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之痛:与杨然谈顾城


诗之痛:与杨然谈顾城》

 

我现在似乎明白,顾城之死,不仅在我和杨然,应该在很多诗人的心中都留下了阴影。杨然在读了董辑批评诗刊社“青春诗会”的文章《什么是诗歌,什么又是垃圾》之后,忍不住有话要说,也写了一篇长文《在<什么是诗歌,什么又是垃圾>中作客 》。董辑的文章早已读过,虽有感触,但不想说什么。在我读了杨然文章中涉及到顾城之后,触动了某一根神经,也想讲一讲尘封中关于顾城的故事。

知道杨然,差不多有二十年了,他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诗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星星》发文讨论中学语文诗歌教材的选择。我曾经当过中学语文教师,初中高中都上过,深知中学语文教材的弊端,故常常不按规矩出牌。比如讲《雷雨》,我就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将《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与《雷雨》连起来讲,并在公开课上用“俄狄浦斯情结”与“乱伦原理”分析周萍。当然,高考需要什么,我一定会明白地告诉学生。这场讨论,我早已是局外人,也没有更多地加以关注。后来我还是找到了讲我教育理念的机会。2001年,在阎立钦与谯达摩任总主编的《语文大视野》的这套语文课外读物中,我与谯达摩主编了小学五年级卷,比较畅达地表达了出来。

我把胡亮邀请我们到遂宁当作了成都诗会的延续。成都诗会结束后,北京去了杜兴成、谯达摩、杨拓、莫卧儿和我,凸凹、杨然和他的千金杨灿,便随胡亮奔向了遂宁。53,在诗人三原的安排下,我们住在了蓬溪县金尊宾馆,我和杨然同住,才算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临睡前,杨然说他是个比较罗索的人,怕耽误了我的时间,坚持让我先洗漱。其实他一点也不罗嗦,不过是让着我,因为他比我大几岁嘛,又是当领导的。由于时间既晚,又疲劳,一夜无话。

第二天早晨六点多,我们都醒了,便摆起了龙门阵。我问杨然:“既然你已做了政协副主席,怎么还在冉义中学当校长呢?”话题既已打开,杨然便讲起了他一生之变故,就像两个老朋友聊天。他很平静,既没有对生活的抱怨,也没有因做了官就官气十足。或许快近知天命之年,本就对生活具有明晰的洞察力,且成都那种优闲舒适的生活氛围,再浮躁的人也能心气平和。所不平者,便是对诗歌无止境的探索。所以,他把时间主要不是用于当官上,完全采取放权的方式,而在读书写作上举烛明心,仍然做着《千年之后》还留传于世的诗歌之梦。我不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恰恰是诗人生长了幻想的翅膀。为诗者,难道不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吗?何况杨然正值盛年,此为读书写作的良机。杨然的选择,无疑是很睿智的。

我一直以为是语老师,实则是数学老师的杨然,很健谈,也很有条理。讲完他的故事后,两个小时过去了。九点钟要往遂宁,我们的谈话只要告一段落,对于诗歌,对于巴蜀文化怎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四川诗人,只好暂悬置起来,给我俩的重逢留下悬念。我虽不善饮酒,但把酒临风的豪气还是有的。

如果把以上的文字,当作“杨然印象”,虽然粗疏了些,但杨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也算大致有数了。只因杨然在他的文章中谈及顾城,且那天早晨我只是作为他的听众,这不公平嘛,现在,也让他听听我的故事,虽然并非不得不说,但说出来总比一直郁结在心里好,至少可以减轻我心理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我与顾城并没有直接打过交道。

最早读到顾城的诗,还是在学生时代,应是公刘先生在《星星》上的推荐,并留下了深刻印象。对顾城的喜爱,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来自于我的惊讶——他比我大不几岁,虽是诗人顾工之子,却没上过多少学,还放过猪。其实,这是朦胧诗那代人的共同经历——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我那时也开始写诗,不过,最喜爱的却是徐志摩,为他不羁的心灵,且敢于和鲁迅干架,更为他诗之美。我们班有几个写诗的,都对过于散化的诗不满,虽知道新月派在当时因过分注重形式被讽作“豆腐干”,但我们还是觉得“豆腐干”好吃。于是野心勃勃地致力于恢复新诗的格律,为了押韵,我甚至常翻词典。这些青春痘,我并没有让其自生自灭,而是一把火烧得精光。我记得有一次就烧了五本。

83年上学期的某一天,可能是在《星星》上再次读到顾城的诗,我便给顾城写了一封信,但不知道他的地址,于是寄给当时《诗刊》主编邹狄帆先生转交,能不能转到,我也没抱希望。不久,收到了来自北京的包裹,我正奇怪,打开一看,是两本《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他母亲胡惠玲女士在一张便签上写了信,大意是感谢我对顾城的喜爱,并说顾城常不在家,非常抱歉他不能自己回信,还说了诗集的出版与销售情况。我才第一次知道出书之难,毫不犹豫地订了十本,后来再次订过二十本。信虽不是顾城亲写,并有推销书的嫌疑,但在当时,也比较轰动。

