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上海如何走在全国前列?
■ 刘涛
如果说,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任务中最夺目的关键词是“保增长”的话;那么,“调结构”极有可能成为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的重心所在。当然,经济增长和民生问题依旧重要,不过,增长方面的任务更可能从“保”变成了“稳”。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深刻地揭示出当前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今年第三季度以来,世界经济已开始全面复苏;另一方面,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经济体的复苏,又都是相当脆弱的——近日迪拜风波对全球股市和投资者信心带来的冲击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至少在2010年上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还将继续,不能轻言退出。
但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看,既然是“稳增长”,又表明其压力已经比“保增长”时期已有所减轻,我们没有必要再为了保一个人为设定的数字而不惜一切代价;相反,应当“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尽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议尚未正式对外公布,但上周政治局会议上述“五个更加注重”的提法,已大致勾勒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注意的是,前三个“更加注重”都与“调结构”联系在一起。
如此强调“调结构”的背景是,传统的增长和出口模式已走到十字路口,即便没有这一次全球经济衰退,中国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也将势在必行。原因在于:一是随着人口红利下降和能源、资源获取成本上升等约束增加,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很难再维持2007年之前10%以上的高增长,经济增长面临新的挑战;二是中国长期以来社会发展滞后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社会和谐面临新的课题;三是中国改革的环境、改革的动力发生了很大变化,深化改革面临新的矛盾;四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压力使得中国扩大开放面临新的考验。
11月28日至29日,温家宝总理到上海、江苏考察工作,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等进行实地调研。而在上海考察期间,温家宝总理特别提出,“上海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上海有条件、有能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的前头。”
在前昨两天的上海市委务虚会上,上海方面对温总理的期待作出了清晰回应。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重任,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上海有责任走在全国前列。
事实上,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同样也是一部结构调整的奋斗史。从“七五”期间上海工业的被动技术改造,到“八五”期间大规模实施“退二进三”的战略性调整,再到“九五”期间以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和脱困为目标进行的产业调整。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1998年1月23日上海申新九厂敲响压锭第一锤,拉开全国纺织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大幕。
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结构调整非但没有阻碍上海经济增长的,反而使得上海经济一次又一次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上海人民不应将结构调整看作是压力和包袱,而应将其视为动力和机遇。
其实,关于上海经济的未来发展蓝图早已汗牛充栋,从六大支柱产业、四个中心再到“双中心”以及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政府部门和研究单位的设计和规划已不可谓不完备,笔者无意对此再指手画脚。但关于如何“走在全国前列”倒不妨多说几句:
首先,上海拥有“世博会”这个其他城市没有的机遇平台。对于上海而言,世博会决不能只看作是一个发展旅游业的好机会。相反,作为主办城市,应当率先垂范,将建设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真正实践起来,落到实处,为中国其他城市提供关于未来城市经济和生活的范本。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政府部门自上而下推动是无法实现的;相反,上海应借助世博会这次机遇,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这些理念在上海市民阶层深入人心,由此形成一个支持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理念的“公民社会”基础。欧洲国家的经验表明,正是有了这种宽厚的市民土壤,节能、环保、减排、低碳这些目标才得以顺利推动。
其次,上海又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金融生态、金融市场和金融人才优势。在一些政策方面,上海能否创造性地先试先行,而非一味“等政策”、“要政策”,将决定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今后的发展前景。
再次,上海还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在一些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果能够协调好与兄弟城市的关系,让双方都能从这种结构调整中获益,无疑是有助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同时也有利于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进一步融合。换句话说,有舍才能有得。
最后,虽然从长期看,结构调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但不可否认,短期内它又将导致摩擦性失业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国企改制出现的大批工人下岗曾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长期阵痛,而上海在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国内前列。面对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结构调整,上海是否还能继续以这种“敢为天下先”的胸襟和远见有所创举,值得国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