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者,动之微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以前在讲周敦颐《通书》的时候,我们把“知几”讲得比较细致。“几者,动之微”,微微有一点将动未动的时候,你就能知道,那么你对事物的判断就能够做到料事如神。所以,“知几”的功夫在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在启发“大机大用”上面,可以说是特别重要。它不光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关乎我们人生事业实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功夫。
  
  我们学佛教学禅宗,整个禅宗说白了,就是在“知几”上见功夫。古时禅师一见面,互相是要“斗机”的,这可不是像小孩子一样把腿提起来,相互玩“斗鸡”的游戏。禅师是斗机锋,机锋的这个“机”,就是“知几”的这个“几”。古时候这两个字通用,只是现在加了木字旁的这个“机”,就是机器了,就是一个具体的器物了,就没有“几者,动之微”这个感觉了。禅宗在这个“几”上面有特别的讲究,两个禅师狭路相逢,哪个水平高?哪个水平低?其真实境界就在“知几”的程度上体现出差别来。过去的高僧大德们,理论修养是非常之高,哪个都能讲出一番大道理,光凭理论上是分不出水平高低的,要在实际的“大机大用”中才能显出高低来。过去禅宗有“祖师禅”和“如来禅”之分,其实,也是从“知几”上面界定的。
  
  当年沩山祖师有两个徒弟,一个仰山和尚,一个香严和尚。禅宗五宗之一的沩仰宗,就是沩山和仰山师徒二人共同创立的,是禅宗最早的宗派。香严与沩山本来同是百丈和尚座下的师兄弟,但百丈和尚圆寂时,香严还没有开悟,于是又依止师兄沩山继续参学。沩山的大弟子仰山和尚开悟得早,经常和师父一唱一和,心心相印,所谓函盖相投,让人很羡慕。香严每次看到沩山师徒互唱双簧戏,心里就很不是滋味。他倒不是出于嫉妒,而是着急自己太笨,老是没有开悟,不能真正领会佛法的心要。他于是去求沩山,我怎么才能开悟?怎么才能明心见性啊?沩山和尚就问他:“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大家要知道,香严和尚的理论修养水平非常高啊,而且聪明敏捷,不管什么问题,他随便就能引经据典,对答如流。但是,沩山对他的理论水平和聪明才智根本不屑一顾!你这个不算,这些都是书本上的东西,或者是你思维意识的产物,不但不算数,还是你流浪生死的根本原因。除非你能回答我一句:父母未生你时,你在哪里?
  
  这个问题书上可没有,任你有多聪明,想死也想不出来。香严和尚答不上来,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左思右想,发现自己脑袋里面所有的答案,全部都是书本上的、佛经上的。他没办法,只好再找沩山,求沩山告诉他答案。结果沩山说,我可不能告诉你,如果告诉了你,你将来会骂我的。香严和尚碰了一鼻子灰,很伤心,就向师父告辞,说:“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意思是佛法太费心神,估计没我的份,我也不求了,我就到处流浪当个吃闲饭的僧人算了。他一个人跑出去行脚,走到以前南阳忠国师的遗址跟前,估计是一个荒废的庙子,觉得这个地方环境还好,就搭了一个茅棚住下来,成天也不念经参禅,反正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只是在屋前屋后种点青菜、土豆为生。
  
  有一天锄地的时候,他锄到一个瓦片,随手捡起来往田地外一扔。这个瓦片打在田边的竹子上,“哗啦”一声响。奇怪啊,香严和尚听见这个声音以后,竟然一下子就开悟了!开悟之后,眼泪汪汪对着沩山的方向就拜了几拜,说道:沩山和尚太慈悲了,简直就是法身父母啊,当时若为我说破,哪有今天大彻大悟的好事啊!所以,他就写了一首证明自己开悟境界的诗偈: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一击忘所知”,瓦片一打出去,“哗啦”一声响,只听其声,一瞬间就能所两忘,内心空空净净的,什么知见都没有了。“更不假修持”,原来这个东西不是修来的,我们参禅打坐,坐一辈子、两辈子也坐不出来,法身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半步。“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所谓的“古路”,就是佛菩萨们、前辈祖师们所走的道路。自己在扬眉瞬目之间,其实跟诸佛菩萨、前辈祖师爷们走的是一个路子,也从来就没有丢失、浪费过这种无声无息的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后面这几句,整个就是讲他对法身无形无相的一种体会,也是他对最上之“几”的现量感受。
  
  这首诗传到沩山那里后,沩山很高兴,说这个香严和尚搞了半天,终于开悟了。但是他的大弟子仰山和尚还不认可,还要亲自去考察一番。仰山和尚到香严这儿来,说虽然沩山老和尚认为你已经悟道了,但是我觉得未必。你这首诗偈充其量是根据过去对佛法的理解,硬作出来的,不算数,除非你再说一个偈子给我,看看是不是真悟了。香严和尚一听,好啊,你听着,我再给你说一个偈子: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尤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仰山听了这个偈子,还是不满意,说你的这首偈子充其量是如来禅的境界,祖师禅的境界还谈不上。香严和尚听了,哦,师兄你要祖师禅啊?祖师禅我这儿也有呢,你等一下我再说一偈:
  
  我有一机,瞬目视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我有一机”,我这儿现现成成、眼前就有一个禅机!它是什么呢?“瞬目视伊”,就在我眼睛一瞥你的这一个瞬间,这个就是现成禅机。“若人不会,别唤沙弥”,当然,你如果不会就算了,你懂不起的话,就另叫一个懂得起的沙弥来。管你会不会,反正我这个“机”已经给你显现出来了。仰山和尚听了这个偈子,终于松了一口气,放过了对他的考验,并祝贺说,恭喜恭喜!师弟你终于会祖师禅了。
  
  在禅宗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因为在仰山和香严的这段公案之前,是没有所谓的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分的。就因为这段公案,后来禅宗就把祖师禅的境界,提到了最崇高的地位上,成为佛法金字塔的顶端。也可以这样说,整座金字塔就可以看作如来禅,但是祖师禅,也就是中国禅宗的心髓,则是佛法金字塔的最顶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禅的心髓、最根本之处,就是在这个“大机大用”上显现。如果没有这个“大机大用”,所谓的佛法,也就是故纸堆里一无用处的空洞文字而已。禅宗的这个“机”,它不是说是有一个时间、有一个空间的范畴,它就在当下一念,就是眼前一瞬。所以香严才以这个偈子对仰山说,师兄你不是让我说一下祖师禅的感觉吗?就在当下,就在我给你眨眼睛的这一瞬,你会不会?你当下会了,这个就是祖师禅;当下你如果不会,那就走人,换别人来。
  
  这个公案一波三折,层层递进,可以说是对《易经》里“知几其神乎”的最好注脚。香严三次说偈,仰山步步紧逼,最终显现出中国禅宗“大机大用”的最高境界,所以中国禅的心髓,就是在“几”上面体现它的大功用、大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