防御机制和规范又没有建立,我们的价值规范出问题,所以我们的社会行为就出问题。
    具体而微到我们今天的文化界,就是文化成了商品,成了产业,庄严和崇高成了招牌,文人成了明星。所以包装、功利,或者说伪装、虚伪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副产品;寻找卖点、制造噱头、吸引眼球、引起轰动,上电视、做专访、赶秀场,最终完成从“眼球”到“名气”到“现金流”的转变就成了文化商业化成功的标准路径,无论李辉、文老先生,还是我,大家概莫例外。
    大众传媒的极度发展,尤其是草根性的互联网媒体的崛起,在为我们人类争取话语权的自由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更是推波助澜将上述所说的文化产品或文化产业的商业化推向极致。文化快餐产品的流行和文人明星化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文化价值失范的今天,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价值取向?
    这是宏大的问题,但更是一个伪问题。

    因为,现在更多的人需要的只是,眼球、金钱,还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