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很多同学的来信,希望郝彬老师给大家分享圣经的文化背景和圣经中的经典语言。最近正好有时间,我就给大家开始一点一点的分享,其实也是与诸位同修的一个过程。要学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圣经》是逃不开、躲不掉的。至少,不了解西方人常引用的《圣经》中的事件、人物、典故和说法,会令你如堕五里雾中。一种文化要向外渗透和扩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文化的代表作品,而《圣经》正是西方文化中的代表和经典。人们要了解和走进一种文化,方法很多,但比较而言,最简便的方法,是了解这种文化为数不多的经典。一种文化的少数几部经典是这种文化中根系最发达、叶枝最广阔、树冠最高大的林中标志性大树,找到这棵大树就找到了那片林子,进林子的路也就好走了。
《圣经》在西方影响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单就文学和艺术而言,举其大者,不了解《圣经》中的名篇、典故和名言,弥尔顿、莎士比亚、拜伦的许多诗歌,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的绘画和雕塑,你就无法欣赏。西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和举止谈吐,都常常反映出《圣经》的影响,或者从中可以找到根据。岂止西方,像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旧瓶装新酒”(New wine in old bottles)和“披着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s clothing),人们已经是那么熟悉,甚至不觉得它们原来出自《圣经》了。当然,我们中华经典更是博大精深,需要时间去渐修,才可以得升华。
一提到圣经,人们马上联想到基督教。但《圣经》的历史比基督教的历史远久得多。大部分《圣经》内容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以《旧约圣经》为基础的宗教就有三个,即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圣经》不仅是重要的文化著作,也是艺术、建筑、音乐等其他杰作的孵化器。西方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家和音乐家,都是在《圣经》精神的感召下,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不朽之作。《圣经》在中国的影响也可谓不小。只举两个例子: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就来到中国,传播天主教。当时笃信程朱理学的中国士大夫,有许多觉得他讲的有道理,就接受了天主教。而且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中国的上层知识分子,包括皇室,开始了解西方的天文、历法、几何等近代科学,进而促进了中国科技的近代发展。清朝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虽然是当时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起的一场农民起义,但他创立的“拜上帝会”,也是受到西方天主的启发。
经书这种微言大义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经书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给其他文化读者带来困惑。比如“上帝将硫磺与火降于所多玛和蛾摩拉”,这里的硫磺与火已不再指这两种东西本身,而是指任何毁灭性的惩罚和灾难。所多玛和蛾摩拉也不在是指历史上的两座城市,而成了任何罪恶的代名词。
希望同学们不要着急,一点一滴的品味,后与自己的语感和灵心融会贯通,用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