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鹏 俞彬彬/文
近日,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五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举行。武进一举囊括四项全国大奖,这四项大奖分别是:“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
开放的武进始终有一个梦、一个做大做强的梦。
如果把时间串联起来,武进的成长之梦,无疑具有连贯性。尤其近十余年,在历届武进区委区政府做大做强城市战略思路的基础上,新一届决策者们率领武进人民,通过转变思路、大步开放、品牌扩张、经营城市、服务配套、转变职能、组团发展等一系列举措,一个承前启后的大武进雏形已经展示在世人面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武进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县级区域经济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在历届“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比中均名列前10位,是“中国明星县(市)”、“中国首批小康县(市)”之一。2008年1—10月,武进区的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产值的比重均比去年同期增长。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206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2%;产品销售收入2002.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利税总额113.9亿元,增长11.4%,其中利润70.4亿元,增长8.7%;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产值比重为97.2%,与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
武进工业基础雄厚,规模经济支撑明显。武进工业起步早,基础好,是苏南乡镇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特别是目前已形成机械、纺织、冶金、化工、轻工、电子、建材和粮油食品等八大骨干产业中,民营经济加速崛起,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显然,这一切的变化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必然。
对武进而言,从寻梦到梦的编织和成就梦想,无不经历了痛苦、思考、思辩、奋起、务实、与时俱进的历程。这也是许多海内外学者专家解析"武进现象"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
回头看武进,上个世纪80年的武进,还很难给外界什么印象,城市定位到底是什么,是农业发展的中小城市,还是轻纺工业城市,恐怕谁也说不清。更为可怕的是,身处这座城市的人们,也只沉浸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恬静生活之中,“上青天”似乎是一种永恒。
武进要突破,关键在解放思想,破除陈腐,大胆实践。
回味武进思想变革以及所引发的后来一系列“活力",无疑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起点。正是从那一刻起,几届武进区委区政府决策者们义无反顾地高举"思想解放"的大旗,上下求索,不断学习,深刻剖析,求思求变。十几年来,武进的孜孜以求,武进的潜心和用心,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而且通过思维的革命,最终结出了自己“爆发”“起跳”“隆起”的“活力”硕果。某种程度上,“武进现象”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武进学习和发展史。
必然中,一个城市的发展轮廓渐渐清晰,无论产业扩张和提升还是城市规模和发展空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们精神和生活,方方面面都在讲述着快速发展的神话。
经济的全面隆起已经证明,学习的革命,积累的裂变,让武进撕开了一道道发展的突破口,活力彰显在城市的方方面面,而不仅是局限在某一品牌、某一行业和产业、某一城建项目、某一经济数据。
一切的一切,归结到最后,城市的活力依旧依靠的是人才的发展和引进。人的因素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2007年,武进人才发展的工作开创了崭新的局面,根据区“522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海外人才需求调查,积极组织实施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的招聘工作,年内共引进高层次海外留学归国人才46名,其中领军型海外归国创业人才省创业创新人才9名,引进人数列常州市第一。出台了《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武进区高层次人才特聘证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引才氛围。组织召开了百家企业“用人环境推进会”,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创新环境。健全海外归国人员、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制度,举办了“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论坛”,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互动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成长型、重点企业人才服务工作的意见》,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现重点工程、重点项目人才引进一律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这一切无不表明一个强烈的信号,人才,成为了城市活力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代经济学理论成果为城市发展辟出了一条新路:强调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力资本、知识(科技)和制度创新,必须以人为本积极创新,运用人力资本这根杠杆来撬动增长和发展。无论知识创新(科技进步)还是制度变迁,也都是要由人来进行来完成的,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力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人力资本可以促进城市的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可以优化城市的其它资本,可以影响城市的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制度的创新,人力资本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生生不息的源泉。然而,客观现实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并且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其中那些敢于创新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是最为稀缺、最有价值的。城市发展必须积累人力资本,而且重点在于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成为城市间竞相争夺的核心资源和城市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系。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我们的政府职能部门能不能大胆引进人才,大胆使用人才,大胆挖掘人才,实际上也是能不能让城市持续发展,能不能真正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是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来进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也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把它作为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若干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城市发展的基本要求有若干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当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物为人用,创新制度,则会塑造出自己的都市风格,构建出人性、便利、生态、和谐、自由的宜居城市。这样的城市,无论在人居环境还是有制度环境上,都提供了有利于人们特别是创造型人才发挥其创造力的创新空间,这样的城市,也必然有一个繁荣发展的未来。
2008年11月20日
增强城市活力的关键是人才发展
评论
2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