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的厌学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心理教育、家庭教育专家对此好像都没有什么好办法。搞清楚厌学的原因也许对事情的解决有益。
据现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幼儿时期(2-5岁)的孩子的思维特点有四个:泛灵论,自我中心,不可逆,不守恒。
思维不可逆的意思是说,孩子的思维是单向的,不会逆向思维,如:告诉他们3比2大,他们自己不会得出2比3小的结论;
思维不守恒的意思比如,一样多的水,只要换一个容器,他们就认为不一样多了。
据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具备运算能力的,不具体复杂的推理能力。
可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任何一个这个时期的孩子都已经超越了这个规律,他们的算术能力无与伦比得好。心理学家的结论被我们推翻了。谁会算术不希奇,谁要是不会,反而成了另类,成了智商低的孩子,他们会让家长伤心。
是我们的孩子聪明吗?可以是,但确实不是。
我们的孩子在家长的面子挤压下,在个别“教育专家”的推波助澜下,他们牺牲了游戏的时间,牺牲玩耍的时间,牺牲了童年的快乐,牺牲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换来了大人满足的笑容。我们看到了多少孩子在3岁前就认识3000个汉字的神童,有多少数学天才,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仲永”。
我们社会和家长需要的仅仅是笑容和短暂的满足吗?我们还需要什么?
心理学家也说过,这个年龄孩子的主要活动是游戏,是玩,玩是他们的天性,玩是他们的任务,玩是他们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在玩中熟悉社会,在玩中学习交往,在玩中增长知识和能力。
我们也说过,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不能留有空白,否则早晚回来补课,厌学就是补课的一种形式。
我们也说过,耐心是一种教育策略,是我们家长的必备修养,我们能耐心地让孩子玩吗?明年再学那些算术好不好?
我们也说过,学生学习成绩好与不好,不取决于孩子玩的时间长与短,而取决于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与效率。
不让孩子产生厌学也许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