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必须走原创之路


   124日至5日,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的主办方是中国新闻史学会,联合主办为人大、复旦、北大、清华、中国传媒大学等十所大学的新闻学院, 中国报业网承办,全国平面和广电及新媒体的代表出席。上海交通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谢耘耕教授参加中国传媒大会·2009年会,并发表演讲《创新与超越:中国电视面临的新的挑战》

 

    近十年来,中国电视走的一条道路一直是模仿创新,通过不断模仿创新借鉴了大量海外电视节目的形态,中国电视成为全世界数量最多,节目形式最丰富的国家,这也大大缩短了中国电视慢慢成长的探索过程,也给中国电视带来了很多的挑战:

1、 全球化和本土化

   西方节目本身是建立在西方的道德伦理及价值观念之上的,它所表现出的冲突性,彰显着西方崇尚的个人主义文化的色彩和对利益的追求。因其内核,西方电视节目的模式不可避免地要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若是完全顾及传统,这个节目根本不成立,但完全西化,不仅不合主流意识,大多数观众恐怕也不会接受。湖南经视2002年仿照法国室内真人秀《阁楼故事》制作了国内第一档全新概念的“室内真人秀”—《完美假期》,改变了在此之前,国内真人秀清一色走进大自然的模式。这个节目中,豪华的生活空间和巨额奖励的刺激使得其中人与自然矛盾的因素很弱,而由于有巨额奖金的刺激和引入了每周淘汰一人的规则,人际间的争斗上升为节目的主基调和最大看点,选手的真实性格得到了一定展示,出现了交错的人物关系,观众大多有了自己关注和支持的选手,情节也变得富有悬念和刺激性。但是非议和质疑也接踵而来,随后的坊间议论集中在游戏里出现的“拉帮结派与勾心斗角”上,更有人说它是“一场令人恶心的人生丑剧”。最终,这档娱乐节目被相关部门叫停。

   为了避免西方节目中与国情相悖的道德观,一些节目的编导对游戏规则加以修改,力争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和社会传统。但实际操作下来,往往顾此失彼,照搬西方节目样式然后舍弃一些存在文化差异的元素后,西方节目的精髓也随之消失了。

2、全球化与电视文化的多元化
      现在无论到美国去,到欧洲去,到澳大利亚去,打开电视机,你就会发现所有的电视屏幕充斥着选明星,跳舞,卡拉OK节目,节目类型越来越趋同。国内的电视屏幕更是这样,一档节目火爆,马上就几个甚至几十个台开办同类型的节目,观众很快出现了审美疲劳,一哄而上很快就一哄而下,一个好的形态就这么被浪费掉了。而国外一档好的节目往往可以火十年、二十年。中国电视办的这种快速消费实际上是对电视节目资源的一种浪费

    同质化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文化比如说我国的京剧、昆剧等很多艺术形式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也影响了文化的多元化。所以,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维护民族文化的发展已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3、全球化与中国电视人的创意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境外电视节目所拥有的娱乐节目形态,包括一些新闻节目形态,国内电视媒体几乎全部拥有,境外电视的管理方式,节目制作理念对中国电视人来讲也并不陌生。过去是地方台学央视,央视学国际。但是现在的发展变化是地方台与央视同时学国际,带来一个问题是模仿代替了创意,抄袭成为了中国电视人的时尚。

    上个月的时候,英国一个大学的教授跟我做一个交流,他经常给国内一些电视台做培训,发现许多中国电视台很多制片人根本就没有兴趣听他怎么讲怎么进行节目创新,怎么进行市场调查,更感兴趣的是:老师,你有什么好的片子吗?拿来看一看,我们来克隆。中国电视的制片人,频道总监长期沉迷到抄袭,模仿,中国电视人的创意能力已经丧失了,这也是中国电视的一个软肋。
    4、中国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将直接面对自己的老师”——境外的媒体竞争
      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都是贸易顺差,但唯独文化产品一直是逆差。软实力也是国家实力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媒体必将走向国际市场。但中国的大多数电视节目都是直接模仿抄袭海外优秀电视节目形态,一旦我们走向国际市场,势必面对着自己的老师。当李鬼遇到李逵的时候,中国电视节目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老师?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中国电视如果不重视研发投入,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跑,节目在竞争中就会缺乏核心竞争力,很难走向市场化和规范化,必须靠原创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