我与胡惠玲女士通过好几次信。她常信里讲顾城与朦胧诗的事,明显带有情绪,特别是朦胧诗受到批判之后。

估计我给顾城寄过两回诗,一次是写给顾城的,现已不知写的什么了。一次是因朦胧诗有感而发,写了《一行白鹭》,我整理保存了下来:

昨夜

隆冬赐予大地

一床洁白的棉被

 

今晨

山中不见鸟飞

路途不见人迹

 

一行白鹭

为寻觅食物

向天空飞去

似乎

要用它们的翅膀

轰炸天宇

 

歌声嘹亮

诱引了雪地上徘徊的伙伴

队伍

日益

 

在雪地上空

盘旋一阵后

冲向云霄

 

这首意象色彩很浓的诗,或许带有顾城诗的影子,显然是将柳宗元的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当成了朦胧诗成长的背景,并对朦胧诗在文化沙漠中的探索精神表示赞赏,并以刘禹锡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来表达对朦胧诗的期望。那时,我也认为朦胧诗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向,虽然我的兴趣已转移到外国现代派诗歌了。比起现代派,我还是觉得朦胧诗并不朦胧,甚至还过于简单。我认为这是朦胧诗人因文化功底不够,还没有学到现代派的精髓,还可以进行更广阔的探索。

胡惠玲女士来信说,她已给顾城看了,准备推荐给东城的一家报纸。至于顾城是否推荐,又是否发表,我也不知道。恐怕这时的顾城,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因为对朦胧诗的批判,已上升到“资产阶级自由化”与“精神污染”的高度。

有一次,胡惠玲女士寄来了顾城发表在《文学报》的一组诗,还寄来了周良沛写的批评文章(好像是发在《文汇报》上)。印象最深的是:周良沛在文章中说顾城胡说地球不是圆的,这还得了,不是明目张胆地反科学吗?那时才重新确立了科学技术的崇高地位,如果反科学的罪名成立,无异于当年布鲁诺相信科学。我赶紧读顾城的诗,相信他即使再无知和反动,也不至于公开说地球不是圆的——事实证明地球也不是标准的圆,一看才释然。原来,顾城诗中所写的是没有文化的木匠说地球不是圆的。我很愤怒:这姓周的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哪有这样干的,还写狗屁诗呢!于是,我写了一封为顾城辩护和讽刺他的信,仍然托邹狄帆先生转交,心想他是《诗刊》编委,也应住在北京。等到收到周良沛的信,才发现我的孤陋寡闻——信来自云南——也由此对邹狄帆先生产生了敬意,并觉得这样麻烦他很不好,就再也没有让他转过信了,我也没再向其他人写过信。周良沛也很生气,要我告诉背后指使我的人,说要论战就公开来,随便在哪里都可以,不要搞什么阴谋诡计。我哪有听人指使?这又有何阴谋诡计?不过是一个文学青年因激动而打抱不平而已。我也很生气并挑衅地写了回信,批驳他后,说你要论战就来宜宾师专,我没钱到其他地方。这不过是不示弱而已,人家是诗坛大腕,怎会与我这个一首诗都还未发表过的连无名小卒都算不上的人计较呢?

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外国现代派,就越来越觉得朦胧诗不过如此而已。把朦胧诗当作“自由化”与“精神污染”来批,无疑是在给朦胧诗作宣传,也是过高地估计了朦胧诗的历史作用。在批判朦胧诗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感到了红色恐怖的厉害。在朦胧诗人逐步淡出之时,我预感朦胧诗的使命结束了。在83年下期冬天的一个清晨,我在学校操场跑步,于凄冷之中看到天空的启明星,既为顾城,也为朦胧诗写下了《致冬天的启明星》:

蝙蝠修筑的防线

犹如黑色恐怖的幽灵

它编织起黎明前的夜

空气在沙沙作响

飞舞着丝丝寒冷的鳞爪

找不到形容天颜的词藻

因为天上没有众多的星星

渴求光明的蟋蟀

唱起呻吟不眠之歌

归去来兮!归去来兮——



撕裂了天空,遥远的穹窿

启明星孤独地出现了

似长途跋涉的进击者

呈现出灰色空蒙的美丽

又飘逸着缕缕幽酥的清香

预示着黎明就要飞来

沙漠中的远行者

该不会永远沉溺于忧伤之梦吧?

归来也!归来也——



逶迤的群山微显肌廓

上有群群傲岸的松影

在练习演奏与合唱?

