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红河留守儿童


      “随着我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社会劳动力也呈现两种明显的流动趋势,以蒙自、个旧、开远为代表的几个中心城市集聚了不少进城务工人员,以金平、元阳、绿春、泸西、弥勒等县城为代表的地方则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纷纷出去务工。于是,中心城市务工人员不断增加,边疆县城劳动力不断输出,在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也由此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这些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就是一个一直受社会广泛关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红河州妇联统计,截止2007年6月上旬,我州13个县市外出务工总人数195818人,其中男性128132人,女性67686人,全州有儿童 967448人,其中农村儿童有824237人,农村留守儿童77704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9.43%。父母双方均在外地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户有28147人,父母一方在外地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9694人。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希望。在"六一"儿童节带来之际,本刊从蒙自、个旧、泸西、弥勒等地区就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外来务工子女及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成长问题进行采访,对这些孩子成长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的一些成功做法及孩子们的期待等几个方面都进行了关注,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上)脆弱的心灵

      "不敢正视前方,一副略显沧桑的脸显得和他现在的年龄很不相符,他总是低着头,以极其低微的声音用简单的几个字回答着记者的提问,他的眼神里时时流露出一种不安全感",这就是泸西县金马镇职业初级中学的小龙(化名)。小龙的家庭背景比较特别,他的父亲先后离过三次婚,他是父亲与第一个老婆所生,父母离婚后他跟着他父亲一起生活,小龙的父亲长年在外跑车拉货,他其实也成了一个特别的留守儿童。这个家庭的给小龙带来的苦难和压抑似乎全部写在了他的脸上。自卑、怯懦、脆弱,一直伴随着这些在孤独中成长的留守儿童。

  家庭教育缺失

  小龙所在的泸西县金马镇职业初级中学是一所留守儿童较多的学校。校长谢天礼说,随着最近几年镇上富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形成了许多空巢家庭,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照顾。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照顾,这些孩子在学习上很不积极,而且还出现很多违纪现象,为研究和解决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谢天礼带领学校的部分老师于2006年10月立项研究《农村单亲、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该课题也是红河州"十一五"教育科研计划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对在校的750名学生进行了摸底调查,结果发现,属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有8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14人,父母中有长期外出务工的有210人,这些情况的学生人数占学校总数31.2%。

  在这些学生中,学习差的71人,行为表现差的有57人,而且他们研究发现,许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迁就、放纵、粗暴的倾向,存在这样不良教育方式的家庭有105个,占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44.87%。

  令他们吃惊的是,在表现不好、成绩差的71名学生中,父母离异、死亡、长期务工前表现不好或不够好的学生仅39人。父母离异、死亡、长期务工后成绩退步甚至大幅度滑坡的达37人;表现变坏的有33人,成绩变差的达35人。

    谢天礼说,这些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从2岁开始便能真切感受家庭的气氛,不同的家庭氛围会使子女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发生不同的反应。一个良好、健全的家庭,子女就会有安全感,心情就会愉快,他们的心理自然就会健康发展;反之,如果家庭支离破碎、吵吵闹闹,孩子就会惊恐不安,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导致过激行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据谢天礼介绍,目前,他们采取的研究和针对措施是,用调查、统计分析、个案跟踪等方法对学生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分析,并围绕建立单亲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学生档案、开设家长学校,教会家长掌握孩子心理,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通过家访联系手册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等方法,对这些孩子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

  

 受冷落

 谢天礼说,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课题组经过观察个分析后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单亲孩子"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家庭因素、心理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孩子健康成长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其中家庭和学校的因素尤为重要,小龙今天的性格,主要是家庭因素导致的。

  谢天礼说,有一次,小龙很晚了也没有回学校,他就带着学校的老师一起找到他家里,孩子没有回家,小龙的父亲说,“小龙很久没回家了,他也管不住这孩子,也不管了”。后来,谢天礼和老师去他经常会去上网的网吧找,小龙果然在里面。家长就是学生的榜样,孩子的成长受父母的影响很大,父亲越对小龙冷落,只会越让孩子陷入孤独和无助,谢天礼说。

  在和小龙聊天中了解到,他平时的娱乐活动主要就是泡网吧,在网络世界里寻求刺激和安慰。由于经常出入网吧,他结识了一些社会上的青年,他曾跟着一个哥哥在社会上混过一段时间,回到学校后,还经常逃课、不写作业,渐渐有些孤僻。谈到理想,小龙用低微的声音说,以后最想开一家公司。

