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变局,国际营销需要新思量


毫无疑问,本周(2008年9月15-21号)将是金融史上的重要一周,主要的事件是美国5大投行中历史最悠久之一的雷曼兄弟控股宣布破产,而这是美国次贷危机新一轮的发酵,据国内享有名声的经济学家谢国忠分析,后续还有有大量中小银行和金融机构倒闭,这同时必然影响欧洲的金融机构。

如此看来,那么欧美,甚至还有日本的整体消费需求的下降是铁定的,虽然这不能直接分析出欧美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量下降,因为欧美对高端产品的需求下降是铁定的,但因为中国的商品主要是中低端产品,所以高端需求可能会转移为中低端需求,中低端需求的频次可能下降,一增一减如何影响总量还不好说。但个人一位高端需求还是少数,所以转移也不大,所以整体的中低端产品或者说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还是会下降,加上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可能引发的欧美经济衰退,对中国产品的需求甚至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那么本身已经雪上加霜的出口企业面对如此境况,我们该如何面对?

通过很多专家学者的建议不外乎如下几条:
1. 提高产品附加值;
2. 提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3. 增进自主品牌建设;
4. 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含量;
5. 走出去,通过并购渠道、设立海外分支机构等加强市场网络建设;

我个人以为这些建议都非常宏观,对于个体的企业的指导作用比较弱,而且这些建议每一条无不是需要很多年的持续努力才可以达到的,而如果我们的企业眼下都无法挺过去,正如我前面提出的如果不能挺住风雨,肯定不能看到风雨后的彩虹。

因为为企业做咨询的缘故,所以我从微观层面,从眼下的操作层面,我想给我们的企业家分享一些建议:
1. 如果您的企业现在面临困境,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深刻的自我反思。一般来说企业陷入困境往往是因为一些重大的决策可能没有考虑到经济环境的风险、企业战略战略能力是否能够支持。反思过后通常我们发现:我们还缺乏远见和预见。所以我建议企业家多看看一些未来学家的书籍,人类社会无论是在经济、政治、生活形态、商业模式上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企业家是不能不看的。而我个人以为远见和预见是企业家的第一基本素质,否则只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而谈不上企业家。
2. 其次处理眼下困难最重要的手段可能是想一切办法稳定住优质的老客户,尤其是那些和公司一起成长的优质客户,他们往往是企业度过寒冬的最重要的支撑。优质老客户不一定是大客户,而是那些比较友好、具有合作精神、也有一定实力的客户。稳定优质老客户不一定能帮您度过这个寒冬(可能有2-3年),但稳不住老客户,几乎是肯定无法度过这个寒冬的。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开拓新客户也许不是当前最紧急的。
3. 如果说客户是第一位要稳住的,那么核心人员则是第二位要稳住的。这个企业家都是懂的,其实人才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核心人才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4.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投资研发而不是生产设备和固定资产。技术将带来成本下降,技术将带来新产品,技术将带来新卖点,技术将帮助您防御竞争。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老总有一些误区,一位自己的产品没有什么技术? 其实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都有技术,比如杂技人员和一般人在简单的事情上的表现就完全是不一样的,带给客户的价值也完全不一样。这提醒我们企业需要在一些环节,哪怕是很简单的环节上做到极致!也许这是日本产品的品质的核心精神。技术可以是新的工艺、解决某个难题的新办法,也可以是把原来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浪费最少、品质最稳定、效率最高。比如,说人人会说,但难道您不可以通过“技术”把说话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口才吗?而口才也分很多级别啊。把简单的事情做深、做透的企业很难不在行业中出类拔萃。就好像把话说到极致的人很难不被视作人才,而且一定有公司愿意高薪聘请。
5.  营销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个人常常在出口营销的课程中提到我的SYY策略,我也戏称为"爽歪歪"(SYY)策略。分别对应Strategy(战略)、Yanfa(研发)、Yingxiao(营销),意思时说一个企业家只要把自己的经理放在把自己的企业的战略、研发、营销做到极致,这个企业做不强是没有道理的,也能够做到爽歪歪。
6. 最后给企业家的建议是通过培训节约企业成本。因为接触很多企业,我经常看到一些企业花几十万去做营销,但通常效率很低,原因是企业的营销人员往往连一些营销常识都没有。比如总以为展览摆出越多的产品越好,总以为价格低比价格高更容易拿到订单,总以为拓展市场只有网络和展览,等等。虽然培训不便宜,但不培训成本更贵。

当然企业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办法来应对现在的局面,比如经常举行一些技术专题攻关、多和跨行的企业家交流、倾听一些顾问的建议打开思路等。

当前世界经济处在一个极大的变局当中,美国的经济估计会有4-5年的徘徊不前(谢国忠的观点,因为没有看到会担当以前的网络经济、金融创新功能的一些创新的产业和产业的创新),那么世界都要做好准备,不仅仅是这个冬天可能很冷,还可能是这个冬天会比较长。我们的企业家不仅仅需要首先准备号过冬,而还要有长远的眼光,为未来变局后的经济准备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