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有哪些饮食习俗?


应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之约而写 CCTV《電視詩歌散文》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的先民已用土圭观测太阳测算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传说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很隆重。而真正把冬至当成节日来过,始于汉代,盛于唐宋,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冬至的习俗是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则是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游子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冬至还要祭天祭祖的。如果外出不回家,等于不认列祖列宗。不仅受到谴责,自己心里也会充满负疚感与漂泊感。】                                                          冬至的爱■ 洪烛

                          

   今天是冬至。北方的习俗,冬至要吃点儿饺子,就不会冻掉耳朵了。我是移居北京的江苏人,第一次听说,自然一乐:想不到饺子与耳朵会产生如此联系。太有童话色彩了。看来北方过往的冬天确实严酷,使人生怕身体的某个零部件会成为牺牲品。

   接受了北方的风俗。我也不该马虎呀。没时间包,就去超市买一袋速冻的。总算对得起这个不是节日的节日。一边煮,一边自我调侃:今年冬天,耳朵有保障了。

   冬至吃饺子,打着耳朵的名义,满足这张嘴的。馋嘴的人总能为自己的馋找到种种理由。

   饺子的发明,据说就与冬至这个节气有关。古代医圣张仲景在长沙做官,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寒冬,一路上发现许多百姓冻烂了耳朵,他就用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热汤煮熟后施舍给冻伤的灾民。这种最初叫做“捏冻耳朵”的食物后来被命名为饺子。“吃了饺子不怕冻”,仿佛童话里的情节,却体现出古人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里依然存留的美好愿望。冬天虽冷,人的心肠总是热的。即使在冬至,在这冬天里的冬天,人还是有梦想的。

   饺子很普通,却和中华医圣挂上了钩,和源远流长的中医挂上了钩,说到底是和一种慈善的精神挂上了钩。这种很“中国”的食物,也就成为冬至的吉祥物。今天的一盘热饺子,仍然能把我带回千百年前,重新走上张仲景返回南阳老家的那段雪路,我仿佛看见我们的医圣,因为百姓深受严寒折磨而热泪盈眶……我们的诗圣杜甫不也如此吗?当茅屋为秋风所破,他想到的不是自保,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的先民已用土圭观测太阳测算出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传说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很隆重。而真正把冬至当成节日来过,始于汉代,盛于唐宋,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北方冬至的习俗是宰羊、吃饺子、吃馄饨,南方则是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游子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冬至还要祭天祭祖的。如果外出不回家,等于不认列祖列宗。不仅受到谴责,自己心里也会充满负疚感与漂泊感。

   和一般的节庆不同,冬至是一个严峻的节日,意味着自然对人的考验,尤其是对人心、对人性的考验。最寒冷的一个阶段就要到来,你准备好了吗?你在为自己打算的同时是否还想到别人,想到更为困难的同类?毕竟,我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后代,都是诗圣杜甫的后代。只要有一份爱,冬天就不可怕。人类自古至今都是在互送温暖、以心连心彼此援助而战胜任何灾难的。比冬天更寒冷的是人的无情。天地无情,人有情。

   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古人在这天早起画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个瓣,名为“九九消寒图”,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就“出九”了,所以冬至又称“数九”。意味着进入数九寒天。民谚唱起来很有画面感: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在我眼中,不仅是一个节气,更像是一门哲学。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心灵与心灵的关系。冬至,冷空气与热血的关系。越是在寒冷的时候,人越容易感到孤独。越是在孤独的时候,人越需要爱心,用爱心来彼此取暖,获得坚持下去的力量。

   冬至这一天有着一年中最长的黑夜,许多家庭利用这一夜,围坐在一起,用糯米粉做象征团圆的"冬至圆",感受其乐融融的亲情。为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相区别,冬节前一日叫"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人已经长了一岁。

   我童年时,听见奶奶说“冬至”了,就问奶奶“冬至”是什么。奶奶说:冬至是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我对冬至的印象,就是天早早地变黑了。我和小伙伴们也就仓促地结束了户外的游戏,跑回各自的家——就这么一会儿,灯已经点亮了。冬至的这一天不太好玩,黑夜提前到来了。而孩子们大抵是害怕黑夜的。我那时候之所以对冬至并没有更大的畏惧,还因为自己有奶奶陪伴。因为自己有一个家,家里有一个烧蜂窝煤的火炉,炉火上正煮着奶奶亲手擀的长线面……

   尤其是某年冬至,把门前道路都封堵了,每栋房屋都像一座孤岛。我贴在窗玻璃上看外面的雪景、看屋檐上垂下的一长排匕首般寒光闪闪的冰棱,一点也不害怕,说白了还是因为背后有一个慈祥的奶奶,有一个家。如果一个孤独的人,遇到那样严酷的冬至,一定会感到加倍孤独吧?

