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众幸福感 凝聚改革新共识
《南方都市报》2009年2月9日
作者简介
徐景安,1941年12月27日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在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计委、国务院体改办、国家体改委工作,1985年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1987年调深圳任体改委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
1979年参予起草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部总体规划。
1980年提出发展消费品生产的建议,使我国较早地调整了轻重工业不合理的生产结构。
1984年主持起草了“关于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提出的“放调结合、以放为主”的价格改革方针被采纳实施。
1985年提出的住房改革建议被采纳,后推向全国。
1987年调深圳后,推进了股份制改革和股票市场,首创了企业产权转让市场,主持设计了深圳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等。
2004年5月最早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
2007年提出“爱自己、爱他人、爱大家”理念。
在浙江省金华市、深圳市、燕京华侨大学以及多个知名公司推广成立了“情感护理中心”。
著有《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对策研究论集》、《深圳特区的崛起与中国现代化》、《你的选择与中国的未来》、《中国未来与理念革命》等作品。
现为深圳市新世纪文明研究会会长、创建中国新文化论坛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深圳大学兼职教授。
“确定以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改革目标,就能带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的改革。改革的步骤、程序都有了,先发问卷调查,民众对哪儿最不满意,就从哪儿改起。”
用“市场化”来概括30年的改革,应该是准确的,无论对30年改革是持肯定态度还是持否定态度的人都可以接受这种概括。分歧在于,持肯定态度者认为,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未来还应坚持这个改革方向。而持否定态度者则认为,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本来就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产生就是市场化改革的恶果,必须悬崖勒马。持肯定态度者认为这些问题恰恰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带来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这种分歧,怎么争论也不会有结果。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必须解决,容不得这么争论下去。如何解决?需要提升民众普遍幸福感,形成新一轮的改革共识才能破解症结。
关注两极分化 正视民众困惑
据网络媒体调查,目前一些普通民众已经对改革的前景和现状产生了困惑,普通民众越来越强烈地呼吁改革应该进一步调整利益格局,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享受更多的福利。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状况十分严峻。30年的改革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整个社会阶层也呈现贫富两极分化的态势。而且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体的衰退,给我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企业倒闭意味着农民工失业、白领按揭购房断供。粮油肉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将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困难。对改革存在某种程度上困惑的民众,可能会因一件本来不大的小事而泄愤,近年来,各地群体事件时有发生,便是这种心态的真实映照与投射。
一方面,中国必须改革,增长模式的转变、经济转型等都有赖于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另一方面改革的基本共识需要再度凝聚,政府、精英、民众之间不应该存在过多意见分歧,而是应该携手共度时艰。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寻求改革的新共识、寻找改革的新动力。
改革增加新动力 大船将昂首向前
30年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民众普遍陷入物质贫困,改革很容易达成共识,那就是发展经济。
由邓小平点燃的中国改革火箭已高速运行了30年,今天必须增添新燃料、增加新动力了。用一个什么样的口号,提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能呼唤改革,又使各方面能接受,即使反对者也找不到多少理由?我认为那就是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
马克思的理想是解放全人类,就是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尔嗨哟,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是《东方红》歌唱毛泽东的。“人民大救星”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为人民谋幸福”。邓小平搞改革开放,就是要完成毛泽东的未竟事业。发展生产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已达到,但也意味着还有一部分人仍不幸福。胡锦涛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说到底就是让民众幸福、满意。既然如此,提民众幸福、满意这个口号还有什么意义呢?关键在于,“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利益”,其评价主体不是民众,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民众说了不算。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成为改革目标,则内含了是由民众来评价、听取民众的意见。如果更进一步确定了考量的指标、落实的机制、保障的制度,那么“为人民谋幸福”、“代表人民利益”也就找到了思想变行动、口号变制度的实现途径。
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到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是不可能的,只是作为原则、理念、目标必须是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正像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一样,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到,但作为原则、理念、目标必须如此。如果原则、理念、目标定为让大多数人幸福、满意,意味着会让一部分人不幸福、不满意,这就是专政理论。谁都有可能被划定为不幸福对象,结果是可怕的。
