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美国可能重演日本版失落的时代


张宁:美国可能重演日本版失落的时代
 
2008年2月13日发表于《新财富》

  虽然美国主流舆论认为,美国机制灵活、调整速度更快,不会进入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那种旷日持久的失落时代。但其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剥离与注资工作至今没有根本性进展,需求近乎崩溃,通缩也已开始,美国应当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如果奥巴马不能完成三项昂贵的任务,美国也会像日本一样长期在经济衰退及其边缘徘徊。

 

  美国的金融危机已持续近两年,经济正式进入衰退也已经超过一年,但危机似乎还看不到尽头。随着奥巴马的上台,对2009年下半年乐观的人们把希望都寄托在新政府更大力度的经济救助政策上。但笔者认为,美国的经济、舆论、社会、特别是政治的内在结构,使其面对深重的危机,很难实行一步到位的政策,从而带动经济迅速走出困境。在危机开始近两年后,美国已经越来越像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了,虽然不会有大萧条般的惨状,但处于衰退、半衰退的时间将会超出人们的预期。

  奥巴马需要
  完成三项昂贵的任务
  当前美国经济的衰退,并不等于一般意义的经济下行周期。普通的经济周期是在经济运行的基本构架正常的情况下供给需求的相对调整,货币政策对调节一般的经济周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再辅以适当的财政政策,会较为容易地度过下行周期。然而,美国所面临的问题是作为经济运行中枢的金融体系的破败。在金融机构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美国实体经济很难得到资金的输血。不论货币政策如何放松,在金融机构面临危机时,其刺激经济增长的传导作用完全消失,大家的希望也就完全落在了财政政策的救助上。那么,分析美国经济未来趋势的关键,也就是其财政政策的力度与方向了。
  美国要想走出当前的经济危机,急需执行三方面的政策。首先,要解决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必须让金融机构恢复正常运行。这就需要剥离它们的不良资产,如果金融机构背一身坏账,就不可能放开信贷,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也没有新的投资者敢于和愿意为金融机构注入新的资本金。其次,在剥离不良资产的同时,一定要为金融机构注入新的资本金。因为在危机过程中,这些机构大部分的资本金已经损失殆尽,很多甚至资不抵债、濒临破产。如果不注资,即使剥离了不良资产,也很难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体系下帮助经济增长。第三方面的政策则是实行传统意义下的凯恩斯财政政策,帮助经济走出急速的下滑通道。
  在目前的环境下,恐怕只有政府才能直接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同时,即使金融机构开始恢复正常运行,如果经济继续快速萎缩,任何健康的金融机构只要开展业务又会回到麻烦中。因此,这三项政策必须同时进行,才有可能打到目前危机的七寸,刹住经济与市场的持续恶化势头。
  那么,这三项政策要同时出台,到底需要多少资金呢?美国政府在2008年9月中旬后迅速推出的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现在看来已经明显不够用了。最初,这7000亿也只是针对剥离不良资产的。当前的事态下,要想同时实行上述三项政策,需要的资金可能会是7000亿美元的好几倍,高达数万亿美元。罗列一下奥巴马政府的任务会让人瞠目结舌:剥离大量不良资产、注资金融机构、帮助汽车等很多深陷危机的产业、投资建设大量基础设施、实施大量社会福利政策、大范围减税等。这么大范围、这么大规模的财政政策的出台,不可能没有阻力,比如对金融机构的帮助,在危机中会不断有丑闻爆出,给政府用纳税人的钱帮助“贪婪的华尔街”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其他产业的救助也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政治与舆论阻力。即使奥巴马就任后会有一段政治蜜月期,笔者仍然认为,美国所必需的三方面政策很难一步到位。
  
日本失落时代的故事
  将在美国重演
  在发达国家近代以降的历史中,美国目前的艰难状况类似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困难局面,事实上,日本至今尚未完全摆脱经济衰退的困境。美国主流舆论认为,美国决不会进入日本那种旷日持久的失落时代,原因是美国有灵活的机制,政府与商业机构的调整速度和决断要远快于日本,危机背后的经济结构调整应该会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但至今为止,真正做到雷厉风行、果断决策的只有相对独立的联邦储蓄银行,其余的如财政部、国会等机构,在危机开始近两年后尚没有得力的动作,可能已经贻误最好的战机了。
  当前,美国应该已经陷入了流动性陷阱,需求已经近乎崩溃,通缩也已经开始,金融机构的剥离与注资工作至今没有根本性进展,本来用来剥离不良资产的7000亿美元也用来做其他事情了。美国经济界当初针对日本应付危机不坚决的批评,已经不同程度地在自己身上重演了。如果奥巴马不能完成那三项昂贵的任务,美国经济也会像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一样,金融机构成为经济体系中僵化的恐龙,造成货币政策失效。其不可避免的后果是美国经济长期在衰退或其边缘徘徊。
  2009年,是美国面临金融机构深重危机的第一个完整的年度。自2008年9月开始的流动性陷阱,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使大批实体公司陷入财务危机。在正常市场环境下本来高效、有益的财务结构,将会导致很多公司的资金极度紧张,如果企业有大量到期债务的话,在目前的市场中会很难筹借到新的资金,至少会付出很高的财务成本。因此,2009年很有可能会是这次危机中美国公司破产的高峰年。这又会从另一个侧面加深美国政府的财务负担。
  即使奥巴马有能力调动几万亿美元完成关键的救助,美国也只能勉强走出流动性陷阱。但动用如此巨大的资金不可能没有代价,相关政策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美元的信用损伤,长期则遗留下通胀的隐患。然而现在看来,要解决美国的危机,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也是下策中的上策了(详见上期本专栏文章)。假设美国经济开始恢复增长,过多的货币开始流动,美联储不可避免地要立刻开始对付通胀,压制经济增长。这种循环可能在美国艰难地走出流动性陷阱后还要持续一些年份。
  放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这次危机所要调整的包括美国的过度消费、贸易赤字、信用膨胀、杠杆过高等失衡现象。消费在美国GDP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难以为继的70%,而整体经济中信贷的规模也使得当前的去杠杆化对经济的收缩作用剧烈。消费占GDP比重的长期调整与信用规模在经济体中的长期收缩,恐怕很难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也正是这次大衰退不同往常之处。
  当然,与当年的日本相比,美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也具有更多的优势。比如,美国文化比日本文化要开放很多;美国公司应该也不会像很多日本企业那样需要用很长的时间调整;老龄化导致日本人口减少,而一个收缩的国内市场很不利于其经济走出困境,同时,日本封闭的移民政策也使得本来可以来自外部的帮助无法实现。故而,美国经济固然会与日本有相似之处,但从失落的程度和深度上,应不会像日本一样持续那么长时间。两国最大的共同点,还是政治与社会结构导致其在解决如此严重的问题上具有应对举措实施较慢等局限性。

  中国未来几年
  可能与美国经济脱钩
  很多人用美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政策来简单地比照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当前的下滑虽然速度惊人、非常痛苦,但其仍处于一般供给需求短期失调的周期中。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中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的主要是出口部门,相比之下,中国的金融体系非常健康、运行正常,货币政策也没有失效,大幅下调的利率、放松的货币政策将给经济带来可观的刺激。中国政府的财政状况也非常健康,政府也会不断在经济现状不乐观时推出相应缓冲的财政政策。
  此外,美、欧、日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在某些方面也不无正面作用。发达国家经济衰退所造成的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跌,对于如中国这样的净消费国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正面刺激。所以,即使美国经济悲哀地开始了日本化,中国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大型经济实体,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年里与美国经济分离,走向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