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谈


  在当初,为什么读书上大学,想法很简单,因为别人都在读书都在上大学。为了赶潮流,我也上了大学。

  书读多了,也沾上了些许书呆子气,口舌多了。心中有想法,必牢骚一下。

  记得当初上文学课,学什么呢,到是忘记了。我记忆一向不好。当年,好同学们都选择了习数理化,无赖我愚昧迟钝,老是记不住烦琐的公式定理,不得已情况下,选择学习文学,当同学们高呼:“学好树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候,抱着《美学思考》的我只有徘徊着的无边寂寞。

   如今,大概是生死已判吧,一个人寂寞习惯了,倒也疯狂起来。行了,都这份了,天命已定,该是放开手脚的时间了。

  该抒发什么呢?书生,我想还是展现下子我的读书成就,呵呵,大言不惭啊!当今中国,几个文学学者有成就呢?且我还是入门学子,充其量也就是黄发书童吧!谈成就,汗颜,抒心得,尚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可能卖洗发水的都知道,这也是当今社会现实。有一次心血来潮,奋笔一挥,写了首律诗送到女友面前卖弄,本想讨佳人芳心,不料女友给的点评是:字体工整,韵律协调,是花五毛钱从短信平台下载来的吧!天,什么世道?还好我年轻力壮,要不,可能就被打击垮了。从那天以后,我明白了,最聪明的人在学习文学,最笨的人要在学习文学,所以,目前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人才就是中文系毕业的。

  感觉很难受,是我们病了,还是这个社会病了吗?有人发问了,没有人做出来否定或肯定的回答。我想,是提问题的人病了,没人回答是因为还没有更多的人生病。社会现在这个状况,不是病了,是被无知、愚昧的空气腐浊了良心,蒙蔽了良心,自然是瞎了眼睛。有人比喻了,先秦时期,我们是用大脑生活;秦汉时期,我们用四肢生活;唐宋时期,我们坐着生活;元明清时期,我们跪着生活。现在,国人们完全摈弃思考,盲目地、毫无目标地活着,做行尸走肉。官员忘记了尽忠职守,而精专权  弄术;商人不在守法经营,而持坑蒙拐骗;学术做假,医生变屠夫……。表面冠冕堂皇,其实低贱下流。

  前段时间,看了部热播的美国大片——《杀人锦标赛》。由变态疯狂的赌徒、冷血的杀手、荒唐的牧师购成的疯狂社会,似乎杀人比赛的进行看起来也是何乎逻辑的。可以接受的是,比赛是在职业杀手之间进行,令人作呕的血腥杀戮不会在普通人身上发生,不至于危害普人。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高度商业化了。拍一部电影,若想得到好的卖座率,其必然不是为满足少数变态的观赏需求。聪明的美国人深悉其道,在这部血腥大片里插入了人性的闪光点——慈悲心。杀手也有仁慈,这听起来就像妓女也需要忠贞的爱情一样的可笑,但这确实是能让人接受的事实。

  有一个老掉牙的故事,说的是一个职业屠夫杀死了一头会下跪的牛,在解剖牛的身体时,发现牛是怀孕的。从此以后,屠夫改行了,不再做屠夫,因为他常常回忆起母牛下跪时盯着他看的眼神。那时,母牛通了人性,在通过目光告诉他,它不想死,为了肚子里的宝宝。因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我们活着。无论是屠夫改行,还是《杀人锦标赛》里郑莱莱开枪杀人时的迟疑,都是对生命的思考,人性慈悲心的觉醒。

  我常常到高山旷野疾声呼喊,也在午夜审视罪恶的街头、放荡的游民。确实有人说我疯了,我对人言无畏,但对人们的行事确是痛心。我活得很累,多半是背负了罪孽,我想忏悔,但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也不知道向什么神忏悔。有位尊敬的长者说,缺乏宗教意识,是中国人文学者的悲哀。没有宗教归属感,就没有纯粹的人文性,有的只是功利性。

    人文学者没有人学性,就好比武士没有了斗志。武士没有斗志,便不能称为武士。人文学者丧失了人文性,也不能再称为人文学者,而只是玩弄、玷污文字的小人。而恰恰是这些个小人,在绑架、勒索中国现阶段的文化生命。他们一个个投机卖乖、无病呻吟、沽名钓誉、装腔作势……。小人,他们把持着文学领域的话语权,什么为守护人类核心价值观、倡导精神自由与人格独立……,其实是与其他利益集团妥协交媾,甘愿做软骨头、为之摇旗呐喊。而就他们,被称为人文学者,受有志青年崇拜、敬仰。

  我现在深爱着我从事的事业,像堕入热恋中那样。我喜欢文学,尽管她不曾带给我面包和牛奶,但她给我一个思考着的大脑。哪怕思考给我的人生带来了痛苦,我也不会摈弃我会思考的脑袋,该笑时笑,该流泪时流泪。眼泪令生活圣洁;怜悯之心令人生泰然;慈悲心,为生命而存,我想,保持慈悲心,带着人文性,才算没白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