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时期的幸福感


  2008年11月21日,《科技日报》梁鑫记者采访刘正山,以下为答问录。

  1、请问您是否接触过“幸福指数”这个概念?你认为其具体表现为哪些?又有哪些指标会影响幸福指数?

  刘正山答:严格地讲,我是国内“幸福指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幸福指数是幸福经济学研究的一部分,一些媒体称我是“幸福经济学的提出者”。

  幸福指数是测算幸福程度的一套指标体系。

  关于幸福指数,目前学术界有两派观点:

  第一种,是心理学的幸福观,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从而他们所说的幸福指数衡量的也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觉。

  提出“幸福学”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奚恺元,也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幸福的。2004年4月,奚恺元与《了望东方周刊》合作,对中国北京、上海、杭州、武汉、西安、成都6大城市进行了一次幸福指数测试。

  第二种,是现代经济学的幸福观。从目前的学术文献看,我是主要的主张者。

  我认为,目前心理学者和社会学者以及一些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者,他们所公布或者测度的幸福指数,缺陷很大,很难反映真实幸福度。比如问卷 测试或者调查测试,只能测算出当时的一部分的快乐感,而不能测算出幸福度。而且,一时的问卷测算,容易受到当事人调查当时情绪状况的影响,从而具有很大的 不确定性,不够科学。

  我眼中的幸福,更多强调外在的标准(当前国内外学界以及一些政府测算的所谓幸福指数,应当称为“快乐指数”),即当个人达到预设的标准,如爱情、家庭(婚姻)、事业、休闲、学问、品德等,才有幸福感的产生。

  我主张用主观指标(占10%)和客观指标(90%)的综合来衡量幸福指数。观指标包括开心程度、个人外向指数、人际关系指数等,主要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 法测算。客观指标主要包括:(1)基尼系数(财富分配的离散度)。基尼系数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等,总的幸福感就越低;(2)支出结构,使用休闲支出占比 与食品支出占比(恩格尔系数)衡量。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越大,休闲占比越小;(3)婚姻美满度,用离婚率与家庭力程度来衡量;(4)就业,运用失业率 等衡量;(5)生命的价格(即失去生命之后获得的补偿);(6)游戏规则的公正性,这个指标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委托其他变量来衡量。(详见刘正山 《幸福经济学》一书)

  2、经济低迷对社会整体民众的幸福感有何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体现在那些方面?

  刘正山答:收入、生存环境等与幸福程度直接相关。经济低迷,将导致社会整体民众的收入下降,整个生存环境走向恶化。从而,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将大幅度下滑。

  至于经济低迷对社会整体民众幸福感的影响,我们可以列举以下几个指标讨论:

  从支出结构看,由于整体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休闲支出占比将大大减少,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将大大上升,也就是说恩格尔系数大幅度提高。

  婚姻美满度降低。统计表明,经济越萧条,结婚的越少。因为所需之物非常紧张,很多人没有能力负担起一个好的蜜月。至于已婚家庭,在经济减缓时期,将变得不 快乐。有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金钱是婚姻关系的润滑剂,一旦因收入减少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夫妻双方就会重新审视他们之间的关系,经济压力下无休止的争吵最终 会导致婚姻关系的瓦解。至于生儿育女的,将会更少。

  由于经济不景气,失业率将大幅度攀升。如当前,我国不少地方出现民工提前返乡潮;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人才市场上人满为患。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有一个“民生痛苦指数”(Misery Index,失业率与消费物价上涨率相加之和),是一个衡量民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可见,经济低迷,失业率攀升,“民生痛苦指数”增大,“幸福指数”趋小。

  此外,经济低迷或者说经济危机,“洗劫”的不只是人们的钱包,还有他们的心灵。现实的压力,将造成心理疾病——焦虑、抑郁、自闭、狂躁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情,何来幸福感?

  3、经济低迷对穷人和富人的影响一样么?分别是怎样的情况?

  刘正山答:不一样。我的研究发现,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因素在幸福指数中的权重不同。幸福,与收入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正比的关系。家徒四壁,衣不蔽体,食 不果腹,是很难有幸福感的。所以,对于穷人而言,给他100元钱,为他带来的幸福感,远远高于富人。不过,当收入约束不成问题的时候,譬如穷人变成富人之 后,收入在其幸福感中的影响权重大为降低,家庭、休闲、知识修养等成了约束其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由此看来,经济低迷,造成低收入群体(也就是穷人)的收入境况恶化。穷人或者失业,失去了收入来源;公司或者为了压缩开支,对员工实行减薪,促使那些收入本来就不高的穷人财务更加拮据。那么,他们本来就不高的幸福指数将进一步恶化。

  对于富人而言,经济低迷,对其收入也有影响,但一般情况下,影响比穷人小。因为他们早已跨越温饱水平,收入因素在他们的幸福指数中的权重大为下降。不过, 对于那些拥有实业的企业主类的富人而言,若果经济陷入困境,进而导致他们的企业难以持续经营甚至破产,也就是说,他们的财富随风消逝了,也沦落为穷人,那 么,此时收入因素在他们的幸福指数中所占的权重又大幅度攀升,甚至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4、针对所谓的“穷人”、“富人”,其自身应采取哪些应对办法呢?

