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我们继续往下讲,请看原文:“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这一段,它是紧接着上面“知几”的功夫,然后举了颜回作为例子。
颜氏之子颜回,是孔夫子最优秀的学生、得意门生。过去讲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颜回就是七十二贤人之首。我们看一部《论语》,其中多次看到孔夫子赞美颜回,这里也是一样。颜回特别好学,好学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说“不迁怒、不贰过”,心里有气,他不会转嫁给别人,不会乱来,像我们一般的人很难做到这些。不迁怒就很难做到,更何况不贰过,有了错误,知道错误,就绝对不会再犯了。这些都是我们为学的榜样。另外,颜回安贫乐道,更是让人敬佩!他哪怕是身处贫贱之中,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始终快快乐乐的,所以后人有“孔颜之乐”的说法。他穷骨头发干烧,为什么那么快乐?因为他常在道中,按佛教的说法,他经常是法喜充满。
颜回跟《易经》的瓜葛也很深。在西汉大儒、我们四川人杨雄,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法言》,《法言》是效仿孔子《论语》写的一本书。在《法言》里面就说“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就是说颜回才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跟孔夫子探讨《易经》的问题了。实际上,颜回十三岁入孔门,直到四十岁不幸早死,孔夫子非常痛心!我们读《论语》中颜回死了的这一段,就读到孔夫子大叫:“天丧予!天丧予!”用现在的话说,孔夫子也是哭天抢地,老天爷啊老天爷!你为什么把我最好的学生收了啊?你太可恨了,还不如把我老头子的命也收了算了!孔夫子平时温文尔雅的,但颜回死了哭得那么伤心,可见这事确实伤到了孔夫子的痛处。那么,我们从历史的资料上看,颜回对《易经》确实有很深的研究,孔夫子晚年整理上古典籍,颜回可以说是孔夫子整理《易经》的主要助手,对《易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孔夫子去世以后,孔夫子的学徒分了八家,即所谓“儒分八派”,其中就有颜氏之儒。所以,我们不要看颜回四十岁就死了,他还是有传人的,学问和方法还是传下去了。在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思想中还引用了颜氏之儒的一些观点,也可以说颜回的学问流传下来,跟《易经》有很大的关系。
正因为孔夫子对“颜氏之子”的赞扬最多,孔夫子后来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进入孔庙里面,每年都要享受香烟祭祀,颜回就理所当然成了陪侍。所谓陪侍,就是配享,跟着老师在旁边享受香火供养。就像佛教寺院里,释迦牟尼供在大雄宝殿中间,两边是大弟子大迦叶和阿难作为配享。到了后来,帝王们觉得颜回确实很了不起,还给他也封了圣号,在明代的时候被奉为“复圣”。儒家统共也就封了几个“圣人”——孔夫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仅次于孔夫子;还有一个子思,是孔夫子的孙子,写了一部《中庸》,后来被奉为“述圣”,说他能够叙述孔圣人的思想,把它系统地整理出来。《中庸》是一套很完善、很系统的儒家核心理论,而孔夫子本人没有系统的东西留下来,都在《论语》里面,用语录的形式东一条、西一条记录的,但《中庸》就是很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所以子思被奉为“述圣”。颜回被奉为“复圣”,复,就是重复,他能够原封不动地重复了孔夫子的思想路线,所以是“复圣”。
那么,颜回这个“复圣”跟《系辞》中的这一段也拉得上关系,因为这一段讲的就是复卦。我们来看看这个复卦跟复圣之间,到底有一些什么关系?我们翻到第二十四卦,复卦,看看其中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颜渊被奉为复圣,而且还跟“知几”挂上钩?
