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说过,他请到了三位著名的老师,帮助他度过一个个坎而有了今天的海尔。
这位老师分别是:老子,孙子,孔子。
详见下文……
首先分享个报道:美众议院通过议案纪念孔子诞辰 颂扬其思想贡献
美众议院通过议案纪念孔子诞辰 颂扬其思想贡献
2009年10月29日 14: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月29日电 据法新社等媒体报道,美国众议院28日通过一项纪念中国著名思想家孔子诞辰的议案。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该议案获得压倒性多数投票,以纪念这位中国思想家,颂扬他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
这项决议案由民主党众议员格林(Al Green)提出。格林表示,儒家思想对全球许多国家和政治思想带来深远影响。他还在得州休士顿的选区竖立了孔子铜像。
另外,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共和党首席议员罗斯雷提南说,很多美国学者受到亚洲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使美国的社会与文化更趋于多元,这对科学、法律、医药、工程、音乐、艺术等领域都有重大意义,所以美国国会应当通过决议案,纪念中国这位至圣先师。
张瑞敏:我们一起学国学
来源: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新闻网 时间:2009-11-4 9:42:51
2009年10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纪念中国著名思想家孔子诞辰2560周年的议案。该议案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旨在纪念和颂扬孔子在“哲学、社会和政治思想方面做出的无价贡献”。
一年前的2008年11月27日,一场以“国学与金融危机”为主题的讲座在广东东莞举行。参会者大都是当地的企业家。主办方在现场摆放了72张桌椅,暗合孔子弟子中精通六艺的“72”贤人之意。
这是一个刻意的巧合,然而,国学,对于这些企业家的吸引力却不是刻意的。
学习国学,在最近几年的中国国内,称得上是一股不断升温的热潮。听专家讲孔子说易经论道德,成为不少企业家的新爱好。各种国学班或论坛层出不穷,俨然是一派学习国学好榜样的风气和潮流。在这热闹繁华景象背后,在浩浩荡荡的企业家群体中,到底只是附庸风雅做出姿态,还是真正倾心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无从精确划分,更不可妄言评论。
从大洋彼岸的纪念孔子诞辰,到中国内地的国学热,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相信,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绵延而来的智慧和精髓,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商业道德中,定会闪烁出令世界惊叹的光芒。
当孔子遇上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对东莞以外销为主的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面对订单减少、利润下降,企业家们尚能静下心来聆听国学,在孔子第七十五代孙、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看来,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他称这是“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人们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所需的养料以抗击危机。”
广东中华民族文化博览园总裁汪建国以儒家的“信”来理解他眼中的金融危机:“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德之一,在儒家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金融危机是由于次贷危机造成的,次贷危机的根源我认为是信用危机造成的,没有信用道德约束,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汪建国是当地一直致力于推广孔子学说到企业中的热心推动者,由他担任总指导的大型文献纪录片 《文化巨人孔子》是中国首次采用影视方式来回顾儒学大师孔子的一生及探讨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受益良多。“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我们才可以拥有未来的智慧。”汪建国说。
就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国学大师文怀沙如此说道:“如果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他们3位遇到经济危机,肯定不会跳楼。为什么?因为他们有一种情怀。”
