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2)
[摘 要]全球气候变化逼迫人类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模式,“两型社会”建设设想与中国人口压力的国情,决定中国现代化要走高度集约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在“低碳”条件下,后发地区如何发展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是需要认真研究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黄冈市为例,提出四个转向,用新的价值取向取代原有的社会运作模式,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多元经济;人口进城;项目招标;就业创业
2009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林,在举行“2010年《社会蓝皮书》发布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说:“200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2006年就超过了2000美元,到了2008年,超过了3000美元,到2010年,我们将会接近人均GDP4000美元。这比我们原来说的到2020年才达到人均GDP3000多美元,时间大大的提前了。”[1]
黄冈市是一个革命老区和传统农业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具有中国中东部后发地区的许多共同特征。近几年来,黄冈市委、市政府确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呈现出发展提速、质效同增、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成为推动黄冈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84.91亿元,同比增长30.1%,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6.48个百分点,超全市GDP增幅16个百分点。工业入库税金10.93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的42.6%。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334.4亿元,增长67.4%;实现利润12.7亿元,增长29.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59.6亿元,增长31.7%,超计划11.7个百分点,黄冈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加快。
黄冈市近几年招商引资硕果累累。2003年至2007年,黄冈市共引进项目4785个,总投资1074.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75.37亿元。2008年元至5月,又引进项目576个,总投资688.2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0.6亿元。全市外来客商60%以上投资工业项目,外来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湖南太子奶、北京汇源、杭州娃哈哈、内蒙古伊利、台湾亚东、台湾乾龙精机、江苏振达钢管、香港稳健、美国杜邦、比利时高格等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相继落户黄冈,成为该市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2]。
但是,2004年,黄冈市人均GDP在全国278个地级市中占193 位,人均8,778人民币;2008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600.8亿元,人均9001元,折合成美元是1318美元,当年全国人均GDP3315美元,黄冈2008年的人均GDP只相当于全国2003年的平均水平。
2008年,黄冈市在湖北省17个市、州人均GDP排名第16位,仅高于恩施州。其中,2008年各市、县GDP总额排名是:1、武穴市:87.79亿;2、麻城市:83.6亿;3、浠水县:78.1亿;4、蕲春县:76亿;5、黄梅县:67.72亿;6、红安县:48.89亿;7、罗田县:47.5亿;8、黄州区:40亿;9、团风县:29.58亿;10、英山县:27.44亿;11、龙感湖管理区:10亿。[3]
2007年人均GDP(万元人民币/人)排名是:1、黄州区 1.531;2、武穴市 0.883;3、英山县 0.662;4、蕲春县 0.596;5、团风县 0.576;6、红安县 0.572;7、浠水县 0.567;8、黄梅县 0.565;9、麻城市 0.549;10、罗田县 0.472。[4]
从数字上看,黄冈市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数的三分之一强,处于全省最落后阵列,分县市看,更不乐观,黄冈总体上仍然是一个比较落后地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80%以上的国土面积如黄冈市一样,处于中下等发展水平。
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虽然中国政府代表发展中国家争取到有区别的减排责任,最终没有达成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但温家保总理向世界发表自主的国家减排承诺,全球气候变化逼迫人类必须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模式,势必对我国未来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也预示着人类发展方向的调整。而且,黄冈又是“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武汉城市圈之中,“两型社会”建设与人口压力,决定中国现代化要走高度集约化、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发展道路。如黄冈这样的后发地区,原有发展模式、思维方式和整个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动力必须切换。
一、用“多元经济”取代单一工业发展模式
