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发生过“三大战役”,一为官渡之战,二为赤壁之战,三为夷陵之战。“三大战役”中的失败者分别是袁绍、曹操和刘备。三人对待失败的态度各不相同,从中也可看到他们人生的成败得失。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损兵折将,与儿子袁谭单骑渡河回到冀州。此时,袁绍仍然占据着北方大片土地并拥有众多的兵将,形势远没有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若能汲取教训,改弦更张,卧薪尝胆,那么,袁绍仍有东山再起、与曹操争夺天下的实力与机会。然而,袁绍不仅没有认真汲取失败的教训,而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一是精神萎靡,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斗志。自军败之后,他就一病不起,结果在忧郁中死去。二是讳疾忌医,害贤助敌,不能正视失败。对进忠谏而获罪的大谋士田丰,袁绍不但未予以重用,而且加以杀害。如此更加丧失人心。三是选错了接班人,弃长立幼,导致三个儿子的不和与混战,“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最终将他们各个击破。
赤壁鏖战,号称雄兵百万、战将千员的曹操打了个大败仗,当时他已经五十四岁。在失败面前,曹操后悔过,也曾感泣过:如果他的得意谋士郭嘉在世,他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重新站起,愈战愈奋。战败第二年,他就引军于老家谯县,制造快船,治理水军,准备再次征战。在赤壁战败后的十二年内,曹操亲征达七次之多。同时下达“唯才是举令”,尚贤安民,为统一大业打基础。当时也有人想劝曹操“退休”,而曹操自明本志:“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最终做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应该说,曹操对待失败的态度最为积极。
刘备怒而兴兵伐吴,结果被吴将陆逊打得大败,元气大伤。刘备征战一生,胜少败多,但多败在不关键的时间与地点。比较而言,刘备在夷陵战败的后果却要严重得多,它差点毁了吴蜀联盟,更毁了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从荆州与汉中分进合击、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总体战略。退守白帝城后的刘备,思维回归理性,一是恢复蜀吴统一战线,二是举国托孤于丞相诸葛亮,陈寿说这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正因为内政外交方针正确,保证了刘备死后,新生的、弱小的蜀汉政权没有发生大的动荡,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又得到了新的发展。然而,刘备的问题是不能正确对待失败,没有看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尤其不能接受一生英名栽在陆逊这个白面书生手里,于是过分的悔恨与自责伤害了刘备的身心,结果创业未半,便“忿耻发病死”,时年六十三岁。
人生要正确对待失败
评论
3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