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公开报道,今年以来我国各大学就有63名博士、硕士、学士、大学生以坠楼、服毒、自缢等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国家、社会、家庭经十多年的精心培养,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在“千军万马独挤‘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成为“天之骄子”,似乎“鲜花与掌声”在迎接他们灿烂的未来的时刻,他们却以人们意料不到的方式过早地结束了灿烂花季。
人们惊叹、惋惜之余,更多的是迷茫、遗憾、思考:
他们为何如此不珍惜最宝贵的生命?他们为何向往虚幻的“天堂”?他们为何放弃未来而直奔“极乐”?他们为何舍弃祖国、家庭而命归西土?......
其实,社会是造成这些悲剧的“元凶”,加之其本人的心理难受能力脆弱,才导致悲剧的发生:
1、“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家庭过多的溺爱,娇惯成“弱不禁风”的“小皇帝”
自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独生子女”成为每个家庭传宗接代和未来希望的唯一生命载体。“独生子女”被家庭娇惯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贵族。孩子从小成为家庭一切的“指挥者”和“精神支柱”,父母以子女的爱好和意愿为“轴心”,久之在子女心理中潜意识固化为“以我为中心”的独尊意识。一旦这种意识遭到来自同样意识的同类体的激烈挑战,势必在“丛林法则”的 竞争中弱者被汏、强者为尊。弱者的从小固化的“独尊”意识被无情打破,心理承受能力极弱者,就可能选择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社会现实。
2、“自主择业”政策,导致就业压力遽升,挤压着“小皇帝”生存的有限空间
自从我国实行“自主择业”以来,有“背景”的“小皇帝”成为社会真正的“皇帝”,而能够通过“老子”或“亲属”的关系跨入自己理想“殿堂”,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阶层”。更有的在30多岁拥有亿万财富。而出自“寒门”的“小皇帝”,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就成为被人嘲笑的“落汤鸡”。他们虽然有着优异的成绩却难以寻找到自己喜爱的专业对口或自己喜爱的工作。两相比较,他们相惭自愧,心理受到极大冲击和打击。他们咒骂社会的不公,愤恨机遇的偏倚,痛恨权贵的霸道,但是他们又无力扭转社会的真实,于是就选择放弃生命而解脱“烦恼、忧愁、激愤”。
3、理想、信念的迷茫,消磨了他们生存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争论”的理论引导下,他们始终不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更不明白“活着为什么”。而正处于青年期的新生一代恰恰是思想最活跃的一代,他们在纷至沓来的各种社会思潮和理念的包围和冲击下,缺失统一思潮和理念的引导,张皇失措无所适从,始终无法确立人士的信念和人士目标。人士缺失了“坐标”,就迷失人生的方向,而方向的迷失恰恰是花季年龄的他们最致命的心理需求。“金钱欲”“权力欲”“性爱欲”的泛滥,给一些尚保持“人之善”本能的他们以“世界是丑陋、肮脏、龌龊、卑鄙”的错觉。于是,他们自以为“看透了人世”,而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去追求“极乐的圣土”。
4、尔诈我虞的社会现实,扼杀了他们生存的勇气
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是正统的理论灌输,认为社会是美好的,未来是光明的。但是,由于我国腐败的产生、发展、蔓延、猖獗,与他们在学校里接受的正统灌输格格不入。他们涉世未深,看法肤浅,往往只看表明未及实质;只看个别忽视一般;只看树叶未及森林;只看现在未看发展。于是认为社会就是尔诈我虞,而忽视了更多的是友爱和善良;认为社会丑陋不堪,而忽视了正义力量的强大和持久。他们不堪忍受社会现实,而选择逃避。
5、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削弱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我国的教学实践重于对既往实践的总结而忽视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创造。学生毕业之初,自以为能够适应于实践并引领社会的发展。但是,他们一旦离开学校,融入社会实践,就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已经 落后于实践。又由于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很难适应工作的要求,于是接连不断的跳槽,以致迟迟不能确定稳定的工作单位,更难以解决“住房、医疗、社交”所需。他们的困境反馈到在校的“天之骄子”那里,又给在校生以未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一些出生“寒门”的学子,他们花去了家庭的终生积蓄,本以为毕业后报效父母,“反哺”家庭,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们心理上认为愧对父母,愧对乡亲,于是带着愧疚的遗憾终了生命。
6、爱情的“刺玫瑰”,刺破爱情虚幻
当今的爱情已经染上重重的“铜臭”,什么“山誓海盟”只不过是自我聊慰的梦幻,“宁娶80岁富翁,不要20穷帅哥”已经成为相当多年轻人的择偶基本标准。在校时,双方情投意合,临毕业时,一旦有一方寻找到理想的工作或有了靠山,马上“翻脸不认人”,往日的情人即刻变成陌路。爱情的“刺玫瑰”轻而易举地刺破爱情的虚幻。而深陷爱情泥沼不能自拔者,就可能在对社会和爱情的无望中选择放弃生命而结束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