江中万点烟霭飘浮

渐汇成不可低估的浓雾

滚圆的晶珠,觊觎着媲美

启明星的光,溶解在宇宙间……

它带来了地平线上的黎明

呵,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归来来兮!归去来兮——

 

我没有再寄给胡惠玲女士,似乎从此也没有再通信了。这是我学生时代的代表作,我一直很看重,并且因这首诗,增添了我写诗的信心。1985年我编了本油印诗集,书名就叫《致冬天的启明星》;1999年出版诗集《美之殇》,这也是收入的学生时代唯一的一首诗。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我和三个同学创办了“凌雪诗社”,并每个的笔名都以“凌”为姓,出版两期就毕业了,从此各奔前程。

转眼到了1993年,不知为什么,我陷入了自我精神危机之中,几乎不能自拔。我在1995年完成的具有相当自传性的长篇小说《雪崩》中,这样写顾城之死:

 

十一月三日上午,天气阴沉,而且郁闷。凌雪鹤在阅览室翻报纸。他喜欢从《参考消息》看起,上面的信息量大,突然,他的中枢神经被刺激着,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著名朦胧诗人顾城在新西兰杀妻自缢。

他想起顾城的一段话:

我爱美,酷爱一种纯净的美,新生的美。

我总是长久地凝望着露珠,孩子的眼睛,安徒生和韩美林的童话世界,深深感到一种净化的愉快。

我生活,我写作,我寻找美,并表现美,这就是我的目的。

凌雪鹤意识到,童话世界,只是儿童的专利。被誉为成年人的童话的武侠小说,充满了江湖恩仇,血腥残杀。成年人是没有童话世界的。海市蜃楼必将为残酷的现实粉碎。

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伤心地哭泣。

当一个人觉得生命的历程已到了终点,死亡是寻求光明的唯一途径。一个人活八十岁是一辈子,活三十岁也是一辈子,关键是生命的质量。如果某人本来就没有必要再活在世上,仍死皮赖脸地活着,这是生命的假冒伪劣。但对于死者,我们说什么也没有用了。

凌雪鹤心里的创伤是不言而喻的。他毕竟是在朦胧诗的沐浴下成长的。现实的世界,在他的心中失去了色彩,灰蒙蒙的混沌难分,仿佛突然之间又回到了原初。他戏仿《三国演义》卷首的题词“临江仙”做了一首咏怀:

暮雨潇潇秋霭里

凭栏老态龙钟

烟云过眼尽英雄

杜鹃啼黑夜

虎啸已山空

 

秋月春风随逝去

美人情系落红

鬼诗写罢意千重

酒浓杯独举

醉眼正朦胧

这是凌雪鹤一个多月来的第一次动笔。他仿佛看到死神正微笑着一步一步走向自己。凌雪鹤登上学校后面的山,失神地凝望天空。

 

在这一节中还有:

 

凌雪鹤并没有顿悟,他的心境也没有豁然开朗。

夜深深,桔黄的灯光,睡眼朦胧。屋子里的空气的湿度逐渐加重,形成水雾,浸湿了玻璃窗。书桌上积满了灰尘。扑灯蛾落了一桌。只有墙上的黑蜘蛛,仍在悠悠地织着网。

他拿起笔,沉思了一会儿,在纸上欣然写出——

墓志铭

——悼G·C

生命的天空布满了

死亡的美妙图案

一只受伤的鸟

在枝头昼夜歌唱——

生出于无奈

死却是必然

在这荆棘丛生的土地上

亲爱的雪鹤

安息吧!

 

写好之后,再工工整整地抄好,贴在墙上。它的旁边是一张美人图,也积满了灰尘。

他已然感到生命正在塌限。对他来说,生之留恋已无必要。他觉得死亡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他并没有感到死亡是如何阴森可怖。相反,他觉得死亡像一个无比慈祥的智者,微笑着向他走来,要抚平他心中的沟壑。他是那样的亲切、友好。死,不过是因极度疲劳后在两相愉悦的情人的怀里,像幸福的甲壳虫,美美地睡眠。

这就是凌雪鹤对死亡的真理般的理解。

 

相信正是顾城事件刺痛了我,在度过了这短暂的精神危机后,反而奋发图强,并迎来了我创作的高潮。1995年到北京,想去拜访胡惠玲女士和顾工先生,想一想还是算了。一是不必触人伤痛,二是比较惭愧,十多年过去了,我还一事无成,三是这么多年,还记得住曾经通过信的文学青年吗?

又一个十年过去了,当时青春年华的文学青年,虽常常还被人称为青年诗人、评论家,但步入中年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样因为诗歌,这次在成都诗会上与杨然结缘,然后又由他的文章引起了关于顾城的话题,我写出来,既是对杨然文章的回应,也是对顾城的缅怀。虽然可对人性之恶加以讨论,毕竟他是诗歌的前行者,况且我们也跟上来了。在我们的心中,也存在着人性之恶,我们是不是要加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