颜氏之子颜回,是孔夫子最优秀的学生、得意门生。过去讲孔夫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颜回就是七十二贤人之首。我们看一部《论语》,其中多次看到孔夫子赞美颜回,这里也是一样。颜回特别好学,好学表现在几个方面,比如说“不迁怒、不贰过”,心里有气,他不会转嫁给别人,不会乱来,像我们一般的人很难做到这些。不迁怒就很难做到,更何况不贰过,有了错误,知道错误,就绝对不会再犯了。这些都是我们为学的榜样。另外,颜回安贫乐道,更是让人敬佩!他哪怕是身处贫贱之中,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始终快快乐乐的,所以后人有“孔颜之乐”的说法。他穷骨头发干烧,为什么那么快乐?因为他常在道中,按佛教的说法,他经常是法喜充满。
颜回跟《易经》的瓜葛也很深。在西汉大儒、我们四川人杨雄,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法言》,《法言》是效仿孔子《论语》写的一本书。在《法言》里面就说“颜渊弱冠,而与仲尼言《易》”,就是说颜回才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跟孔夫子探讨《易经》的问题了。实际上,颜回十三岁入孔门,直到四十岁不幸早死,孔夫子非常痛心!我们读《论语》中颜回死了的这一段,就读到孔夫子大叫:“天丧予!天丧予!”用现在的话说,孔夫子也是哭天抢地,老天爷啊老天爷!你为什么把我最好的学生收了啊?你太可恨了,还不如把我老头子的命也收了算了!孔夫子平时温文尔雅的,但颜回死了哭得那么伤心,可见这事确实伤到了孔夫子的痛处。那么,我们从历史的资料上看,颜回对《易经》确实有很深的研究,孔夫子晚年整理上古典籍,颜回可以说是孔夫子整理《易经》的主要助手,对《易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孔夫子去世以后,孔夫子的学徒分了八家,即所谓“儒分八派”,其中就有颜氏之儒。所以,我们不要看颜回四十岁就死了,他还是有传人的,学问和方法还是传下去了。在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思想中还引用了颜氏之儒的一些观点,也可以说颜回的学问流传下来,跟《易经》有很大的关系。
正因为孔夫子对“颜氏之子”的赞扬最多,孔夫子后来被奉为“大成至圣先师”进入孔庙里面,每年都要享受香烟祭祀,颜回就理所当然成了陪侍。所谓陪侍,就是配享,跟着老师在旁边享受香火供养。就像佛教寺院里,释迦牟尼供在大雄宝殿中间,两边是大弟子大迦叶和阿难作为配享。到了后来,帝王们觉得颜回确实很了不起,还给他也封了圣号,在明代的时候被奉为“复圣”。儒家统共也就封了几个“圣人”——孔夫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仅次于孔夫子;还有一个子思,是孔夫子的孙子,写了一部《中庸》,后来被奉为“述圣”,说他能够叙述孔圣人的思想,把它系统地整理出来。《中庸》是一套很完善、很系统的儒家核心理论,而孔夫子本人没有系统的东西留下来,都在《论语》里面,用语录的形式东一条、西一条记录的,但《中庸》就是很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所以子思被奉为“述圣”。颜回被奉为“复圣”,复,就是重复,他能够原封不动地重复了孔夫子的思想路线,所以是“复圣”。
那么,颜回这个“复圣”跟《系辞》中的这一段也拉得上关系,因为这一段讲的就是复卦。我们来看看这个复卦跟复圣之间,到底有一些什么关系?我们翻到第二十四卦,复卦,看看其中心内容是什么?为什么颜渊被奉为复圣,而且还跟“知几”挂上钩?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复卦的样子很好记,一根阳爻在下,上面全部是阴爻。上卦为坤,下卦为震,地雷复卦。复卦的卦辞是:“亨”,首先是很好的,很通顺的,亨通。“出入无疾”,也是通达无碍的意思,门打开,可以任意出入,没有什么阻挡,也没有什么疾病来害你。“朋来无咎”,同样如此,在后面《彖辞》中对“朋来无咎”还有具体的解释。“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几句是对复卦的一个根本性的描述,我们在下面要详细解释。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复亨,处复卦之时应可亨通;那么“刚反”是什么意思?对于《易经》来说,刚为阳,柔为阴。我们看复卦的卦象,一阳处在最下面,正常情况阳爻应该居于阴爻之上才好,龙在上凤在下才对,慈禧太后改成凤在上龙在下,就是阴阳相反了。所以一阳在下,群阴在上,是为“刚反”。同时,这个“刚反”还有阳刚返还之意,阳气要开始向上回升了,所以是“刚反”。下一句“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复之下卦为震、为雷、为动,其由下而上是为顺行,所以是“动而以顺行”。同时,这个“顺”亦指上卦之坤,坤为顺、为众、为朋,所以“朋来无咎”之朋,也是指的坤卦。“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指复卦因一阳震动于下,阳气上行而遇坤卦,如见朋来,所以是顺行而无过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