  曾经8次独自一人坐车去河口看望父母的段国涛,如今已经13岁出头了,父母在他9岁的时候,外出河口打工,把年少的段国涛留在了泸西老家爷爷奶奶那里。父母和他交流的方式就是每个星期通一次电话,于是,他将自己幼小稚嫩的身躯硬是塞进了这个复杂的大千世界。

  

  家庭离异孩子的防备

  "安静的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专心听课,单独坐在教室最后一排一个女孩上课时头总是低着,只有老师提问时,她才抬起头来,眼睛里闪烁不停,好像总是在回避着什么",这是泸西县中枢镇胜利小学六年级某班的学生段嘉嘉,记者在接触段嘉嘉时的最大感受就是,内向、不爱说话、防备心强。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她的内心世界,记者向她的班主任要了一节课的时间,和她坐下来面对面地聊天。带着忐忑的心,段嘉嘉领着记者来到了学校的一张石凳边,一坐下来,她便显得有些紧张,脸上总是因为害羞和紧张而挂着红红的云朵。

   为了消除她的紧张和不安,刚开始时,记者只是随便提了几个有关学校、班级以及同学的问题。十分钟过去了,她还是有些小心翼翼,几乎每个问题都是用是或否来回答。二十分钟过去了,她开始变得不再那么紧张,涉及家庭的问题也不再避讳,说话的声音开始大起来,话开始多了一些,而且在回答问题时,也不再是是或否了。

   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中,她开始聊起了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在后来的采访中,她开始变得主动和积极,直到采访结束,她完全接受了记者的关心和祝愿。

   段嘉嘉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父母离异的残酷现实对于一个12岁的女孩来说,在心理上是不能接受的。刚开始她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住了?为什么爸爸不让自己去看生病的妈妈?为什么别人看自己的眼神是那么的别样......

   自己在妈妈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又搬到了爸爸这里,从一所学校转到了另一所学校,学习成绩也一下子跟着自己的心情滑到了谷底。由于爸爸工作忙,所以,她一日三餐几乎都在亲戚家吃,甚至很多时候,她都是在学校外面的地摊上随便买点米线就将就了。

   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喜欢舞蹈但现在却离它越来越远,唯一开心的时候,是周末时约几个要好的同学来家里看看电视、聊聊天。

   段嘉嘉说,其实自己现在已经明白爸爸妈妈的事情了,爸爸也会经常带着自己去昆明等大城市玩,但是她总是觉得如果妈妈也在就好了。嘉嘉想不通,爸爸平时对自己很好,但是只要自己一提到要去看妈妈,爸爸就特别生气,要是把爸爸惹急了,还会挨打。

   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嘉嘉想在周末的时候去看望妈妈,但是爸爸说什么都不同意。嘉嘉便含着眼泪对爸爸说,妈妈生下了自己,给了自己生命,现在妈妈生病了,在最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她的身边,嘉嘉的一番话还是说动了爸爸,那时候,嘉嘉很开心。

   段嘉嘉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赶快长大,成为一个有钱人。当记者问到她为什么会想到当一个有钱人时,她说有钱了就可以更好地回报社会、回报祖国。说完后,自己竟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其实自己也不知道为了什么......

  

  (中)关爱敲开紧闭的心阀

    据介绍,泸西县胜利小学一直比较关注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特别关爱外来务工子女中的困难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让他们享受到与当地学生共同的优厚待遇,为他们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对特困外来务工子女还给予特殊照顾。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07年,该校被评为"全国、省流动人口子女、

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学校"。

    谈到留守儿童的性格,该校校长胡红说,他们比较普遍的性格就是自我封闭和缺乏自信,但只要给以关爱并及时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就可以让他们顺利走出阴影。目前,该校已经取得了一些实效。

    

   关爱敲开心阀

    "他也是个留守儿童,刚到学校时成绩很差,不愿意和同学交流,比较内向,可是经过老师的耐心栽培和同学的关心后,他不但学习进步很快,而且被同班同学推选为班长,还热心助人",这位学生是来自泸西县胜利小学的唐良兵。3年前,唐良兵的父母从昭通来到泸西打工,他也跟随父母到泸西上小学三年级。父母在泸西停留了一个月后就离开了泸西,到罗平去找事做去了,

把唐一个人留下。唐良兵的班主任老师黎桃香清楚的记得唐良兵到班里来时的拘谨和沉默。因为唐的个子比同班同学都高,他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唐刚来时不喜欢说话,也不和同学们交流,只是静静的一个人来上课和下课。黎桃香老师发现他的这一表现后,就经常有意无意的和他谈话,共同交流一些想法,开始时他还是不怎么爱说话。