  刘正山答:对于“穷人”而言,一要想方设法“开源节流”。如做些兼职,提高收入;压缩开支、放弃一些烧钱的爱好等;学习更多技能,以备不时之需等等。二要 对经济低迷做好心理预案。研究表明,改变评价事物的参照点,就能改变人们的态度。假如今天上司给你发了1000元奖金,而且你今天抽奖中了1000元,那 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好消息分两天告诉你妻子。因为,分两次经历两个好消息所带来的幸福程度之和,大于一次经历两个好消息所带来的幸福程度。相反,如果你今天 丢失了1000元钱,而且不小心把你妻子的价值1000元的手机弄坏了,那么你应该把这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她。因为,两个损失结合起来所带来的痛苦要小于 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之和。

  对于“富人”而言,幸福指数与收入之间不十分敏感。如某学者的测算结果表明,富人财富水平下跌21.33%,但幸福指数只微跌了0.16%。

  不过,我认为,对于那些拥有实业的富人而言,应当未雨绸缪,做好“过冬”的准备,否则,一旦境况不佳,企业破产,幸福指数恐怕跌落成负数。拥有实业的富 人,至少有两条思路可以考虑:一是最保守的措施是向松鼠学习。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富人也要提前 储备物资。那么,该储藏什么样的“食物”?现金。也就说,应尽快收回现金,避免公司因为经济形势恶化而破产,或者被其他公司收购。二是学习候鸟。候鸟,夏 天的时候这些鸟在纬度较高的温带地区繁殖,冬天的时候则在纬度较低的热带地区过冬。向候鸟学习,就是要看清大势,顺应大势,转移产业。如从“外需”转向“ 内需”,从沿海转向内地,从城市转向农村。当前,我国计划刺激国内消费,其中一项重要政策为支持农村消费。国家提出了至2020年把农村居民的收入较 2008年水平翻一翻的目标。目前国内农村居民人口中约3亿人是在1992年至1998年期间出生的年轻消费群。倘若农村人均收入翻一翻的目标得以顺利实 现,农村人口的购买能力将大大提高,市场十分广阔。

  5、提高幸福感,哪些领域的人需要采取什么行动?可以给政府部门和有关社会部门哪些建言?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刘正山答:影响幸福感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有些因素很难改变。我们可以从能够改变的因素入手,尽可能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指数。

  一是文化教育。我们的研究发现,“知识”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感觉是不同的。例如,我们认为买了车以后会带来快乐,因为更方便了,如上班,接送孩子上学, 同事聚会,或者外出兜风等;或者能够在同事或朋友之间炫耀,获得心智上的满足。但是,买完车以后,我们可能逐渐发现以前很多自己没有想到的问题,如维护费 用高,汽油费昂贵,交通拥挤等。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幸福反而因为买车而减少了。由于信息的不足造成对将来的事件不能完全预测,从而偏好和福利不一致 的情形,是福利经济学家所公认的现象。

  如何在这方面提升人们的幸福度或者幸福指数?我建议借鉴海外的做法。在海外,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幸福学院”。根据《澳大利亚人周刊》报道,近 年来,悉尼、墨尔本等城市开设了很多类似“幸福学院”的学校,有教人开怀大笑的“笑声工作室”,有传授放松、冥想之道的学习班。一些知名学府也纷纷加入这 股“快乐大潮”,提供相关课程,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快乐充实。开办“幸福学院”的蒂莫西?夏普博士说:“我见过很多人,他们并不消沉,但也不快乐。他们生活 不够积极,满足于现状,认为这就是所能得到的最好生活。我不赞成这种态度。在我看来,我们能活得更有激情,应该充满活力,之所以许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是因 为以前不够重视这个问题。”

  我建议,借鉴海外的做法,从高中阶段,开展“幸福学”教育。在我看来,人生虽然是由一连串的失败所组成,但是付出错误的成本后,如果能由教训中学习,就能 避免下一次的错误。因此,希望读者对于人生未来的不确定不要感到害怕,如果知道幸福学的一些简单原理,经常在事前可以理性的分析,帮助自己做出正确决策, 了解到每件事自己都已经在事前尽最大努力做出选择,也不会因为结果不如人意而悲伤,就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勇敢自信的人,并拥有幸福的人生。

  二是政府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收入分配因素,不能再以经济增长论英雄。我们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每个人的绝对收入增加了,但同其他人相比 较,其幸福指数不一定是增加的。因为,攀比心理是普遍的现象。尽管你现在每个月收入5000元,比数年前每月不到1000元的收入比较,增长了5倍,但 是,你发现别人的收入也都在增加,而且,有些看起来水平不如你的,或者因为所处单位不同而存在工资差异,收入比你高,你心理会怎么想?高兴,忧郁,发牢 骚?我们每个人都是食人间烟火的,不是什么圣人,于是免不了牢骚满腹!

  如果只是单纯考虑经济发展、GDP的增长,而不考虑收入差别过大,非物质方面的追求,将会使人们的幸福感普遍下降。GDP主要是测量物质方面的总量消费, 而没有考虑结构性消费,更没有考虑非物质方面的消费。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采用遗产税、转移支付等 手段,避免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缓解攀比效应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应该拿出一部分资源,追求更多的非物质生活,如改善人们的健康,让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 间,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更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