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来的“妈妈”会不会被刮走


  这样的事情总是令人反感:一件原本由民间自觉自愿的事情,却由政府来要求去做;一件原本应该主动去做的事情,却因为别的事情才想起来去做。

  北京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热线正在筹划组建的“妈妈评审团”,就是如此。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为原则,对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进行监督,原本就是妈妈的责任,政府无需要求,甚至成立一个什么组织,只需重视妈妈声音,认真回应即可。

  天底下哪个妈妈不是以儿童最大利益优先为原则?以往,妈妈之所以没有积极主动向政府反映那些危害儿童利益的现象,在于有求无应。时间长了,也就不求了。而当妈妈天职,却要政府要求,原本自觉自愿的事儿,加上一个“被”字,在“被时代”,尤其让人不舒服。

  “妈妈评审团”让人反感的地儿还在于,如果纯粹从儿童利益出发,成立“妈妈评审团”,或许可以让人接受。但问题是,互联网、手机的扫黄打非运动如火如荼,到今天,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此时祭出“妈妈评审团”,怎么看都是一种手段。

  特别是,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在缺乏明确界定的情况下,拉上“妈妈评审团”,会不会蹚浑水,被利用?“互联网违法”还好说,不需要妈妈“撑腰壮胆”;但“不良信息”却是一个模糊东西,长期信息饥渴、受信息管制的民众,紧张兮兮,在所难免。

  是故,“妈妈评审团”打一酝酿,就没有听到多少好声。教父级博主王小峰,就“妈妈评审团”一事,模仿“贾君鹏”奇迹,发表“妈妈,你老公叫你回家睡觉”。尖酸刻薄,不无担忧。也许,互联网、手机扫黄打非运动一阵风后,“黄非”还在,“妈妈”不知踪影。或真如王小峰所言,回家陪老公睡觉去了。不是对妈不敬,而是对“妈”不敬。

  真是悲哀。教育儿童,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不仅是妈妈,也是政府和社会义不容辞的长期、常态责任。但此时,真正关心儿童教育环境的妈妈,被绑架在政府的一场运动里,作为一种运动手段存在。运动在,“妈妈”在;运动不在,“妈妈”不在。

  在这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儿童最大利益优先……都不过是依附而在。甚至,这些国之根本,长期不被重视,直到下一次再出来个扫黄打非,才突然想到儿童,意识到也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很有力的手段,于是,再拿出来祭旗。对,祭旗,因为这也是一种牺牲。

  刮来的“妈妈”会不会被刮走?“妈妈评审团”能存在多久,起多大作用,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