    有一次上体育课时,黎桃香发现唐良兵特别喜欢打篮球,也打得很好,而且他跑步跑得很快。黎桃香发现这个秘密后,就经常和他聊体育明星,并称赞他是胜利小学的刘翔,因为他每次学校开运动会他跑步都拿第一。

    从此,唐良兵就改变了那种自闭的心态,经常会同老师、同学们交流思想了,而且学习也很积极,对老师同学比较热心,并逐渐融入了班级体这个大家庭中。因为一个人在泸西,唐有时也不会照顾自己,老师尤其关心他。有一次,黎老师看到唐的头发长了就主动掏钱陪他去理发,给他理了一个很酷的发型,把他当做朋友一样对待。到4年级时,班上的同学一致推选唐当班长,从此,唐比以前更加负责了,还经常帮助班上同学。在介绍唐良兵时,黎桃香的眼眶几次湿润了,唐说要转学时,她觉得很舍不得,问他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唐说他父母要回昭通了,他必须回去。看着一个有缺陷的孩子在自己的栽培下不断健康成长,黎桃香感到很欣慰。

   校长胡红介绍,黎桃香老师和班上的同学感情一直很好,她所教班级的学生非常团结,而且精神面貌总是积极向上。每当接收到新同学时,他们都会组织全班热烈欢迎,并鼓励其他同学与新来的同学交朋友,谁能最快与新同学交上朋友,谁就是全班的骄傲。除了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和帮助父母离异或父母外出务工的同学外,黎老师还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积极鼓励和注重培养,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唐良兵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和一班好同学,是他们用关爱去敲开了他那紧闭的心阀。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的作用可能是潜移默化的,但却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时候影响的可能是他们的一生。

  烛光里的笑容

  胜利小学一年级的杨莎莎很小时父母就先后去世了,她现在与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平时也不爱说话,为了能让这个孩子得到班集体的温暖,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班上的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很关心,到杨莎莎时,中队的辅导员亲自为她定做了一个大蛋糕,全班同学陪她一起过生日。

  杨莎莎的同班同学张圆州在作文中写到,"中队辅导员提来蛋糕后,我们七手八脚地插上生日蜡烛,拍着小手一起唱起了欢快的生日歌,教室里充盈着欢声笑语。莎莎开心地笑了,笑得那么甜,笑得那么美。唱完生日歌,老师叫杨莎莎闭上眼睛许愿,她会许什么愿呢?是希望永远生活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吗?是希望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吗?在同学们的记忆里,杨莎莎是一位不爱说话的小女孩。莎莎的爸爸妈妈去世后,她与年迈的外婆相依为命。苦难的生活让她忘记了如何去笑。而今天,她笑了,笑得那么灿烂,因为她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莎莎说,她许了三个愿:一是愿老师、同学天天快乐,二是愿外婆健康长寿,三是愿自己学习进步,长大后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失去了父母的疼爱,却得到了社会的关爱,杨莎莎也许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烛光里的微笑,那将伴随着她的一生。

 磨难之中更坚强

 谈到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和先进个人,胡红校长特意推荐了6年级的饶娜同学,因为这个孩子刚刚失去了母亲,但依然乐观向上,比以前更刻苦,而且比较有同情心,家贫如洗的饶娜在看到在雪灾和本次地震灾难中有很多人需要帮助时,她慷慨地捐献出自己平时积攒的全部零花钱。

  见到饶娜时,第一印象是感觉很朴实,清秀脸庞写满了自信的表情。班主任朱云峰说,"饶娜平时比较聪明,学习很认真,和同学的关系很好,但家庭条件不好,让孩子受委屈了。在教她的2年时间里,我从来没有看见他添过一件新衣服,也从来没有看见她吃过一次零食"。

  饶娜的家自迁到城里后,在郊区租了间20平方左右的小房子,一家四口的生活都是靠她爸爸摆个小书摊维持着,生活本来就很拮据。可去年,饶娜她妈妈又查出患了癌症,为给她妈妈治病,用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许多账。

  在饶娜的母亲医治无效0去世后,班上的同学都纷纷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捐钱捐物。饶娜的同班同学孟志尚在作文中写到:“3月1日这天,我们一起帮助了班上家境困难的饶娜同学。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高兴。饶娜是一个很阳光的女孩,学习刻苦,衣着俭朴,乐观向上,待人有礼貌。提起她,同学们没有不佩服的。前几天,饶娜的妈妈去世了,这无疑是给饶娜雪上加霜啊!同学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都想帮助她。要用集体的温暖,早日排除她内心的忧伤;用自己的一份爱心,让这个不幸的小伙伴重新绽放灿烂的微笑;用自己的一份关怀,令她暗淡的前程再次闪耀希望的光芒。”  