伴随着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地———MBA教学也悄悄在“变脸”。比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做了一些课程的调整,增加了四五门学习领导力、判断力和品格魅力的课程;举办了一系列的课外讲座,这些讲座讲的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历史、国学、哲学、心理等,让学生“先学做人再学做事”。
一个名叫北京大学新儒商大讲堂的活动于日前成功举行,在这个活动中,国内外顶级专家教授针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企业关注热点问题,就“新儒商与企业社会责任”、“国学智慧与现代生活”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机遇”等专题演讲,剖析了人生哲学,与到会的300多位企业家面对面,讲解管理要义和经营之道。
面对危机,从深深根植的传统国学中汲取营养、获得动力,正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良好空气。
国学无界
2005年12月某一天的《广州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广东老板坐飞机进京修国学》的文章,报道中说,30多名来自广东、河北、新疆等全国各地的企业老板,每个月定期“打飞的”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办的“乾元国学教室”接受两天的脱产学习。他们学的不是MBA和谈判技巧,而是原汁原味的 《四书》、《老庄》、《经》、《史》、《子》、《集》国学精华。
据说,乾元国学教室学费要2.6万元。显然,这不是一个针对于普通收入人群的国学班。那时候,一到开课的周末,从河北、济南、石家庄、广州、深圳,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板们就会开着车、坐飞机专门进京去 “读书”。乾元国学教室一时闻名遐迩。
广东东田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惠当时是第一期乾元国学教室的学员,她的感觉是“震撼太大了”,因为她“无论是儒家、道家,这些异常丰富的文化体系,个人应该如何在这里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这是企业管理课不能教给我,但在国学课却可以学到。”她的同学张鲁是河北一家房地产企业的董事长。经过“国学”熏陶,他觉得逐渐对自己企业的文化建设有了轮廓,并让自己“心态平和踏实”。
王博是乾元国学教室的创始人,他认为,国学蕴藏着恒久的治世之道与管理智慧。国学的四部就是经史子集,能够掌握、传习、运用国学的综合思维,并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实现跨学科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东方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对话,解开管理人的困惑,正是现今的信息时代极为渴求和企盼的。国学班培养的是“道”,是根本性的,这未必在企业管理的技术上有显而易见的改进,但它能改变的是“人心”,可以令人对事情的理解变得不同。
时隔4年,各种昂贵的国学班仍然不断出现,但是学国学已经不再是新奇异闻。很多企业家已经将学国学纳入到对员工培训的内容中。
在奥康集团一年一度的 “思考周”活动中,《孙子兵法》与商战研究专家普颖华教授为员工们阐述《孙子兵法》特有的理解与思维阐释,这让员工们感觉非常新鲜。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更深层次的提升,国学培训涉及到很多古典文化的精粹和智慧,很适合公司高层管理干部。”奥康集团人才资源中心高级总监江兴华说。
把国学作为成人教育进行办学的,也早不止北大一家。许多高校都曾开设“国学院”或者“国学论坛”一类的研修课程,授课内容大都包括经史子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正因如此,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难道国学要靠企业家来传承?”
从古籍中汲取生活智慧,让企业家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什么是最适合中国人的传统的东西。这是大多数国学班教授目的所在。
“对一个企业的灵魂人物来说,关键是团队的凝聚力,其核心也就是和谐。国学会让企业家的心态更为平和,处理问题更为理性和人文关怀。”著名哲学史家余敦康这样解释国学的作用。
然而,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各种“山寨”国学班纷纷冒了出来,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唯利是图甚多,但这丝毫不能阻挡越来越多倾心学习国学的企业家。
而且,真正更多倾心学习国学的企业家并不需要置满各种书目充门面的书柜和某种国学班的人为规划。比如,被称为新一代儒商的张瑞敏和以酷爱论语出名的黄鸣。
张瑞敏:新一代儒商
1999年5月4日,青岛市团委邀请张瑞敏给青年人写一个网页序语,张瑞敏写了一句话: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态。此句语出老子《道德经》。
一位香港记者采访张瑞敏时,问他作为一个企业家首先应具备何种素质,张瑞敏回答:首先要具备哲学家的素质。