2009年12初召开的2010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转变发展方式”。标志着我国经济由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开始转变,各行各业协调发展,调结构、扩消费将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因此,黄冈的经济发展思路——“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招商,着力抓环境”,需要作出调整。
工业化,不等于遍地建工厂,工业社会是全面发展、进步的社会。澳门的博彩业收入占财政收入70%、云南70%财政收入来自烟草、山东寿光以蔬菜种植为主、温州以小商品著称于世、新西兰以畜牧业为核心、冰岛以渔业为生等等,国际国内各经济体的产业现状,说明任何地区经济发展,无论正确与否,都有其历史发展渊源,体现当地资源特点。发展经济,如不与当地资源条件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010年,中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要下降到10%以下[5]。而后发地区的黄冈市,从社会体制规范的从业人口数看,绝大部分居民是靠这“10%”的产值生活,但实际上并不是这回事,黄冈市730多万人口中的主要劳动力,大多是从事非农产业。农业,实际上只是本地区大多数居民的付业和抵御社会风险的“保障业”。同时,一方面,政府大力发展工业,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从事个体经营等,事实上在弱化与虚化农业产业;另一方面,又坚守、固化原有社会管理模式,人为设置诸多从业障碍、经营阻力,没有为居民转业、创业创造合适的条件与环境。政府发展工业经济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与施展,居民发展百业经济的积极性,却没有调动和发挥。本地民间新生产业,始终没有合适的土壤与肥力。呈现出:工业在招商引资中顽强拼搏,农业在日益凋敝中保肚子,其他产业在抑制与压制中自生自灭。
中国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消费结构日新月异,产业发展却是单一的加工业突围,经济发展只是政府主动,没有调动人民群众主体,必然难以超越其他地区。
社会产业本来就是多元的,具体到某一地区以什么产业为主体,以什么产业为发展龙头,任何人说的都不算,只有在市场竞争中全民参与下大浪淘沙,方能显露出来。从大的方面讲,黄冈决不能脱离农业谈发展;工业化绝不能离开城市扩张;主体产业、龙头企业不可能事先设定,只有在发展中凸显;整体发展思路要以社会消费需求为源头;人民的幸福离不开就业、创业与优质公共产品供给;人民群众才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党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的引导、协调、促进作用,不可或缺。
多元经济,不是不发展工业,而是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前题下,多业并举。例如;黄冈的人文资源厚实,有利于发展旅游业;黄冈的教育有名气,有利于发展高等教育产业;黄冈的农业资源优越,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黄冈的水资源充沛,有利于发展养殖业;黄冈的人力资源丰裕、低廉,有利于发展加工业、服务业;黄冈的干部上进心与吃苦精神强,有利于招商发展工业等等。
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展经济的动力不足。黄冈人还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区域上讲,“有所为”是指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有所不为”是指对大别山深山区最落后的地方,保持原生态不变,不要强迫他们致富。在低碳经济、“两型社会”条件下,要坚信“‘青山绿水’是财富,‘经济落后’是资源”,越落后,生产、生活保持原始状态,越是未来城市居民向往的生活状态。
后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在“百业”,工业,只是其中重点之一。如何发展百业,发展那些产业,它潜藏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重要的是要把每一个后发地区群众激发成发展经济的主体。政府,一方面要主导、引导重点项目,另一方面,重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干部发展经济是为政绩,群众发展经济是为赚钱。黄冈的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政绩需求上,要建立在利益追求上。
二、用“人口进城”取代单一GDP数字增长
现代工业与知识经济社会,是以城市为主体的空间布局,黄冈的经济落后,主要是城市发展不足。放开农村人口进城兴业、居住,必然就有GDP 产生。
后发地区的黄冈市,本来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市府所在地黄州,本质上也是一座县城。各县市的县城(包括黄州)是黄冈城市发展的天然基础。目前的县城,主要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集中地,县直机关和干部集居的村庄,个体户与与集市交易场所,城市品质极低。
近30年,各县、市城关地区发展相对迅猛,人口集居速度提高,初具城市雏形。加之,交通、通信现代化提速,县城与乡村交往频繁,“走州下县”已经实现早出晚归了。
县城,在普通百姓心中本来就是城市,是外面的世界。县城是乡村人口走天下、闯世界的第一站和起点,回到县城就是回到家乡的意识恒久不变。中国,现有600多个大、中城市,都是一模一样,没有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就个性,对城市来说就是“乡土气息”,县城是最有“乡土气息”的城市,县城是中国目前最宜居城市,它目前还没有“出行难”、“垃圾处理难”、“高房价”等大城市病。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卫生医疗、高教普及等政策逐步实施,把县城建成中国特色城市,具有天然的良好基础。
黄冈各县、市的县城,未来20年,如按50万居民规模设计,就能集中全市80%以上的居民。在人口城市化上与国家小康建设与现代化同步,虽然黄冈的GDP没有上去,只要人口城市化实现了,本地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上去了,照样是小康、一样能现代化。黄冈不应与沿海发达地区去拚GDP,要与发达地区比居民幸福指数。黄冈人民只要过上——“收入不多,满足家庭吃、穿、住、行足够;物价不高,享受档次不比发达地区低,就行。”如果发展过程中的创意新颖,“城市营销”工作做得好,有可能的话,黄冈地区产生一两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不是没有可能的。
