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现象有多大生命力?


赵大华/文

  我对时下所谓的“小沈阳现象”并无多大的兴趣,只是从央视和京视两台春晚节目上看到过“小沈阳”的表演。虽然现在的电视频道已有160个之多,但这些由宣传部配给的频道所能给我们的内容可选择性却是极低。我之所以看小沈阳,完全是出于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不料,昨天,一位不愿意署名的朋友给我留言,问我对小沈阳现象有何看法。本着对朋友的尊重,我给予了回复,谈了我的粗浅看法。现在,我在给这位朋友所作回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即第4点,增润了若干说法,发表于此,跟各位博友交流,以期大家的高见指教。

  1、作为一种轻松、诙谐、通俗的文艺表演形式,小沈阳们的这些节目是对正统宣传、红色经典的一种中和补充,在对后者十分厌烦的百姓中当然有着一定的市场。关于这一点,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2、脱胎于东北二人转,他(他们)的表演难免低俗,尤其是娘娘腔、耍贫嘴,加上一些紧逼高压线的细节说辞与肢体表现,迎合了部分观众对低俗甚至是庸俗文化的需求。观众对于低俗文化的需求不仅是人性中始终存在的弱点,更在于大家在艰难时世中需要情感宣泄,或者是借助于媒介移情,获得感官上的一时愉悦。

  3、小沈阳们及其前辈们的低俗表演能够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能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和群众呼声的舞台文艺作品的缺失或不容出现。

  4、虽然这个小沈阳在央视将其在九州大地捧红之前,已经在当地圈子里小有名气,但是央视长期以来在影视媒体中巨无霸的垄断统治地位,面对一个人才济济的泱泱大国,却只允许那么几个演员、那么几个播音员、那么几个主持人跳来跳去,捧红任何一个人都是易如反掌之事,使得小沈阳身价成百倍的攀升,给国人营造了又一个一夜暴富的“光辉”典范,看起来是必然的,实质上却是偶然的——我的意思是说:一白不可掩遮百丑,红火绝非代表真材。

  5、小沈阳们低俗或庸俗的表演充满着铜臭味儿,几乎没有艺术含量,命中注定是一种支流文化形式。然而,这种支流文化也有生命力,尤其是当主流文化由于自身原因失去生命力的时候,支流文化的生命力就有占上风的机会。

  6、尽管小沈阳代表的是一种草根文化,但是由于其人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在难免低俗却又要在一个被僵化的意识形态控制得很严的文化市场上生存发展,其舞台表现就陷入了一种自我矛盾,既不可能包含对既得利益阶层进行任何批判的内涵,也不可能反映社会底层这个社会最大层面的真实生活和民生诉求,因而他的这些表演虽然可以轰动于一时,但却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7、由于这个国家在文化上的首都垄断性和不平衡发展,加上南方方言的局限和障碍,出现了一种南方经济高度发展而其丰富的文化却不能彰显影响,而相对落后的北方的区域文化包括东北文化在电视文艺中大行其道的畸形局面。小沈阳们所代表的低俗文化虽然能够获得一时成功,但它毕竟只是这个民族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的方面,可以造成一时轰动,却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化。

  8、如果小沈阳不能改变他的娘娘腔和耍贫嘴这些低俗东西,只是迎合一小部分人的喜好,继续在低俗文化上谋求发展,就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如果他能够改变娘娘腔和耍贫嘴这些东西的话,那么小沈阳就不是小沈阳了,小沈阳文化现象也就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