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更拂扬


让科学更拂扬

喻建国

 

在诺贝尔奖得奖方面,具有中华血统的人先后有六位获得物理学研究的奖项,有两位获得化学研究的奖项。最早获得物理学研究的诺贝尔奖的获奖者是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两因发现在弱对称下宇称不守恒原理而共同获得1957年第五十七届诺贝尔物理学研究奖;到1976年诺贝尔奖颁奖时,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与美国科学家里克特一起因发现基本粒子而获得物理学研究奖;1997年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与美国科学家菲利普斯、法国科学家科昂·塔努吉因发明了运用激光冷却俘获原子的方法而共同获得当年的物理学研究的诺贝尔奖;翌年,美国科学家劳克林、斯特摩和美籍华裔科学家崔琦因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而共同获得199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研究奖;时隔11年,到了2009年,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研究奖,高锟的“光纤之父”益发显出其光华。

另有两位华裔科学家李远哲和钱永健先后于1986年和2008年获得当年的化学研究诺贝尔奖。李远哲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一起获诺贝尔化学研究奖,钱永健则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一起因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研究奖。

在这些得奖的科学家中,有三位科学家和上海有渊源。一位是杨振宁,另一位是李政道,第三位则是高锟。

杨振宁的父亲复旦大学的教授,长期住在上海,他们的家离开我家也不远。20世纪60年代后每年暑假他的父亲都要偕妻飞往日内瓦与杨振宁一家团聚,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名将杜聿明的长女,因此杨振宁的父母常向他们介绍大陆和杜聿明的情况。还促成其岳母从台湾回到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杨振宁为中国在海外的科学家回国,或在国外为祖国贡献力量开辟了道路。1971年春他回到上海和父母团聚,又在北京,见到了中学、大学时的同学挚友、中国的原子弹之父邓稼先。还见到了吴有训、周培源等许多师长好友。杨振宁曾经多次受到周恩来的接待,也曾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杨振宁每次回国都会为中国学者作报告,有一次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报告时,我也有幸聆听,当时他手持一红外线遥示指引器,点示着用投影仪投射在屏幕上的内容进行讲述,投影仪上把他书写在透明塑料薄板上的内容放大后投射,当时还没有power point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从此走上物理学之路。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他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高锟是上海张堰镇人,1933年诞生于上海金山区张堰镇,儿时居住在城区的霞飞路中南村,十四岁时,举家迁离上海,先在台湾居住,后又迁往香港。高家是江南地区的世代书香门第,高锟的祖父高吹万是 “南社三巨头”之一,高锟的父亲君湘是知名律师,生有高锟和高吾两兄弟。1966年,他用玻璃造出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纤,用以取代铜导线,作为长距离通讯线路。1981年第一个光纤系统成功问世,高锟也就有了“光纤之父”的雅称,美誉迅速传遍世界,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1981123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今年,为了奖励高锟在光学通讯领域的光传输突破性成就,他成为诺贝尔物理学研究奖的得主。

一个知识荟萃的城市自会出现举世闻名的学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也透蕴着城市让知识更拂扬,城市让科学更拂扬。中国要有更多的世界知名的学者,就必须让更多的地区知识更拂扬和科学更拂扬,就必须在全国领域让知识更拂扬和科学更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