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研韬:“车轮战”与民间外交


 

警惕“车轮战”
 
观察这两年的中国对外关系不难发现,美国、英国这些英语国家对中国的了解远比法国、德国这些非英语国家深入、全面。法国、德国这些欧洲国家似乎在和中国玩“车轮战”。中法交恶时德国受益,中德交恶时法国受益。德法轮流上阵,轮流受益,损害的是中国形象。
在中法首脑4月1日伦敦会晤前,法国驻华大使苏和曾说,中法关系就像夫妇一样,吵几架没关系,只要两国关系有深度有厚度有内容就好了。在两国元首会晤后,苏和又说,过去一年中法关系遇到的困难就像是“飞机在飞行中遇到气流一样正常”,气流过后,航行依然会继续下去。
在《中法新闻公报》和两国元首会晤后的第二天(42日),我曾撰文表示,对两国关系的未来持谨慎的乐观态度。我在此前发表的文章中曾公开提醒,“中国对中法关系未来的波动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48日,熟悉法国政治文化的前中国驻法大使蔡方柏提醒说,“新闻公报只是中法关系新的起点”;双边关系的发展“尤其需要法方遵守承诺,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民间外交潜力巨大
2008年是中国对外交往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中国公民开始了自发的民间外交,逐渐成为对外交往的另一主体。无论是舆论战、信息战,还是抵制外货,民间的作用都开始显现出来。2009年1月14日,已经担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六年半之久的刘建超坦承,网民的意见很值得重视,民意也可以影响外交政策。我在研究日本媒体、舆论及其对华政策是早已发现,日本的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对华政策。
  今年325日,法国佳士得公司卖行圆明园兔首、鼠首,中国官方和民间齐声抗议。中国厦门蔡铭超在拍得“两兽”后拒绝付款,我看到消息后拍手称快。有人说,这有损中国的形象。真是迂腐!在这类事件上,谁和你讲诚信?!有趣的是,蔡铭超声明“拒付”后,中法外交部都赶紧撇清关系。蔡铭超在《杨澜访谈录》中披露,现在遇到同行感觉自己像小偷。这或许是蔡先生的一种自保策略,但在我看来大可不必。蔡铭超此举堂堂正正,令人钦佩!
(摘自毕研韬著《回首2009》第三章第四节,《价值中国》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