现在在县城居住的居民,不一定都有城市户籍,县城的居民中,大多数在乡村有家、有房,甚至有田、有地。需要政府在放开县城户籍管理的同时,完善乡村户籍管理。从现在起,对县城的户籍要完全放开,由过去千方百计转成城市户籍,变成政府鼓励居民转为县城户籍。由农村迁居县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件大事,没有事业和谋生手段,一般情况下,不会放弃农村的居民身份,估计“农转非”,对于政府来说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当县城常住居民达到20万以上时,县城的产业结构需要升级换代,城市品质需要提升,仅为居民生活服务这一项,就能创造一大笔GDP,加上城市居住、生活、教育、养老、健身、医疗等模式不断翻新,个人修养、城市意识与生存竞争,必然促进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鼓励事业在乡村,居住在县城,事业在大城市、家庭在县城的这种两栖生活方式,成为县城的特有现象。
除县城外,黄冈地区还有许多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小城镇,其发展潜力不可小视,但需要我们采取非常措施,才有可能与县城城市比翼齐飞。例如:与九江对岸的黄梅小池、与黄石隔江的浠水散花,我们能否划定城市建设区域,租给九江和黄石70年,让他们帮助我们建设和发展。还有蕲春的蕲州、武穴的梅川、罗田的三里畈等,能否向世界招标,建设低碳经济试验小城市,或者租给港、澳和台湾的城市经营50年。
黄冈的确需要发展、需要快速发展,但要有好的创意,让外来的“和尚”念经。
三、用“项目招标”取代单一招商引资工作
作者几次参加全国和国际学术会议,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黄冈在什么地方,但每说一个黄冈的名人,却无人不知,没人不晓;说起黄高,更是赞叹不止;可谈到佛教四祖和五祖,却没人听说过。同时,作者也到江浙地区实地考查,发现江浙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并没有黄冈好,人地矛盾突出,“浙商”是靠农业发展无望中培育出来的。因此,我的结论是:黄冈在工业社会发展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社会生存条件优越造成的。
近几年,黄冈的“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但需要把“招商引资”工作只是干部的工作,扩展为700万人民大众的事务,变发展工业为发展百业。各级党政机关,制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经济资源、人文地理条件,提出建设项目,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
市、县政府,要从直接招商与帮助新建企业的烦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主要做好当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社会服务工作。具体操作完全按市规律、由企业操办。鼓励家族企业、合伙制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法人组织成立。培育当地土生土长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黄冈市的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要着重做好“城市营销”,把黄冈市和各县市当作商品向世界推销,创造品牌。
发展,是人气的集聚,有了人气,就不愁不发展。但人气靠项目支撑,像黄冈这样的后发地区,发展就是项目建设。没有建设项目,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2008年底,国家推出4万亿投资,黄冈就因为没有项目可供上报,没有争取到国家的支持。因此,黄冈的发展,关键就是党和政府带头推出、创设各种类型的建设项目。从黄冈市整体区域看,不乏大的项目可供选择,如与武汉有轻轨项目,我们可以推出与武汉轻轨连通的十个市县的轨道交通;可以推出与周边城市无缝连接的半小时经济圈;可以推出与黄石、九江、安庆共建一个机场;可以推出与武大、华工和港、澳、台多所大学共建几所黄冈分校;可以推出与周边城市共建鄂、豫、皖、赣共建四省旅游服务区等等。同时,各县市也可以推出各自的建设项目。
目前,制约黄冈人的思路,主要是“没有钱”。其实,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仅2009年,银行增加贷款额度近10万亿,只是黄冈没有项目可供选择。同时,我们任何家庭建私房等大事,大多没有在银行存有足够的项目建设资金,都是东拼西揍、靠借贷建成的。办大事、大建设没有不借钱的;办企业,没有不贷款的;避风险、少办事、不办大事、更怕借钱办事,是黄冈人小农意识的致命弱点。
项目建设有学问,它分公共项目和私营项目。公共项目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没有固定的消费者,也不能排斥任何消费者,专业名词叫“公共产品”,如公路、桥梁等。私营项目是指有具体的消费者,消费过程是排他的,专业名词叫“私人产品”,如食品、衣服、房屋等。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由企业提供,这是现代社会分工。在经济发展后发地区,不管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政府都可以推出项目,但是,即使是公共产品,也不一定由政府直接生产和直接经营,都可以交由企业投资和经营,政府履行其监管职责即可。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运作模式。
推出了项目,不一定马上就能建设,开始只是一种设想、创意,要等时机成熟,遇到好的机会,才可能促成。如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其创意都在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100年前。但没有创意就不可能有项目,没有项目,就不可能做这件情,有了创意,就要有设想与设计,就有可行性研究,就可能遇到机会,没有项目,有机会也不可能有建设。黄冈人要有创意、要有设想,那怕是目前看来很不现实的“痴心妄想”,也比没有设想好。
四、用“就业创业”取代单一社会管理控制
