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不死,学术不兴


中国有句古话:圣贤不死,大盗不止。
我来仿一句:院士不死,学术不兴。
院士应该是带在胸前的一束红花,以示一种荣誉,一种肯定。
可是呢?在我们这里却成了一顶帽子,一顶乌纱帽。
更糟的是,要有乌纱帽的人,才有可能带上这顶有点特别的乌纱帽。
哎!!!
一个人,一旦成了院士,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情是回家带小孩,因为他已经不可能在再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无论是年龄、精力、思维方式都会受到限制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了。
如果他足够明智的话,可以当当老师,做做演讲。最不应该的一件事情就是做研究。
爱因斯坦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人?
看看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伟大的突破、成就都是由年轻人完成的。
爱因斯坦相对论,26岁基本完成。
博弈论,纳什在研究生时已经完成。
科斯交易成本理论基本成型时才20岁左右。
看看量子理论的发展历史,清一色的20岁左右的人,波尔32岁,已经显得老了。
居里夫人呢?
看看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的传记文章我们知道,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理论核心就已经基本思考完毕。
诺贝尔奖平均获奖年龄39岁。
看看我们的院士,垂垂老矣。可是就占着资源,左右着研究的发展,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
有句俗话,占着茅坑不拉屎,虽然刻毒,却很在理。
最后的情况就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就的年轻人没有机会。
当终于熬到有机会的时候,已经年华逝去,没有能力再有所成就了。
当然可以做最爽的一件事就是享受掌声,与廉价的尊重。
可是,我们的有些院士水平连给人家的院士当学生人家都不要。
             你说学术有希望吗?
                 有才怪。
      学术是世界上可能最脆弱的东西,对成长的环境要求非常苛刻。因为学术直接面对的是上帝,上帝岂是一般的人或是群体可以见到的?
    上帝早已远离。
看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直到现在,有拿得出手的学术吗?
环境使然。


举几个例子:
                 纳什曾经去找过诺伊曼与爱因斯坦。
                 在量子物理的发展史上,爱因斯坦扮演了孤独者。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55505&page=1&fromuid=1299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