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之殇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强余震”


迪拜之殇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强余震”

 

 

自从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迄今为止已经延续了6个季度。从目前来看,欧美国家经济都出现好转,许多国家也选择退出各自的经济刺激计划。一时间,人们对世界经济的看法都显得颇为乐观。在此当口,迪拜当局的国有企业迪拜世界突然宣布要推迟6个月偿还到期债务,引得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或许,人们更容易将迪拜债务危机看成独立事件,认为迪拜债务危机与国际金融危机是两码事,然而,笔者却认为,迪拜债务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这场世界经济大地震的“强余震”。

追本溯源,迪拜债务危机的隐患并非今天才有。近些年来,迪拜政府与其所属开发公司在全球债券市场大举借债,筹措投资资金。在国际经济形势看好之时,铺天盖地的新债足以覆盖住旧债的还本付息要求。不过,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滞后影响日益展现,迪拜经济也必然要为国际金融危机“补课”。既然这些投资规模庞大的项目却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人为此埋单,迪拜爆发债务危机因此也是十分自然的。

迪拜地处海弯沙漠边缘,本为不毛之地。迪拜在近些年来之所以会成为国际资本的集聚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迪拜经济的发展“锚定”了阿拉伯半岛丰富的石油资源。尽管迪拜这一亩三分地本身并没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作为中东国家的传统经济贸易中心与航运枢纽,其他中东国家依靠出售石油换取的高额美元却能够被迪拜这个海绵大量吸附,在前些年油价迭创新高时更是如此,由此催发了资金流入的滚雪球效应。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即使现在国际油价有所反弹,目前的价格也仅相当于去年上半年历史最高点的一半。实际上,石油价格是支持迪拜繁荣的实体经济背景,金融、贸易、房地产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这一实体经济背景的支持。现在看来,这一实体经济背景并不十分牢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迪拜这种击鼓传花式的繁荣虽然能够“挺”过一时,但迪拜并不是被国际金融危机遗忘的角落,迪拜的繁荣也必然要随着债务危机的出现戛然而止。

国际金融危机是迪拜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具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对迪拜债务危机的波及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国际热钱在从国际金融市场大举撤出的同时,需要寻找到新的投资热点,而当时迪拜经济正处于热火朝天阶段,对国际投机资本的吸引力自然会十分明显。众所周知,迪拜债务危机爆发前,好莱坞的电影明星、体育界的球星投入巨资到迪拜购置房产,短时间内迪拜引来无数亿万富翁,因而迪拜的许多“成就”名噪一时,如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拉伯塔、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还有棕榈岛、世界地图岛、世贸中心、室内滑雪场等。据说,棕榈岛上的2000多栋豪华别墅曾在一个月内销售一空。不过,2009年下半年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陆续好转,各种国际资本也逐步向这些市场回流,在国际金融危机重“不差钱”的迪拜也终于是罗锅子上山,前(钱)紧。

其次,迪拜执行的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政策也间接诱发了此次迪拜债务危机。有报道说,从去年到今年,美元的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高达两位数。由于实行与美元挂钩汇率,美元的贬值则意味着迪拉姆贬值,而迪拉姆贬值引发迪拜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迪拜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再次,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资产缩水也间接影响到迪拜经济的发展。据说,迪拜世界在2007年斥资51亿美元,购入美国娱乐业巨头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缘故,米高梅的股价后来一度从当时的84美元降至16.8美元,迪拜世界的自有资产贬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或许迪拜世界早已资不抵债,只不过因还债时候未到还可以隐瞒一段时间。现在,到了该还债的时候,“杨白劳”才告诉“黄世仁”:我差钱。又如,迪拜其它投资公司花费近30亿美元购入了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股份,但这两家银行的股价也曾经大幅缩水。

总之,迪拜债务危机看起来是孤立的,实际上与去年下半年以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关联。不难看出,迪拜债务危机可以说是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震撼世界经济大地震的“强余震”。或许,这种“强余震”不会是最后一次,但绝对是有震撼力的一次。如果说国际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的8级地震,那么,迪拜债务危机至少够得上6级以上余震。

从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来看,迪拜债务危机不会从根本上扭转世界经济复苏的大趋势,但会对复苏节奏产生影响。毕竟,迪拜之殇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强余震”,要放在一起来看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