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没有文本依据的缺陷(之五)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湖北阳新435200
下面请看“试论”对什么是“本体论思想”所作的解释:
“‘本体论’(Ontology)作为关于on(英文to be)的学说,有人主张应将其译成‘是论’ 。一般地说,本体论就是对‘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内在理由的追问,亦即揭示事 物‘是其所是’的学问。Being(译做‘在’、‘是’或‘有’)含‘肯定’之义,它构 成使beings(译做‘在者’、‘所是’、‘是者’)成为可能的内在理由。”
那么,我们就根据未知的这段对“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的思路,来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而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重新创立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的理论前提。也去按照“一般地说,本体论就是对‘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内在理由的追问,亦即揭示事物‘是其所是’的学问”来确认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是在“实践”的“解释世界”的前提中存在呢,还是在“实践”的“改变世界”的前提中存在?
“实践”这个范畴的自身是去实践什么?是未知或不知的。只有当实践者持有确定其意图和目的去“实践”,人们才知道是去实践什么。
然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第十一条阐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以及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所阐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将“实践”的前提确立在“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认知前提上,并认为“哲学家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解释世界”,并不是在真实地“改变世界”。同样,恩格斯也是将“实践”的前提确立在去解决“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本理论。因此,“试论”要从“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这个确立来理解:
“马克思从未抛弃本体论,只是完善和重 建了本体论,从而改变了本体论的历史形态。”
只有这样将“改变世界”作为“实践”什么的宗旨,才对马克思“改变了本体论的历史形态”有一个确定性的理解:“就是对‘所是(者)’‘是其所是’的内在理由的追问,亦即揭示事 物‘是其所是’的学问”。
然而,“试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确定在“实践”的范畴,而没有界定是哪种实践,就做出判断:
“人们之所以否认马克思有本体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过分拘泥于本体 论的形式特征,遗忘了它的实质。由于本体在本体论的展开中具有某种功能性特征,我 们应该从这一角度来辨别它在不同哲学家富有个性的语境中被赋予的不同名称所掩盖着 的实质。”
这段论述的观点只能是对“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而再度去曲解。因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合作钻研的见解,是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中的认知前提,而不是仍旧立足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这一角度来辨别它在不同哲学家富有个性的语境中被赋予的不同名称所掩盖着的实质。”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确定的是脱离“哲学家们”的“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因此,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才是未知所说的:
“马克思真正终结了以往历 史上本体论的知识论向度,使它重新回到了人学视角。倘若把知识论意义上的本体论当 作一种自明的判断尺度,就将既误解马克思,又误解本体论。”
可是,未知并没有从“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这个角度去定位,而仍旧是从“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而选择:
“马克思的哲学建构由于达到了对‘能是’和‘当是’及其张力结构的自觉,形成了与 旧本体论不同的进路。”
由此可见,未知仍旧从“哲学家们”的队伍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去“建构由于达到了对‘能是’和‘当是’及其张力结构的自觉,形成了与 旧本体论不同的进路”,由此仍旧将马克思的世界观、历史观的辩证法当成是“解释世界”来“达到了对‘能是’和‘当是’及其张力结构的自觉,形成了”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然而,这能是文本中的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吗?实质上,是未知的“试论”而论的马克思才是属实。
然而,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其“能是”和“当是”而能不能用其解释“其张力结构的自觉”来实现呢?实际上,用马克思确立的两个前提去观察、去考察其事实,未知的“试论”仍旧是马克思界定黑格尔体系一样的“虚假”属性。因为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中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从解释“其张力结构的自觉”性来实现“能是”和“当是”的东西。
文本中的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确立在“改变世界”的实践前提中,用“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暂时的”作为认知前提的。同样,恩格斯也是从“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前提中来界定:“凡是现存的,都应当是灭亡的”而确定了存在时空范畴中的现存事物的归属。当然,不是任意来否定现存的事物,而是要“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来印证:现存的事物是不是过时的。同样,在现实中而出现不同于现存的事物,就要在实践之前做出论证即去“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来判断它是现实的事物?还是比现存的事物而更不如?只有这样的哲学思想才是真正地去实现“能是”和“当是”的东西。什么用“其张力结构的自觉”的方式去解释世界,仍旧不是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中是真实的,而是虚假的。
因为:
“第一,它使哲学真正获得了超验视野,从而使本体论回到自身。”
只能是将“本体论思想”当成“使哲学真正获得了超验视野,从而使本体论回到自身”,实质是虚假的解释。事实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是在重新创立“改变世界”的立足地、认知前提。事实上,“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是用于在实践之前的判断、分析、推论和预测其在实践中、以及在实践之后的结果,那是为了什么样的意图和目的,以及能不能实现理想的精神信念?因此,只有这样的本体论思想才在现实性中是真实的。然而“试论”所认为的:
“第二,它使哲学真正立足于人学的立场,从而使本体论同人学视野内在相关。”
事实上,这个“第二”所确定“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就更是虚假的解释。我国长期以来是由儒家思想在影响着“人学的立场”与“人学视野内在相关。”然而,“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只是在相对“改变世界”的“来实现”和“能实现”的认知实践的前提的确立。
事实上,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人学的立场”和“人学视野内在相关”的道德、人生、意志等等的精神范畴,只要是被现实和历史过程而确立成是共识观,那是永恒的真理,这类真理是不能动摇的思想根基。否则,人类就不会有社会稳定和人与人安居乐业的追求可言。
然而,“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是不会动摇“人学的立场”和“人学视野内在相关”的道德、人生和意志等等的共识观的。因此,马克思是使“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在“改变世界”的实践时空的范围之“内在相关”,这才属于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既在解释看法哲学的认知前提中有其价值,也在改变实现哲学的认知前提中有其价值。
总之,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本体论思想及其特征”,是总结归纳在:“现实的事物”与“现存的事物”的关系问题而体现着。也可以这样来说,马克思的本体论的立场,是运用现实的事物去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的本体论思想是确立“根据经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来证明本体论的立场,它在现实中、在历史中所占有的、扬弃的,它们是不是正确性的,不是用本体论的立场来决定的,而是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联系和根据来决定的,这才是马克思的本体论的特征。请大家关注本文补充之六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联系地址:湖北省阳新县胜利街49号 邮政编码:435200
联系电话:0714-7324356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09-12-25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