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之辞寡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上面这一段,把人世间的这些情形说得很严重、很危险。正因为在人情世故上,有这么多令人忧患的地方,所以《系辞》在下面最后的篇幅里,念念不忘叮嘱大家,在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定要学会察言观色,要学会相人之术,尤其是在语言中观察人的心性状态、品格状态。
  
  “将叛者其辞惭”,两个朋友合伙做生意,如果一个人要出卖商业机密,要甩你死耗子跑掉,那么他跟你说话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愧疚感,不好意思。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人都有良知,只不过有人的良知能发扬出来、光大出来,能把自己身上的毛病解决,而有人的良知则被七情六欲遮弊住了。但尽管如此,良知仍然存在,一旦做了违背良心的事情,良知还在起作用,这个作用就会在语言的细微之处反应出来。
  
  “中心疑者其辞枝”,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犹豫不定、支支吾吾的,那么这个人的心中一定有疑惑,说话没有底气。对这种情况,平时我们也有所体会。比如大家围坐到一起讨论问题,每个人必须依次发言。这时候区别就出来了,有的人发言理直气壮、滔滔不绝,说明他对这个问题确实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但如果你对问题还没有想清楚,这时候轮到你张嘴说话,一定就是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因为你心中有疑,还没把你的想法确定下来。平常看人,如果他在阐述一个问题时没有条理、秩序,语言也不清晰干净,那他对这个事情的认识一定是还没到位。
  
  “吉人之辞寡”,原因是言多必失。言多必失,寡言就少失。过失少的人,当然就处在吉祥不败之地,这也是一个基本的道理。与之相反的是“躁人之辞多”,一个人内心很焦躁,必然会反应在外表上、语言上、行为上。
  
  昨天跟一个朋友喝茶,从头到尾就他一个人在说话,大家都只能听他讲。这个朋友倒是挺善的一个人,但就是思维刹不住车,张嘴就收不住口。这就说明他内心很躁动,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往外冒,今天做这个生意,还没等做起来,明天又想去做那个生意。我就问他,兄弟,你现在在外面到底有多少个摊摊?他说事情倒是特别多,就是钱没怎么挣到。我就说你人这么躁,能挣到钱才怪呢!哪天你安静了,没那么多话了,估计就会有点成绩了。所以,《大学》里面讲功夫,首先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有了止定的功夫,做事情才会集中力量,事业才容易成功。所以在这个“躁”字上,大家可以反观自照一下。自己在遇事的时候,是不是有这种躁动?除了反观自照,我们判断朋友、合作伙伴时,也要看一下他是不是太急躁,急躁就容易考虑不周,容易失误。
  
  “诬善之人其辞游”,春秋战国时多游说之士,当然现在是等而下之,真正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博取功名的人已经谈不上了,但到处说人坏话的“诬善之人”,倒也不在少数。你如果遇到一个人跟你说话,东一句天,西一句地,南北左右到处都说遍了,都还没说到点子上,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为什么?如果一个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时候,一定心中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人往往喜欢说人的坏话,喜欢挑拨离间。他说的话不可信,甚至有时候你要从反面去理解他的话。
  
  “失其守者其辞屈”,这个很好理解,一个人失掉了自己的操守,失去了做人本分的仁、义、礼、智、信,那他说话肯定是很难做到理直气壮,往往只会是点头哈腰、猥猥琐琐,处处一副胆心怕事、理屈辞穷的样子。
  
  上面一段是提醒我们在接触人的时候,要从言语中得出正确的判断。大家可以从这些方面来仔细对照,印证自己是吉人还是躁人?是心中有疑的人呢,还是失其操守之人?实际上在古代的圣贤之道中,对人的语言是非常有讲究的。如佛教对人的语言有四戒:第一是妄语戒,不能随便说谎话。你不要以为说了谎,别人不知道,其实用《易经》的道理一判断,就知道是真是假;第二是不绮语,不说那些粉饰太平、阿腴奉承之语;第三是不两舌,就是不做诬善之人,不做长舌妇到处去挑拨离间;第四是不恶口,就是说话注意文明语言,不说脏话不骂人。语言也是一把刀啊,语言这把刀有时比实际的钢刀还要利害。这些佛教的基本戒律,也都是有关修行的很重要、很具体的细节。
  
  为什么《系辞》最后用判断人的语言标准作为结束呢?因为《周易》是牢牢地站在人道的立场上,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在这些关系之中,准确地判断一个人,是我们在人类社会中能够很好地为人处事的基础。我们这里有学中医的朋友,中医虽然说医易同源,但和《周易》出发点还有点不一样。医易更多是从自然的角度而言,很多用的是单卦,比如五脏所对应的坎、离、震、兑、坤卦,也都是三根杠杠的单卦。《周易》六十四卦是牢牢地以人道为核心,是站在人间社会的角度来推演其变化之道的。
  
  最后再给大家写几句话,是本光法师在传授方山易时的四句根本教言,贡献给大家:“一曰正位凝命;二曰正位知命;三曰正位舍命;四曰命根浊乱,凝知舍难”。我们大家学习《易经》,把整个《系辞》都学完了,相信对这几句话应有所体会,这里就不讲了。大家一定要牢记这四句教,一生之大用足矣!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