    记者到饶娜租的地方看了看,一间低矮的民房里光线显得很黯淡,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摆满了成堆的旧书,其余的就是日常用品,包括做饭的炊具,几张椅子和桌子。小饶娜平时就在书堆里学习生活的,有知识相伴,磨难之中更坚强。

  

 爱心传递    

在得到别人的帮助后应不忘感恩,感恩的最好方式就是将爱传递下去。从孩子的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面对苦难时的迷茫、得到大家的关爱时的兴奋和在困难之后的坚强。

  (最疼爱我的母亲去世了,我心里充满了忧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蜷缩在被窝里,像只受伤的小动物,舔着自己最深的伤口,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以后谁来疼爱我?谁来关心我?好希望这只是一场梦,等梦醒时,一切能恢复原状,我仍然有机会与母亲说话,带她到她想去的地方。

  安葬好母亲,该去上学了。没精打采地走在上学路上:唉,都几天没去上学了,课程落下了这么多,该怎么办呀?治母亲的病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现在是人财两空,家中一贫如洗,还欠着那么多的债,以后该怎么办呀?唉!

  来到教室,刚坐下,同学就围上来,真诚地安慰我。紧接着,班长送来了帮我抄的笔记,课代表过来一遍遍地教我做作业。放学以后,老师把六⑴班同学捐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钱拿给了我,然后就耐心细致地帮我补课。第二天中午,我们班和六⑶班的同学又有组织地为我踊跃捐款。

  老师和同学的关爱像一缕阳光,扫除了我心心底的阴霾;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我冰封的心怀;像一泓清泉,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的绿色。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同学,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社会,帮助那些比我更需要帮助的人。

  就在这天,老师告诉我们:自今年1月28日以来,由于受强冷空气的影响,我县出现了50年一遇的低温冰冻天气,造成了水利、电力设施损毁、房屋倒塌、交通中断、农林作物受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全县共有近400间民房在此次冰凌重压下倒塌......现在,冰凌已经融化,但灾后重建工作极需资金。我想:比起我来,灾区的人民更加困难,灾区的孩子更应该受到关爱,我要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他们。

  星期一,在温暖的春风中,我高兴地排着队向爱心捐款箱走去......

  心相通,传递关爱;情相连,战胜灾害。”  ——泸西县中枢镇胜利小学六⑵班:饶娜)

 

(下)这些孩子需要更多关爱

   据红河州妇联于2007年5月至6月上旬对我州13个县市的留守儿童的分布、数量、家庭状况等进行的调查情况显示(以金平县为例),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90%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27.6%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打工,他们绝大多数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少数是托付给亲友或是在校寄宿。

    大部分儿童非常想念在外工作的父母,都希望父母在家陪伴自己,或至少能有一人在家。在泸西采访时,很多孩子在谈到对父母的意见时,都希望父母能多关心他们,多带他们去玩玩。

  

  "留守综合症"日趋严重

  红河州妇联调查后分析,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在日趋严重。主要表现有,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疏于对子女的关爱,与子女沟通、交流较少,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在调查中发现,1--2月内就与子女联系的很少,约占10%左右;约有55%父母半年多才与子女联系一次,约有3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子女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时间最长的达10年之久。这些留守儿童中,有25%左右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多数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40-50岁之间,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比较迁就,不懂得怎样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从而造成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据调查,留守儿童群体中,成绩优秀的仅占约15%,成绩中等约为30%,在后进生当中,留守儿童占了很大比例。

  另外,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安全方面的隐患。一方面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且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

    

   只顾生意忽视子女

   刘连荣一家可以说是外来人口中存在缺少对子女教育的比较典型的例子了,来自湖南的一家五口人,在蒙自靠做小生意维持生计,三个孩子的负担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无疑是比较重的,平时忙于生意的两个大人很少有时间专门教育孩子,大一点的女孩也只有11岁,最小的小儿子才2岁,另外的一个小女儿只有5岁多。除了叮嘱已经上四年级的刘艳青完成作业外,大人们基本上不会太管两个小的。

    所以,才两岁的刘浩星,话都讲不清楚就学会了好多脏话,而5岁多的姐姐刘婷婷则是刚刚从湖南老家接来的,对于这个陌生的城市还不太熟悉,所以,很长时间里,她显得很沉默、很安静。

  如今一家人虽然住在一起,却各有各的忙碌,爸爸忙着做饭、洗衣服,妈妈则忙着店里的生意,而刘艳青则忙着自己的学习,闲时就帮着家里做点家务,也可以说,这是个忙碌的一家。