   后来,我长大了。后来,每年都有冬至,都有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我的奶奶却不在了。每年冬至,我再也得不到奶奶的陪伴。在这一天里,我最容易想起的就是童年,就是我的奶奶。

   虽然现在的屋子里已经有暖气或空调,想起奶奶的时候,我还是感到有点冷,有点孤单。悲伤的时候,我不禁想:天黑得这么早,不如早早地睡吧?可总有些事情无法遗忘。这一天里,我总想问候一下去了天国的奶奶:奶奶,又是冬至了,您自己也要注意保暖啊。

   偶尔听流行歌曲,有一句歌词叫“我的黑夜比白天多”,忽然觉得,这可以引用过来形容冬至。冬至,黑夜似乎比白天长,我的回忆,似乎也比眼前的现实更为漫长,因为它充满了对岁月与人的感叹。连童年都像刚刚发生在昨天的事情,而又如梦似幻。

   童年,如同另一个小小的我,正扒在大雪封门的窗玻璃上,好奇地打量着外面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上顶风行走、逐渐长大的自己。虽然那个风雪中的身影注定将越走越远,越来越无法辨认。即使在最寒冷、最单薄的日子里,未来在我们眼中也充满神秘感,让人翘首以待。正如冬至之后,阳气回升,白天一天比一天长,民间以中午门前日影为测标,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称这天为“长至”。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天要多用一根线。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古人认为冬至阳气生而君道长,是乱而复治之机。杜甫诗中写过“冬至阳生春又来”。让我想到雪莱的著名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有的未来,其实都离我们不远。所有的现实,无论多么严酷,都将变成温暖的回忆。

   不知道别人怎样,二十四节气里,冬至最令我难忘。

 

                       冬至的爱■ 洪烛

                            

这是一年里白昼最短的一天

这一天里有着最长的黑夜

在雪花纷飞的梦里我看见你了

却不知梦外面的我是否能够被你看见?

 

冬至,依偎着炉火就是幸福

冬至,灯光在诱惑我的双眼

游子哪怕走得再远,他和家的关系

就像两只失散的棉鞋,期待团圆

 

最寒冷的节日,我似乎已经变老

又似乎还没有离开童年

你爱梅花吗?它开在一幅画上面

至于雪花,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压岁钱

 

冬至,孩子呼唤着老人

老人又呼唤着更为苍老的祖先

心与心之间总有一根红线相连

眨一眨眼,春天已等候在山的那边

 

 