中国革命与建设成功和失败的主要决定因素,就在于是否重视民众的感受。毛泽东领导的革命之所以成功,是重视了农民的感受,从访贫问苦入手,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反映了农民的利益与要求。邓小平领导的改革从发展经济入手,反映了民众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要求,应该说取得了很大成功。但相当一部分民众,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合理分享到改革成果,在心理上当然会有一些抱怨的情绪。这种情绪促使我们更客观地来分析改革的现状,重新寻找改革的动力。将民众幸福、满意作为改革目标,还不能一下子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因为各种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重视他们的感受,这是最重要的。只要对未来有预期,改革的大船就会继续昂首向前。
要达成改革新共识 不能照搬西方文明
当前,中国思想界分成几个流派,观点上存在对立。不过,确立了让所有人幸福、满意作为改革目标,就有了筛选功能,凡有利于所有人幸福、满意的学说和主张,就应肯定;反之就应抛弃。
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是保障所有人幸福、满意的必要条件。比如,有人认为讲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的西方社会并没有做到让所有人幸福、满意,这是事实。但是不讲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肯定会让绝大多数人不幸福、不满意。实行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尽管不能做到尽如人意,但其幸福感与满意度肯定比较高。比如,有人认为,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是有阶级性的,对一部分人就是要实行专政,不能讲自由、民主、法治、平等、人权。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坚持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受法律制约的暴力”,即使是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也是反文明的,这种主张早已被世界所唾弃,在中国也没有了市场。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西方文明并没有最终实现所有人幸福、满意,西方文明存有种种缺陷,尤其是利己主义、物质主义的冷酷和奢靡给人带来的不幸与空虚感。西方文明有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文明。
如果把财富追求放在第一位,把物质满足作为价值尺度,中国绝大多数人不会幸福、不会满意。财富追求受种种外部条件的限制,物质满足永无止境,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幸福之路应有别于西方。在物质领域,坚持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做到公平、合理的分配。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领域满足人的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真实的情感交流、良好的社会风尚、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人获得幸福的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宝贵的精神资源。儒学倡导对父母孝、对家人亲、对朋友义、对天地敬的仁爱精神,为中国人获得快乐和幸福提供了最现实、便捷的途径。幸福就在人与人的爱中,不需要耗费多少物质资源,不会带来环境的污染破坏,不用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去争夺。一颗柔软的心,一句温暖的话,一个尊敬的礼,一个亲切的笑都可以给人带来愉悦。从物质追求中获得幸福,我们不应该反对;从精神、情感、道德的追求中获得幸福,更应该受鼓励。忽视人的权利与平等,是传统文化的缺陷,但不应成为反对传统文化的理由。正当的权利、合理的获取、公平的竞争是获得幸福的途径,但不可避免相伴随的是算计、倾轧与争夺。担当责任、乐于付出、和谐相处则是获到幸福的捷径,与之相伴的是豁达、仁爱与平和。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仍有不少人对“社会主义”这个名词存在误解。社会主义的本意就是公共的、大家的、集体的,也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让所有人幸福、所有人满意。我国改革开放前,民众普遍贫困,大家普遍不满意、不幸福,正如小平所说实在不够格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物质生活普遍改善,获得了选择的自由,民众的幸福感、满意度稳步提高。
社会主义还要维护公共利益,必然引申出两条铁律,一是关系公共利益的公共财政,必须透明、公平,这是全国人民的钱袋子,收入多少、怎么支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二是关系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必须贯彻法治和民主的原则,即政府的权力受法律制约,公共决策要经过民主程序、接受民众监督,这本来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将民众幸福、满意作为目标,容易达成改革的新共识。尊重个人权利的西方文明,倡导承担责任的传统文化,维护公共利益的社会主义是保证所有人幸福、满意所必须的。为了中国的未来,各种流派应该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固守一派、唯我独尊是不可取的。
让所有人都幸福 需要勇气和胆略
把让所有人幸福、满意作为改革目标,是需要勇气和胆略的。
治国与治理企业的道理一样,这里以我在深圳一家企业推广企业文化为例。我提出,搞企业文化,是为了让广大员工满意,员工满意了,服务得好,顾客就会满意;顾客满意了,效益就好,企业就发展,股东才会满意。所以,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让广大员工幸福、满意。同样道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为了什么?是为了国家富强。国家富强为了什么?中国人不受欺负。不受欺负是为了什么?人得有尊严。为什么要有尊严?人要快乐幸福!仅仅少数人快乐幸福行吗?不行,应该让所有人快乐幸福。改革也好、发展也好,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让所有人快乐幸福。
这家企业决定以提高员工幸福感与满意度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并向员工进行工作幸福指数问卷调查,分为五个方面:员工利益包括工资待遇、考核机制、工作环境;员工工作包括岗位职责、工作兴趣、工作量能;员工发展包括晋升渠道、发展前景、培训条件;员工情感包括工作氛围、上下沟通、同事关系;员工生活包括食堂管理、工作环境、文体活动,列了73个选题和7个答题,分为很满意(5分)、比较满意(4分)、基本满意(3分)、不太满意(2分)、很不满意(1分),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样本754份,其中有效问卷704分,占74.1%.这次调查的范围是该公司下属的16个深圳企业单位,有效问卷数占全体员工数2104名的33.4%,有效问卷中基层员工占52.6%.目前,该公司的下属16个企业和部门正根据问卷反馈制订整改措施。
制定幸福指数 再领风气之先
我国面临的问题很多,改革从哪里下手?从哪里突破?笔者认为,确定以提高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改革目标,就能带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的改革。改革的步骤、程序都有了,先发问卷调查,民众对哪儿最不满意,就从哪儿改起。比如民众不满的民意不畅、腐败严重、治安不好、环境污染,那就一项一项制定方案,征求民意,组织实施。
改革必须找突破口,因此可以进行试点。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号召解放思想,就是想探索一条改革的新路子。深圳有必要起示范作用,示范什么?就是要解决全国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让所有人幸福、满意。深圳市应该制定幸福指数,部门制定满意度指标,然后由民众测评。这篇改革的大文章只要破了题,下面的文章就好做了,邓小平点燃的中国改革火箭就有了新燃料、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