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芍药居看到一城管车开来,路边小贩四散逃窜。一骑三轮的差点把我撞到。我很奇怪,城管真的有这么可怕么?大晚上的,卖点东西,即方便了市民,又解决了就业维护了社会和谐,为何城管要打破这种和谐呢?大晚上的,城管在车里有暖风,小贩们逃窜的样子,真是看了就心酸。社会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
昨天晚上我立即想把当时的想法发到网上因此用手机打开新浪围脖,把当时的气愤写成一段不足140字的文字发到微博。可惜网络不争气,没有发送成功。这一百多字的愤怒和无奈,也可能因为关键词城管的问题,不成功。
今天早上起来,经过昨晚看到小贩四处逃窜的地点,突然又想起昨晚的民生,真是难过。
城管来了,就跟鬼子来了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在网络上,谈及城管驱散小贩的情况,多数人会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来描述。民生之多艰,不是真的艰难到吃不饱饭,而是艰难到没有一个公平的养活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环境。有权有势的人也许可以不用花一分钱得到想要的东西,而贫穷的路人用自己最的血汗,可能换不回来一顿饱饭。这就是需要哀的地方。
网上看到一幅《耍猴图》,也恰好配合这种哀。可惜,那种哀,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如今,社会主义新社会,难道还要这样哀下去么?或者城管,面对小贩,也有一种耍猴的心态?看着他们逃窜,我真的很难过,很愤怒。
蒋兆和称自己的作品“能搅动你埋藏在心底而久不流出的一滴人生之眼泪!”《耍猴图》即是如此。蒋兆和的作品具有一种深沉的悲剧忧患意识,他那颗悲天悯人的心,与中国古代正直文人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长叹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胸怀,在蒋兆和的笔下得到了更直接的表现。
《耍猴图》创作于1942年,是年正是那幅令蒋兆和名垂青史、可以与毕加索的《哥尔尼卡》并称的不朽巨作《流民图》诞生的前夜,因此,《耍猴图》的人物或许就是《流民图》中百位难民的一个剪影。画中的老人孤苦伶仃,与猴、犬相依为命,“咱家三口走遍江湖,经几许风波和困苦,人生的滋味都在我锣儿敲起的时候。”画上的题款读起来令人心酸。老人一身短打,肩背卖艺箱囊,左手持锣鼓,右手执棒槌,似乎正在无力地吆喝着乞求行人的捧场;着红色上衣的猴子是整幅画面唯一的鲜亮色彩,它骑坐在狗的身上,东张西望,似乎体味不到生活的艰辛。老人与猴子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增强了画面的悲剧色彩。
我所居住的社区非常平静,除了发生车祸,或者城管来了,那个社区几乎是我所见过的最平静的社区。我在那里住了将近10年,真的是住得自己心情很好。但随着城市的发展需要,我那个社区也不平静,基本那些看起来不便民的设施都被因为奥运和城市发展而铲除了。
今天是圣诞平安夜,我希望我居住社区的那些小贩们,能平平安安地,而不要担心城管的再次光临。
===========
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去网上搜,能搜到几篇和我体验一样的关于“城管来了的文章”,转帖在此,以作参考:
Richar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如同 猫鼠 游戏.
他们没有办理合法的经营手续,他们污染了街道,他们的秤有问题,他们阻碍了交通.
可是,他们是老鼠吗? 需要被消灭吗?
他们不过是为了讨口生活.
青青河边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一扭头,是位失去女人特征的妇人,扯着一包散货,刮着一阵狂风,以超越刘翔的速度从我身后呼啸奔过,随后又是几位逃命者,他们惊慌失措的表情,比起汶川大地震中的灾民来,更教人心惊胆寒。托在手中的可爱的青蛙鞋也被摊主夺回袋中,仓皇逃离。是城管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