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鸥”的群体会越来越大



  我几年前首次提出了“海鸥”的概念,为此最近北京青年报记者马宁就“海鸥”现象采访了这一概念的采访了我,以下是采访的实录。

  北青报: 您对于“海鸥”是如何定义的?

  王辉耀:“海鸥”就是进行跨国环流的留学生群体。与海归相比,并没有彻底回到中国,或者说即使留在国内也经常往来于中国和海外之间。

  北青报:“海鸥”是从何时开始大量涌现?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和根源是什么?

  王辉耀:“海鸥”真正大量涌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市场经济确立之后,并在中国入世后进入热潮。根源就在于市场经济强调人才能够跨国籍、户籍的流动,全球化带来的跨国贸易以及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与跨国外企的走进来,也产生了工作需要跨国流动的客观要求,而留学生具有国际化的天然优势。

  北青报:“海鸥”的出现反映了我国在留学政策上的哪些转变?

  王辉耀: 2007年2月,我国新出台的《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的意见》重申,“对暂时无法回国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鼓励他们通过兼职、开展合作研究等各种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从强调“回国服务”演变到同时强调“为国服务”,从强调“人的回归”演变到也同时强调“才的回归”。在实践中和事实上,“海鸥”形态的存在已成为吸引海外人才归来(质变为海归)的一种重要方式。

  北青报:粗略估计目前我国的“海鸥”有多少人?大多集中在哪些行业?

  王辉耀:我估计中国目前“海鸥”已超过10万人,而且增长趋势迅猛。跨国企业,涉及国际化需求的行业例如投资银行,新经济与高科技产业,以及其他行业涉及国际产业分工协作的环节等,是“海鸥”的主要阵地。微软的几个不同时期的领头人都是“海鸥”式人物,如高群耀、李开复和张亚勤等。

  北青报:“海鸥”的工作方式对其本人和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好处?

  王辉耀:必须注意实际情况,有些领域的人才彻底回国好,某些领域的人才如果回来,一时缺乏发挥作用的平台,留在海外掌握最新技术与经验,将其传递回国内作用更大,自己也更有发挥空间。另外,中国也需要一批跨国流动的人才,引导企业的出口与外包,推动文化传播,带领企业走出去,引导外资走进来。

  北青报:作为“海鸥”需要哪些基本素质?或者说具备哪些优势?

  王辉耀:国际化的视野,精通外语,拥有多国居留证件,具有跨国界和文化的操作处理能力,这些通常被看作“海鸥”的显著特征。在过去五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中拥有国际经验人数的比例从26%增加到34%。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还将跨国外派当作晋升高级管理层的必要程序。

  北青报:您对于“海鸥”群体在我国的发展有哪些预测?

  王辉耀:随着中国日渐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会有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从事跨国贸易,也会有更多外国企业来到中国发展,我认为“海鸥”群体只会越来越庞大,这是全球化趋势使然。

  北青报:我国应该采取哪些政策鼓励更多“海鸥”产生?

  王辉耀:即使再与政府无关的“人才流动”,也是在政府的绿卡、签证渠道之内。因此,“海鸥”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政府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例如简化签证程序并降低门槛,对于原籍中国、各项记录良好的中国留学生直接发放长期签证或免签证的“同胞证”;减少户籍政策对于人才流动的阻力等。

 
  还有一些新名词解释供欣赏:

  海龟(海归):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海带(海待):留学人员回国后暂时待业者

  海鲜:留学人员回国受重用者

  海星:“海归”中的明星

  海藻(海找):“海归”中不断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

  海草:海外归来的因学术学历背景不高、难找到好工作的留学人员

  海参:无工作经验的海归学生

  海根:扎根海外的留学人员

  海派: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海泡:已经学成或接近毕业,虽然很想回国发展,但对国内发展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地“泡”在留学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