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周易.系传》讲,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说,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现在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在录音机里播出来,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不同的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文字,文字变成博客文章,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了一层了,更加不了解的是,听者或者看者本身的素质和修为是否能驾御的了....这也是很大的问题。
我们研究孔孟之道,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入手,现在我的观念,有很多大胆的推翻了古人,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现在我们手里的书中,一圈圈的,是宋儒朱熹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条的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股市的思想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把真正的分析手法和交易手法,都给切割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教条了,口诀,。大家都是拿着其中一小部分在那里背教条。于是出现了那些没得到其中真谛的人大嚷技术无用论。
更有甚者,以为看了几篇博文,就真正的理解了文字的意思,理解了分析和交易手段,理解了此中精髓。(有这样的想法的人,把文章的第一个字开始的地方,好好看几遍体会一下)
从宋代以后,尤其是到了明朝,朝廷考试题目里有《论语》的教条科目,而且就用朱熹的点评过的书。于是大家都是为了考个好的分数,取得一个好的功名,思想被这书的意思给圈住了,四书五经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孟思想里了,已经不是原来的孔孟思想了,形成教条主义了,于是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了。
我们做股票的人,很多也都知道学习很重要,但也是为了眼前的一点小利润,形成了类似上面讲的那些人一样,整天去找什么绝招的天书,找什么短线黑马的技巧秘籍.......最后忙来忙去,也没挣到钱。
学《论语》,是为了从这书中学习大智慧,而不是让你去背教条或者断章取义,学习股市思想和这道理一样。
所以,我也总劝身边的人,学习股市交易技术,也得从基础的理论学起来。尽可能的去看那些真正的高手和大家写的经典的书,还原真正的核心思想。比如,张龄松的《股票操作学》,该君经历了20多年的市场磨练,才写了这本书,绝对算的上经典中的经典。
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当你真正的掌握了这些内容,那你会发现,现在的这些股市理论的什么绝招,都只是这些经典书籍的冰山一角而已。
市场分析,交易技巧是综合的,系统的知识,这就如同大学生毕业,也是通过学习教科书,基础知识,大量的实践练习为主,容后辅助性的看些别的教材,才能毕业。这就属于系统的学习。
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大学生整天就靠看了几份报纸或者杂志就通过考试毕业的。
谈一下大盘,由于前期中小盘股上涨角度太大,指标太高,权重股还的修正形态,继续增仓,供求关系产生了失衡,这是内因之一,最近三周连续发行29只新股,这种速度,太快了,而且那些上来的股,都疯了,上来很多都几十元一股,谁玩呀?
正因为这二点,才造成了下跌的主要原因,加上基本面上的因素当导火线,出现了下跌。
同样的下跌,有的股由于翻了几倍了,属于阶段放货了。
有的低价股,还没炒过呢,庄家也大量的建了仓,现在也调整,那是清洗短线获利盘,让另一拨看好的人进来,间接抬高市场的平均成本,同时庄家也低吸些筹码。
这二种股,虽然同样都在调整,但背后的意思却完全不同。
我要选择的就是后者。
现在那些上来的新股,一是价格太高,二是时间太短,庄家根本无法完成建仓。它们爱干嘛干嘛,我根本不去看,那些炒高了的股,我也不去看。等着它们完成我的选择条件在说。
这样,我的选股范围一下清晰起来了,而且范围也缩小了。选股的要义: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
当别人整天争论着大盘跌到哪是支撑,为什么下跌时(把时间都给浪费了),我却只按我的选股条件观察我的目标们。
至于大盘,前些天的周线图已经说明了。绿线的三角形是第一支撑区域。
这个月,我认为是给2010年1月份做准备呢。(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