    一阵急促的闹铃声打破了寂静的清晨,也闹醒了闹钟的小主人--刘艳青。

    像以往的无数个早晨一样,11岁的她睁开惺忪的睡眼,一个翻身,离开了温暖的被窝。刷牙、洗脸、整理书包,拿着前一天早上爸爸给的2元钱,离开了家,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生活。

   自从从湖南老家转学来到蒙自后,她的学习和生活就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她最高兴的,那就是在分别了很长时间后,自己又回到了父母的身边。

   这2元钱是爸爸给她买早点的,因为每天晚上都要点货、理帐,忙到很晚,所以第二天早上他们一般不做早餐。

   匆匆在街边买了个馒头、一袋豆浆,刘艳青边走边吃,时不时地用陌生的眼光看着路上晨练的人们,听爸爸说,自己可能又要被送回湖南了,不知道在家乡晨练的人们是什么样的。等她快要到学校门口时,早餐也吃得差不多了。

   7点10分早读开始了,但是一拿起书来,自己的心思却飞到了另一个角落。就在前一段时间,自己写完后在店门口玩耍,这时舅舅叫自己洗碗,没答应后,舅舅就操起身边的扫把砸向了自己,结果自己的脚被砸破了......"刘艳青,你在向什么呢?怎么不早读?"来自老师的一声提醒把她从回忆中拉回,这时候,早读已经结束。

    知道中午放学,她还一直想着那件事情,至于老师今天在课上讲了些什么,她基本上都不记得了。

    回到家里,午饭还没做好,带着弟弟妹妹在店门口玩一会后,饭就差不多好了。因为地方小,所以,他们吃饭时都是端着碗在店门口吃,有时候一边吃一边玩,等到吃完午饭,差不多就到了上学的时间了。下午的课也不能提起自己的兴趣,茫茫然地挺到放学,跟着几个同学一起到爸爸帮忙报名的小饭桌写作业,一直到晚上9点多,爸爸才骑着自行车来,把自己接回家。忙碌了一天,爸爸妈妈都不愿和自己多说一句话,只让自己快点洗洗就去睡觉。

    她躺在自己的床上,看着天花板上那些被炒菜的油烟熏得乌黑的隔板,想着今天学校里老师又让他们这些外来的学生多交的费用,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这就是11岁的四年级女孩刘艳青的一天,这就是外来务工子女模模糊糊的一天。像刘连荣一家这样只顾做生意而忽视了孩子教育的人群在不断增多。

 

  孩子需要更多关爱

  如何对这些孩子给以关心和爱护,让他们健康成长呢?在接受采访的很多老师都表示,这是个比较复杂和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性格和成长经历各有不同,针对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是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就管理经验来看,泸西县胜利小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孩子的教育进行了探索。该校按照"五个一"的帮扶方式进行教育,即留守儿童的班主任和中队辅导员每周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每月与"留守儿童"分析一次他们的学习情况;过节时为"留守儿童"送一个祝福,让他们感受浓浓的温情与关爱,逐步成为"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情感的贴心人、学习的引路人和成长的呵护人,引导关爱"留守儿童"健康全面成长。另外,学校还指导家长充分认识家教方式将给孩子的性格及潜力发挥带来的影响;指导家长教会孩子抗挫折等。 同时,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流动人群,学校还酌情考虑给以资助,2006年9月至今,该校共为8名贫困流动人口子女入了学生平安保险。

    同样被评为"全国、省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学校"个旧市红旗小学也主要接受了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和部分留守儿童。在对这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上,该校党支部书记佟云飞说,学校平时主要是找这些孩子谈心,并不时的召开家长会,主要的工作是放在平时对孩子的辅导上。佟云飞说,由于这些孩子的家长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很多家长基本都没时间管孩子,有很多人知识层次较低,就是有时间也是力不从心,根本辅导不了。因此,学校针对那些父母照顾不到的孩子直接留在学校进行辅导,通常下午5点半放学,老师们还要辅导到7点,都是无私的奉献。

    也许谁也不会忘记本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个被从废墟中救出的小孩认真地给解放军叔叔敬礼的镜头。孩子是天真的,但同时孩子又很脆弱,尤其是这些缺失了一部分家庭教育的孩子,他们的抗打击能力比较脆弱,需要更多的关爱。

    如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如何在有效的劳务输出后还能保证留守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也许是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考虑的问题。

    泸西教育局副局长饶建清说,"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尤其这些的特殊孩子的教育更加难做,但是不管怎么难,都要想办法做得更好,我们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