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因社会家庭结构、就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托管儿童”的群体正不断扩大。一些父母长期把孩子托给老人或保姆照顾,很少与孩子交流,“爸爸妈妈,多和我说说话”──发自孩子心底的呼喊让人心疼。专家也发现,“托管儿童”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据2009年12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何谓“托管儿童”?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傅淳认为,总的来说,就是家长忙于生计或有其他原因,长期把孩子托给老人照顾或雇佣他人照看,长期缺乏亲子交流。总体而言,“托管儿童”的家庭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孩子与父母住在一起,但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孩子起床上学的时候父母已经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父母还没回来,孩子常常见不到父母;二是孩子与父母异地而居,家长在外打工,彻底把孩子托付给别人,过年过节才偶尔回来看看孩子。三是孩子与父母同地不同居,因为父母离异的原故,大人或将孩子长托在幼儿园和学校,或推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寄托给他人,双方都不负养育义务。
从上述情形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渴望增近亲子相互勾通与交流,期待得到亲情呵护,这是“托管儿童”最大的心愿。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过度依赖于老人、老师或者亲朋好友,无形中将“托管儿童”当成了“脱管儿童”。“爸爸妈妈,多和我说说话”,孩子发自心底的呼喊,着实让人心痛!
目前,因父母外出打工、或者忙于工作、或者离异分道扬镳等原因,致使“托管儿童”在婴幼儿中尤其常见。而3岁以前则是孩子与父母建立亲子关系的黄金时期,对于孩子的心理、性格、人格养成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错过了这个时期,必然会对孩子成长、家庭关系留下不应有的遗憾。同时,城市楼宇生活不仅大人间互不相识,同年龄的孩子也很难在相同时间遇见并一起玩耍,成了名副其实的“圈养”。儿时缺乏同外界密切交流的经历与意识,总是习惯于各自独往独来,也容易造成孩子人格上的残缺,是家庭的损失,更是社会的损失。
“托管儿童”不是“脱管儿童”。有学者指出,“托管儿童”是正常的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是家庭教育、社会互助体系责任失衡导致的。既然如此,防止“托管儿童”变成“脱管儿童”,需要家庭社会共同携手努力。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对于“托管儿童”中的负面现象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和改善。比如,像江苏省那样,由政府投资建设“没有围墙的课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通过进行农业种植、工艺制作、生存拓展、爱国体验等各种实践活动,拓展青少年校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着力打造未成年人益德益智、愉悦身心的第二课堂,为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感悟成长快乐、接受思想教育提供重要载体。同时,家长也要学会将孩子由“圈养”变成“散养”,在放学后让孩子走出家门快乐地学习玩耍,多与其他人接触,培养健全的人格,拥有快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