一次,张瑞敏在哈佛大学演讲,与会者问他,总裁先生,你把中国的海尔经营得那么成功,请问你有哪些秘诀?张瑞敏说:“我请了3位著名的老师,是他们教我如何成功的,第一位老师是老子,老子教会我战略性的思考;他说我的第二位老师是孙子,孙子教会我策略性的思考,是战术;他说我的第三位老师是孔子,孔子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在海尔最困难的时候,张瑞敏总是去翻三本书:《孙子兵法》、《论语》和 《道德经》。他说《孙子兵法》第五篇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给了他启发。这句话在《孙子兵法》里根本算不上什么经典名句,但张瑞敏看了以后就想到了怎么调整海尔:他把海尔的产品、市场、技术更新换代看成3个方面,与《孙子兵法》的这句话相应对照,水是产品,石头是市场,快速流动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说要让产品占领市场,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因此一直以来,海尔都把技术的更新换代作为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原则。
张瑞敏最喜欢的书是老子的 《道德经》,尤其推崇《道德经》当中所讲的无为而治。他说:“我经营海尔主要是无为而治。我只抓大事,企业的大事就是文化、组织和战略。”他喜欢自觉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运用于经营之道:“《老子》帮助我确立企业经营发展的大局观;《孟子》培育我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勇于进取,刚健有为的浩然正气;《孙子》帮助我形成具体的管理方法和企业竞争谋略。”
张瑞敏曾如此阐释海尔的成功:“日本式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式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动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归根到底,我们要造中国自己的名牌。”
黄鸣:为论语开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鸣比他的皇明公司要有名。他在网上开了3个博客2个专栏,四处演讲,在全国各地媒体面前出镜亮相,到处宣讲、传播孔子和《论语》。
黄鸣认为,《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以它为武器,和西方竞争、博弈的时候,首先有了自己的根、有自己的价值,就会站得非常坚实。“《论语》的核心思想体系就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人性,我们一定要尊重人性,从人性上分析消费者、分析员工、分析你自己。深刻理解你的消费者、你的相关者,让他们得益,让他们实现他们的价值,然后你的价值就实现了。”他说。
早在六七年之前,皇明太阳能公司的发展出现了波折。“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太多的财富故事刺激,很多人在往下滑。”黄鸣因此产生困惑,“一些看起来很先进的西方治理理念,在企业里却无法贯彻。科学管物,治理管人。西方先进的科学成果,是可以畅通无阻嫁接的,但是治理看起来不可能。”
2004年,黄鸣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治理的联系。这一年,正是国学在中国企业界热潮的开端年。黄鸣发现很多平时强调的东西,都可以从《论语》里找到依据。“比如说,以往我拍桌子说别人不仁不义,没有职业精神,人家会说你太过分,要求太高。现在我把《论语》搬出来,告诉他《论语》就是这么说的,这就有效多了。”
从那时开始,黄鸣在企业文化中,开始一点点引入《论语》。“《论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们经常碰到的自我的思想斗争,其中有两个‘我’,君子的我与小人的我,他们在碰到事情时会进行激烈的斗争。君子的我战胜小人的我,人就处在君子状态;反之,人处在小人状态。”尽量引导员工保持君子状态,把郁闷的、失败的阴霾去掉,露出向上的进取心,这是黄鸣构建企业文化的一个基调。“2005年年底,我们的高层都高度认同了君子文化,大家都开始向着同一个方向走。”黄鸣说。
在黄鸣看来,以孔子思想为基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君子文化,帮助企业团体远离“常戚戚”的小人状态,保持“坦荡荡”的君子状态。“我们很多企业家、治理者应该找到一个根,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对相违的果断剔除。”黄鸣说。
黄鸣将论语融入企业文化和战略中,而他本人则俨然成为一个《论语》与管理关系的传播者。2006年年初开始,黄鸣启动了博客和专栏,在企业界广泛传播《论语》,“观念决定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应该有更多的人来传播优化过的中国文化。”黄鸣自认纯粹讲《论语》,他远远不如那些国学大师,但是谈《论语》与治理上的关系,“他就比较擅长了。”
在理实咨询执行副总薛勇看来,黄鸣的行为,是注重长期关系发展的行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与他一样,开始注重长期关系的发展。“这是中国企业家商业道德重建的一个体现。商业道德的重建,是国学在中国企业界盛行的最大贡献”。
“在我们圣贤的平台上前进,推动时代进步,是真正与时俱进的现代儒商精神。”黄鸣说。