             中国有哪些饮食习俗?■ 洪烛

    有河南的朋友来,约我在楼下的东北乡村菜馆小酌。从办公楼到菜馆只有几百米距离,风却吹得人浑身发冷。朋友说,今天是冬至。又说,北方的习俗,冬至要吃点儿饺子,就不会冻掉耳朵了。我是移居北京的江苏人,第一次听说,自然一乐:想不到饺子与耳朵会产生如此联系。太有童话色彩了。看来北方的冬天确实严酷,使人生怕身体的某个零部件会成为牺牲品。不是还有个传说嘛:黑龙江人在野地撒尿,拿根棍,随时准备敲断冻成冰柱的尿液,以求脱身。当然,那是夸张的笑话。
  在馆子坐下,点完菜,又叫一盘饺子。服务员说没有,只有锅贴。这算什么东北乡村菜馆嘛,冬至的这一天,居然没有饺子。估计是南方人开的,打着东北的幌子。朋友无奈:那就改锅贴吧,代替饺子,总算一点安慰。等锅贴端上桌来,却是一副春卷的模样,只不过两头露着馅,而且是在平底锅里生煎的,一面已快煎成焦黄的锅巴了。闭着眼凑合吃吧,朋友说,就当它是改版的饺子。嘿,他直到这时候还没忘掉饺子。吃的习俗,真是深入人心。
  下班后去小区物业交暖气费,拎着刚买的一袋生肉,原准备炖粉条的。物业的人搭讪:剁馅包饺子吧?原来他们也知道冬至要吃饺子。他们可是刚从安徽来打工的,这么快就接受了北方的风俗。我也不该马虎呀。没时间包,就去超市买一袋速冻的。总算对得起这个不是节日的节日。一边煮,一边自我调侃:今年冬天,耳朵有保障了。
  冬至吃饺子,打着耳朵的名义,满足的是这张嘴。馋嘴的人总能为自己的馋找到种种理由。馋,说白了是一种瘾。馋嘴的人,瘾君子也。
  不仅冬至如此,立秋那天,北方人就要吃点肉,说是长膘,好抵御即将来临的寒气。这莫非是中国特色的“食肉节”?涮羊肉的火锅店,形势热闹起来。这个日子,几乎所有人都像要大开杀戒一样兴奋,吃得满面油光。素食主义者是很难办的。除非他真的打定主意,永远不做大多数,但无形中就被大众化的节日气氛排除在外了。好在中国的素食主义者自古就不窝囊,擅长用豆制品,“炮制”出素鸡素鸭素火腿。哪怕仅仅吃个名称,终归体现出了参与意识。重在参与嘛。素食,毕竟不是绝食。
  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每个节日都有饮食方面的主角,各唱一台戏。好戏连轴转,皇帝轮流做,吃的习俗没完没了,周而复始,中国人的餐桌成了小舞台,中国人的食谱,也就像列车时刻表一样井然有序。虽然变着花样吃、想尽办法吃,仍有其潜在的规律。这规律又跟二十四节气息息相通。即使已进入公元二十一世纪了,中国人的饮食传统,还是按照农历排列的。还是折射出农业社会的影子。
  除了全国性的风俗(堪称“国风”),还有地域性的习俗,操纵着各自的子民。譬如饺子,在北京,不仅冬至时吃,大年三十晚上(农历除夕)也要吃的。“借饺子的谐音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之意,又因为饺子外形酷似古代的元宝,在辞旧迎新之时吃它,象征着国盛民富‘招财进宝’,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愿望。还有人在饺子馅中放入银币、铜币以及宝石等用来占卜一年吉祥、顺利(刘建斌《京华春节食风谈》)。而在江南,通常炒年糕,象征“年年高升”。用肉丝炒,用雪里蕻炒,上海还有用螃蟹炒年糕的,如今已成了本帮菜中的一道精品。
  北京腊月初八,常常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是要熬腊八粥的,腊月初八食粥这一习俗,最早来源于佛教:“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出家后,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以寻求人生的真谛,他长途跋涉,终日辛劳,晕倒在尼连河畔。这时,一位善良的牧羊女用拣来的各种米、豆和野果熬粥给他喝,使释迦牟尼终于苏醒过来,并于腊月初八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的这一天群僧诵经作佛事,还仿效牧羊女以多种米豆干果熬粥敬佛。”(同上)在我老家南京,没有腊八粥,可能觉得要凑齐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松子、红豆、绿豆、黄豆之类太费事;老百姓爱做的是八宝饭,系将糯米干饭蒸成碗状,倒扣过来,浇上红枣、核桃仁及各色果脯熬成的糖稀,酒后热气腾腾地摆在餐桌中央,大家你一勺我一勺挖着吃,香甜糯软,无论视觉还是味觉都是一大收获。我来北京之后,鱼米之乡的八宝饭远了,也改喝腊八粥了。腊月初八,没时间熬粥,就去便利店买一听易拉罐装的,用微波炉加热,象征性地敬一敬佛,同时也安慰一下自己:在异乡过得还是蛮有情调的嘛。我快被异乡给同化了。
  吃的习俗,多多益善,增添了流水般的日常生活的情调,使无趣的日子变得有趣。新鲜的食物,因为古老的习俗而沾染上几分历史感、文化味,乃至神圣性。即使在无神论者的国度,也需要信仰的。“民以食为天”,中国人,以饮食为宗教,以饮食为信仰。这构成他们一日三匝、重复修炼的功课。习俗使吃由形而下转变为形而上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如果剔除了饮食文化,多多少少会显得苍白,或假大空。
  只是,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某些习俗快要失传了。还以北京为例,早先有谚语: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儿的“关东糖”。当代的白领,已听不懂了。腊八粥送信儿比喻春节将至,关东糖则是祭灶王爷的必需供品,从腊月二十三祭灶起,债台高筑的人开始发愁怎么应付债主上门追账。灶王爷是谪仙,深入万户千家厨灶之间,了解各种善恶情况,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三十晚上再返回,对各家进行奖惩。它是离老百姓最近的一尊神。烧什么,吃什么,全在其眼皮底下,祭灶时供上黏性很大的麦芽糖,又叫糖瓜儿,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也算小小的“贿赂”。这体现了很有趣味的人神关系。
  现在,腊月二十三,还有谁祭灶吗?吃惯了巧克力的孩子们,不知关东糖为何物,更不知灶王爷是谁。即使大人,也不认为自家精装修的厨房,会有一尊神的存在。其实,相信神在屋顶下与自己共呼吸,未尝不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只是,浪漫也需要力量的。现代人已无浪漫的力量。实用主义,对古老的习俗造成最大的破坏。
  灶王爷,灶王爷,你吃过汉堡包吗?
  灶王爷,灶王爷,你见过煤气炉与抽油烟机吗?
  生活的革命,是从厨房开始的。

西施为什么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 洪烛 慈禧一生中哪一天不敢穿旗袍?[图]

苏东坡与杨贵妃有共同的嗜好?■ 洪烛中国历史上最缺德的亡国之君是谁?[图]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哪位外国作家与鲁迅一样酷?■ 洪烛 哪座城市的人比上海人更精明?【图】

已推荐到博客首页,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中学生是否应该读鲁迅?[图]■ 洪烛曹雪芹在哪里写的《红楼梦》?

   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在哪里?■ 洪烛 唐宋人为何不爱吃生猛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