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学的概念与特征
嘉庆、道光年间,江藩撰《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龚自珍针对于此,在《与江子屏笺》中主张应改为《国朝经学师承记》。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序目》:“后世汉宋互争,门户水火,自此视之,凡后世所指目为汉学者,皆贾、马、许、郑之学,乃‘新学’,非汉学也;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
范文澜1940年在延安讲《中国经学史的演变》,提出“汉学系”、“宋学系”、“新汉学系”——“汉学、宋学、新汉学各有不同的质态。一般说来,宋学讲求心性哲学,着重纲常伦理,把讲求训诂名物、五行谶纬的汉学否定了。新汉学重新讲求训诂名物,把空疏浅陋的宋学又否定了。同时汉学目的在致用,发展古史为经学:新汉学不讲致用,发展经学为古史(考据),所以新汉学与汉学,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前进的发展。”新汉学系从清初到“五四”运动.其中包括顾炎武、黄宗羲、戴震、康有为,乾嘉是极盛时代。
清学大致可分三期:
第一期为清初顺康(1640-1720)80年;
第二期为雍乾嘉道(1721-1840)120年;
第三期为晚清到五四(1840-1919)80年。
二、清初经学
三大成就:
一,顾炎武提倡本原
《亭林文集》卷三《与施愚山书》:“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
《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四》:“经学自有源流,自汉而六朝,而唐而宋,必一一考究,而后及于近儒之所著,然后可以知其异同离合之指。如论字者必本于《说文》,未有据隶楷而论古文者也。”
提倡“务本原之学”。《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又著《音学五书》三十九卷。
二,黄宗羲还原易学
《易学象数论》六卷,进行还原。“摘发传注之讹,复还经文之旧。” 内篇三卷,论河图、洛书、先天、方位、纳甲、纳音、月建、卦气、卦变、互卦、筮法、占法,并附《原象》。外篇三卷,论《太玄》、《乾凿度》、《元苞》、《潜虚》、《洞极》、《洪范》、《皇极》、三式(六壬、太乙、遁甲)等。
意义在于破除宋学的理学“太极”本体论,摧廓其唯心主义基础。
三,阎若璩整理经典
《古文尚书疏证》八卷。辨篇数、篇名、章句、史地。得以广为流传等等。全书列举128条证据,“引经据典,一一陈其矛盾之故”,使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之伪大白于天下,彻底了结经学史上历经1200年的疑案。言必求依据,旁参互证,以求贯通,其历史考证方法被推为清代考证学先驱之一。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