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因校方强行撵走住在女儿宿舍里的杨母,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在宿舍卫生间用毛巾上吊自杀。
质疑“知识改变命运”,许多网友都发出了自己的感叹,这里我不想就这个问题深入。想谈的是前一阵子关于高考改革的一个观点,“高考不能取消,它是现阶段最公平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法。”。有了它,农民的孩子们才可以“鲤鱼跳龙门”,接受高级教育。无疑,杨元元是优秀的,她“跳了龙门”,但为何无法改变命运呢?
杨元元家里如此穷困,还一个读博士的弟弟,靠着寡母维持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和姐弟俩的学费,不困难吗?如果说因欠学校学费5年后还清欠款才拿到毕业证,也可以靠自己的知识打工来养活自己和母亲,找不到吗?社会不容吗?洪占辉那么艰苦下,一步步的走过来了;天之娇子,不屑于做劳力者,还是丢不下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赚大钱,把教育当成一种资本投资,要有回报,这是不是太实用了!所以在教育投资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情况下,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不管生活情况允许不允许。于是读了研究生,就发现了就业仍然不容乐观,生活的希望一点点破灭,所以校方不让杨母住宿舍只不过是个引子。
为什么杨元元读到了研究生,仍不被社会需要呢?她的想法也没有错,读了这么多年,学以致用。但为什么她所学的不为用呢?我百度了一下“人才”这个关键词,发现许许多多:“人才缺乏”、“人才匮乏”、“人才荒”……一面是我们高等教育每年大批的“人才”出炉,一边是大量的“人才”无法就业,一面还有许多企业呼唤着“人才”,这个矛盾链中能起关键作用的是我们的高等教育。
美国大学设置新专业一般会先到业界调研,研究该专业方向的学生究竟应该学什么,并发掘相关可以拓展的领域,再根据市场需求设置教学内容,这种专业调整手段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这个教育链中,高考并不是终点,终点应该是就业。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应该对我们的学子们的就业负点责任,让杨元元这样现行教育下的牺牲品越来越少!
-----“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