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随想


    文/张丹

  约翰·霍金斯先生从1970年开始多次访问中国,用他自己的话说,近年来造访更趋频繁。在上海,有约翰·霍金斯研究中心,在北京拟成立霍金斯工作室。这个被誉为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的教父级学者为什么会对中国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很落后的国家这样垂青?答案只有一个:全世界创意经济汹涌澎湃地发展,有些国家甚至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而中国相对来讲还处于创意经济的原生态阶段。然而这个原生态不是一个人口稀少、资源匮乏的荒芜小岛,而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占有世界人口四分之一、正在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越来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东方大国。这就意味着中国的创意产业必将经历一个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体,从个别门类到整个产业,从内部的自发到外界的影响相互作用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嬗变过程。这个过程正是科学研究很难得的一个活标本。

  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坏事。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学被研究的对象是被动的,社会科学的学者在研究的同时,会通过他的演讲、论文、著作以及他与这个领域的交流促进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有谁能否认约翰·霍金斯先生对中国创意产业以及创意经济发展的贡献呢?

  我不是刻意要在《创意世界》创刊号上鼓吹一个外国学者,而是要让我们正视一个现实:中国的创意产业、创意经济还十分弱小。一个对比数字能说明这一点:在今日全球创意经济所创造的总价值216,080亿元人民币时,中国的创意经济只有其1/30。这与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泱泱大国实在不相匹配。

  中国哲学从不缺少以小看大的态度,这种小中看大的态度源自于事物本身的规律。事实也对这一点做出了诠释。在我关注创意经济的2006年初,百度上搜索关于创意经济的文章不到3页,大多处于对霍金斯《创意经济》一书中的数据引用和对创意经济的重要性的笼统论述上;关于创意的网站屈指可数,内容也乏善可陈;2006年末,在各种各样博览会令人们应接不暇、甚至有的因为频繁召开而已经使人们失去了兴趣的时候,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才开了第一届,规模、参展单位的数量以及与创意经济的粘合度都处于较为初级的程度。3年后的今天,情况大相径庭。有关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文章铺天盖地,关注点开始深入到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有关创意的网站不计其数,所载数量和质量也不可同日而语。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文博会上,我看到参展单位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大大提高。他们整体与创意产业的契合程度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比如,以普及推广版画艺术为主旨的百雅轩文化艺术机构竟然把版画印制机、铜板机带到了现场做演示;天行者的新悟空形象授权的多款产品摆上了展台,与两年前我采访天行者时看不到一件授权产品的景象截然不同;北京动态时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网络立体购物系统,竟然像游戏玩家玩网络游戏一样,使浏览者置身于三维立体房间中,随着鼠标的移动,就可以看到楼宇的外观、样板间内室和包括墙纸、地板、沙发门窗等室内各种用料的材质和品牌……

   在此要特别一提的是,3年前,专门报道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媒体几乎见不到,只有少数媒体定位于诸如设计、广告、影视、动漫、娱乐等创意产业的个别门类,且专注于专业本身,鲜从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角度关注这个行业。3年后的今天,中国诞生了以“全力报道创意产业”为定位的公开纸媒出版物——《创意世界》,这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表明,我国创意产业以及创意经济从此有了专门的舆论平台。相信她将见证、记录和引导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2008年,在中国召开的第23届奥运会在给世界一个惊喜的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巨大的创造力。正像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一样,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遗产的中国,在世界创意经济的舞台上也必将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此,霍金斯先生在为《创意世界》创刊题词中已经有了预见:“A more creative China will lead a more creative world”——

   一个更具创造力的中国,将引领一个更加创意的世界!

  (文章来源:《创意世界》0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