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因循苟且,侥幸一时”


宋:“因循苟且,侥幸一时”

作者: 王曾瑜

要说宋朝的前60年,有三个方面必须说,就是中央集权、守内虚外和文官保守政治。宋朝跟其它朝代一样,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是它又特别突出。鉴于五代藩镇割据的教训,赵宋对地方进行分权,把权力都集中到中央机构和皇帝身上。由于过分防范内部,实际上导致它的军事制度是牺牲军队效率的。从宋太宗打幽州开始,这个问题就显现出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理念,历史上每个朝代建立的时候都实践了这一国家理念。腐败问题在历史上都能找到根子的,可以说是专制主义的遗毒。因为专制主义的政权不是在阳光和公开的程序下运行的,它的运行必然要依靠暴力和一套潜规则。如此则滋生了腐败,而腐败又是和保守的官僚集团紧紧相连的。

宋太祖建国后,由于黄袍加身的来历,已显露出追求文治的倾向。如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馀,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到宋太宗时发达的科举制,也造就了发达的文官政治。文官政治,即“以儒立国”,对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是有正面影响的。但“过犹不及”,一切事物超过限度,必然走向反面。宋朝厉行文尊武卑,在名分方面过分压制武将。过分的崇文抑武,以压抑和束缚武将的军事才能与指挥权为快,又造成整个时代的尚武精神沦落,军事的萎靡不振。官僚集团的人数增加之后要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宋朝后来的荫补制度又特别发达,荫补的人升迁快。

文官政治并不意味着就是保守,但宋朝文官政治的最大特色,在总体上说则是保守。正如王安石讥评宋朝前百年的政治,说 “因循苟且”,“侥幸一时”。后来在面临金人进攻的时候,他们怯于公战,勇于私斗,治国和救国全然无方,而钩心斗角,玩弄机谋权术,却又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发展到了顶点,则是不管国家存亡,百姓死活,自己不能救国,却必须阻止他人救国,从李刚的经历都可以很好地看出来。

因为这种积弊,导致出现了对外屈辱的格局,澶渊之盟就奠定了宋朝对外屈辱的基调。后来王安石也是想改,但是无能为力。宋朝内部的痼疾变不了,虽然它内部(地方)不乱,但是对外屈辱。宋太祖进行统一战争,中央集权是对的,因为那个时候需要的是国家统一。他为了防止国家分裂、地方独大压制地方、分散兵权。但是为了压制武人,把文官制度推向极致,最后整个朝廷都变成了保守的、荒唐的书生政治。

从历史上看,宋朝的制度是相对稳定的体系,防止了很多内乱的因子,比如兵变、地方坐大、宦官、外戚等问题它都从制度上解决了。但这样的制度是低效率的,所以面对少数民族的进攻,它是显得那么的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