地方党和政府的工作千头万绪,既要贯彻党和国家的指示精神,又要社会稳定与多项硬指标的完成,但经济发展是我们的工作中心,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2009年以前,GDP崇拜现象泛滥成灾,左右着我们每一位干部的神精,尤其是地方党政一把手。这是不正常的,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人民的需要才是我们党的第一需要,就是我们每一位党政干部的工作主体,人民需幸福的生活,GDP只是一个统计数字,GDP的增长不代表人民的幸福指数提高。
目前,后发地区的人民群众生活,还没有小康之前,“钱”的多少与“幸福”是直接相联系的,“有钱就幸福,无钱就痛苦”是目前最直接、最真实的民生问题。政府不能只想到扶贫、给钱、给物,给钱、给物是对哪些的确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措施。黄冈,人口多,劳动力素质低,有体力无能力,有致富欲望,但没致富门路的人比较多。党和政府要为民众创造就业岗位与创业条件,才是其天职所在。只要有劳动能力的黄冈人,个个能就业,并努力培育创业人才,黄冈的经济发展、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幸福就在其中了。
人民群众需要的就业是最低的幸福标准和必要条件,创业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创造就业岗位的必然途径。为了人民大众的基本幸福而努力,就是党和政府工作的基本目标与宗旨。二者的结合,集中反映在经济发展上。所以,黄冈的经济发展最终就是培育创人才,黄冈人呈现的社会主体缺乏创业意识、创业人才、创业行动,是黄冈需要解决的最现实、最根本的大问题。然而,现实状况是:黄冈人,缺少施展拳脚的天和地,大多数人需要就业、需要就业岗位,还有更多的人需要创业。尤其是创业人才,不仅得不到重视,反而创业意识被压制、甚至打击,创业的点子和动机得不到鼓励,引来的是敝视,个人创业又寸步难行,走到任何地方都是阻力、收费、压制、打击,投资没有本钱,想贷款没有门路,想扩大商业规模没有可聘用的专业人才等等。
因此,黄冈的各级党政干部,不仅要招商,引进外地“大老板”为黄冈人创造就业岗位(注意:招商的直接目的是为创造就业岗位而非创造财政收入),而且,主要精力要用于培育本地创业人才。其实,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今天的老板,过去大多也是“泥腿子”,他们都是在“游咏中学游咏”,向外商学习和在商战中锻炼出来的,没有谁天生是“老板”。黄冈哪么多的个体户,他们个个都有自己的一套,都是在实践中学习的,我们不要轻视黄冈人的学习能力,只要政府提倡、鼓励创业,把个人创业提高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各部门为创业大开绿灯,创造一个创业的宽松环境,创业人才自然涌现出来了。
创业是一件难事,具有创新意识、素质的人,才可能为创业提供创意,“创新人才”其实很讨厌[6]。
第一,鼓励创业,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克服许多痛苦。一是要容忍创意者的“痴狂”与“执着”;二是要听得进逆耳之言;三是要忍受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四是听到的大多是不现实枉想;五是其想法大胆,实行的难度大,而且不一定能成功的傻事情;六是这一类人大多被认为是一些偏才、怪才。对这一类人才,政府需要设置创意、点子公司,给一个点子,记录下来,给五到十块钱,签个合同,买断产权,再把这些创意与点子,免费向社会公布,让有钱的人和实干的人去实施。
第二,具有现代公司意识的人和一个肯有共同意识的实干团队,才有可能办成事情。例如:黄冈若是想从汽车产业上打开缺口,要么就做“房车”或“车房”,要么就做电动车。它一要技术,二要投资,三要管理团队,四要有厂房,五要营销。没有一项不是难事,首先就是团队的组成,人才招聘,合作伙伴寻找,公司的形式,开办经费,股份份额等。若是你争我夺,还没开始就会“倒闭”。
第三,办成了公司,要做大难、做强更难。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与帮助,国家政策的扶持,部门的配合,齐心合力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服务,办成的企业,也成不了“海尔”、“华为”。若仍然是部门创收、执法检查等管理与控制,只想着“收费罚款”,再有实力的企业,也会垮掉。
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党中央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主要是对我们的党政干部和部门的同志讲的。如果黄冈的党政领导和公务员,都能够不重视GDP,但要经济发展;不要排位和名次,但要实现人人就业;不求一名惊人,但求创业环境好;个人不求升官发财,但求辖区民众幸福指数逐步提高;部门不创收,只求企业多创造就业岗位。这就是发展,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以人为本。
2009年12月23日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直播文字整理,编辑:段若兰,社科院专家:中国人均GDP明年将接近4000美元,2009年12月21日.网址: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09-12/21/content_9207315.htm..
[2]黄冈市政府网站,黄冈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4月8日.
[3][4]转引自2008和2009黄冈统计年鉴.
[5] 齐鲁热线---财经,社科院:明年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下降到10%以下,2009年12月21日.
[6]柴福洪,“创新人才”其实很讨厌[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1月20日第10版.
作者简介:
柴福洪, 男, (1957年5月-- ), 湖北蕲春人,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职教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研究方向: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联系方式:电话:0713-8348688 传真:0713-8345265
地 址: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南湖桃园街109号 邮编:43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